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985废物,到“打工人”和“普通人”的群体性自嘲。大部分人从一开始对人生的信心满满到越努力越迷茫的状态中,是我们做的不够好还是这个时代不够好呢?

当社会的成功标准体系建立的时候,并通过网络进行包装鼓吹之后,我们开始恐慌别人的夸奖,永远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对于自身的贬低和精神内耗已经开始成为新时代的症候群。

或许一开始我们觉得只不过是自身生性敏感而已,但其实自己却早已被低自尊的坏情绪所绑架,陷入到精神内耗的死循环中。贬低否认自己的同时,无法真正的接纳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卑是人的基本属性,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卑的地方。

有人觉得自己长的不好看,有人自卑自己的性格怯懦。我们被自卑所折磨,也能通过自卑促进自身的进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且通过努力和奋斗消除自卑所带来的影响。当社会所鼓吹的“积极乐观”成为正面情绪的时候,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自信,就像接受自身的残疾一样艰难。

我们从一开始踏入社会的雄心万丈到如今的自我嘲讽,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被“低自尊”情绪所绑架。

很多人消极地评价和批判自身,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创造的价值也抱着怀疑的态度。别人的成功,映衬出自己的失败。别人的美好幸福,扩大了自己的失意和落魄。与其说,我们的生活被低自尊的情绪所绑架,不如说是陷入了负面的自我信念中。

负面的自我信念逐渐演变为生活的常态,我们和社会阶层的差距也在不断强化着自己的低自尊。

小时候我们面临着被别人家的孩子支配的童年阴影,长大后也不得不面对“你看看别人怎样怎样,再看看你”的现实落差。我们对“普通人”和“打工人”的梗文化,更在意的是情绪上的宣泄,我们承认自己在生活的失败,但是在低自尊的心态中很难对自身产生认同,认可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尊是什么?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思想赋予自己的价值,而低自尊的人背后所害怕的正是对于自我价值认同的缺失。

随着获得正向反馈的途径在减少,因此我们很难认可自己。在童年时期,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听话,而且学习成绩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两者的比较中,很多孩子承载着父母的高期待而努力,即使我们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只有父母不断的否定。

要么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内疚式教育方式,让很多年轻人在儿童时期就不断的否定自己。抑或是,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自身。当父母询问自己近况的时候,我们总是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去满足他们的期待。父母的高期待和低满足之间的落差,让我们在家庭中很难得到父母对自身积极的肯定。

长大之后,我们获得积极的反馈途径更加的稀少。

同辈年轻人之间,不仅面临学业,事业和生活状态的对比,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以及伴侣都在不断的给自己制造着压力。在社会阶层的竞争中,成功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们离别人的期待越来越远,甚至是得不到对方的一句满意。外部世界的苛刻对比,让我们不断的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内心世界中。

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已经成为当下生活的奢侈品。有意义的生活,是让自己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但事实上,对于个人价值的体现,逐渐被单一的金钱价值所取代。有车有房,事业有成,年少有为这就是成功的标准,也是社媒时代所鼓吹的价值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交媒体上,展现了多样化的完美生活样本。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成功标准?

在理想和现实的焦虑中,一旦达不到标准化的成功模板,我们就已经开始被打上了各种失败者的标签。我们的自我价值,逐渐被生活的琐事所取代,对于赚钱的喜悦,早已消失殆尽。面对着社会的成功价值标准,我们总会从心头涌上一阵无力感。

在被拔高的成功标准下,我们丧失了自我价值。

似乎人到中年,无法做到儿女双全,业立家成,似乎就成为了没有价值的代名词。当这种成功的价值标准被默认时代的模板,我们付出了努力,而无法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时候,那么就应该明白生活并不是自己的错。那么就是这个时代病了,而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

为什么而活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是自己最在乎的事物。

低自尊的人拘泥于“我不配”的内心世界中,而忽略了对于自我生活的肯定。有意义的生活是自我价值的参与和构建,通过行动去改变自身。将“我不配”逐渐转变为“我值得”,在生活中,重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看法,并且能够通过行动去参与到价值创造中,在每一次小的进步中,重构自信和完善自我认同。

我不够好,逐渐成为很多人的执念。了解低自尊的同时,也要客观的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并且为之付出行动,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而不是被外界情绪,影响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