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海.南宋舒州同安监在潜山?[N].合肥晚报,2020-10-27(A14).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010/27/content_205068.html

宋代舒州下辖怀宁、桐城、望江、太湖、宿松五县及同安监,也就是说同安监是与怀宁、桐城等县具有相同地位的一级建制,有完整的管理机构,有办公场所,有铸钱工场。但同安监到底在哪里?同安监的得名与同安郡、同安县到底有什么关联?由于历史的断层、文献的阙如等因,同安监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虽然研究界做过很多探索,但至今没有明晰的答案。同安监始置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南宋乾道六年(1170),复置舒州同安监;嘉定七年(1214)罢同安监铸铁钱。舒州同安监先后存续了约140年,史志文献多有零散记载,是宋代江淮地区重要的钱币铸造和流通的监管机构。

关于舒州同安监的位置问题,学界有多种观点,如潜山县城、怀宁月山、怀宁山口镇、枞阳会宫、桐城练潭等,还有“一监多炉”说。这些观点都处于推测阶段,并无可靠的文献依据和考古发掘资料支撑,而且多将北宋同安监监址和南宋同安监监址混为一谈,虽有少数学者认为北宋和南宋同安监位置不同,但也未给出清晰的考证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通过文献数据库查找到了更为直接的更丰富的史料依据,并从地图方位及古今里数等方面综合考量,推定北宋舒州同安监监址当在桐城练潭一带(已发表于《江淮文史》2018年第6期)。同时认为南宋同安监位置当在今潜山梅城(即宋舒州州治所在地),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怀宁山口镇,本文即是对南宋舒州同安监监址位置的进一步考证。

就目前所知,同安监存续约140年中,未见有北宋同安监迁址、罢复相关文献,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舒州同安监等“建炎经兵鼓铸皆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淮上铁钱》也记载:“淮上旧铸铜钱,兵火后舒州不复铸钱,但行饶、建等钱而已。”其《铸钱诸监》又载:“自绍兴初,以江池残破,远涉大江,遂废之。”可见北宋所置舒州钱监是在两宋交替之时废弃的。南宋同安监虽屡经罢复,但其起止时间是有文献可据的,而对于其位置所在则未见明确记载。

宋室南渡后,至孝宗乾道六年(1170),“复置舒州同安监,铸铁钱”(《宋史·孝宗纪》)。按《宋史·食货志》记载:“先是,以和州旧有钱监,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诏司农丞许子中往淮西措置。于是子中以舒、蕲、黄皆产铁,请各置监(舒州同安监,蕲州新春监,黄州齐安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会要辑稿》等文献也有相关记载,《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则云“置舒州铁钱监,从发运使史正志之请也”,不过仅《宋史·食货志》有“和州旧有钱监,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句,而这正是造成对同安监监址理解歧义的文献源头。

按《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和州钱监始置于乾道四年,故《宋史·食货志》称“和州旧有钱监”,就是说以前在和州已经设置过钱监。但“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则显得非常突兀和不可解:其一,未见任何史料文献记载山口镇有“古监”,既称“古监”,当与“旧有钱监”所指年代不同,按一般认为似不应该称本朝旧物为古,起码不是南宋时期,就算其指北宋旧事,但迄未见到任何北宋舒州同安监与山口镇的关联文献,同时也没有查到宋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山口镇设有钱监;其二,许子中所置三监与和州无涉,因此也当与山口镇不相关。所以“和州旧有钱监,舒州山口镇亦有古监”一句当是为了表示这些地区有铸钱的历史基础,并非要在该地点再置钱监。

而据山口镇的考古资料显示,该地确实曾是铸钱之所,出土有北宋晚期(大观、政和)的铁钱,但没有发现北宋政和之后及南宋的铁钱,金晓春等人只能推测说“山口镇村铸钱遗址应与宋同安监有关”。但具体是什么关系,并无进一步的线索。对此,研究界也有 “一监多炉”观点,认为山口镇只是同安监的一个炉址。而很有可能在此地设置低于县级的负责冶铸、仓库、税收等事的监官。

南宋乾道六年“复置”的县级钱监同安监不在山口镇,那么到底在哪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应该是位于当时的州治(今潜山梅城一带)。

南宋人杜范(1182—1245)《清献集·王蔺传》有载:“舒州铸铁钱,岁以二十五万缗为额。城中置监,去江百里,滩磧浅澁,铁岸不通,悉市于民,不堪其扰,乞与减额,无使重困。”又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淳熙八年(1181),“以舒州水远,薪炭不便,减额五万贯。”这是许子中“措置”同安监10年之后的事情,查史料文献未见有同安监迁址的记录,可见此时同安监的监址必须符合“城中置监,去江百里”的描述,因此不可能位于长江附近的山口镇,而应该在距离长江百里之外的城中。

南宋人韩淲(1159—1224)《涧泉集》卷三《送舒同安监暂回上饶》诗中有句“三年在真源,幸从帝里回”,按“真源”当指距梅城15里左右的真源宫,位于三祖寺附近,真源宫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宋徽宗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宋嘉定年间(1208—1224)遭兵火焚毁,明洪武时重修,是宋代舒州名胜古迹。可见诗人已经基本指明了真源宫与同安监的位置关联,即此时的同安监当离真源宫不远。假设这首诗作于作者40岁左右的话,那么年代就当为1199年左右。

据《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宋史•黄榦传》记载,宋嘉定十年(1217),黄榦在修筑安庆府城时,“筑城之杵,用钱监未铸之铁,事毕还之。”而此时黄榦所筑之府城是在舒州故治,即今潜山梅城一带。筑城时就地取材,用位于府治的钱监之铁当是可能。又据《宋史·宁宗本纪》载,嘉定七年(1214)“十二月甲午,复罢同安监铸钱”,也就是说黄榦筑城时的同安监已停止铸钱。之所以“复罢同安监铸钱”,或许跟黄榦的条具指陈有关,据《勉斋集·与漕使赵监丞论钱监利害》所言,“两淮荆襄人烟萧索,而铁钱太多,故其用也轻”,因此建议加以限制。这是黄榦到汉阳军任上第三个月时的作品,而据黄榦年谱记载,他是嘉定七年十月到任的,那也就是该年十二月所写。

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记载南宋同安监监址的直接文献,所以只能凭据以上间接文献推定其应该在当时的州治,而且从复置到罢铸期间一直在此。传说许子中有文集传世,但笔者遍寻未得,如果属实的话,其中应该有更为具体的信息。而史正志则无文集传世。因此要想确证南宋同安监的位置,还需进一步的史料文献或考古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