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80年代,湖南宁乡黄涓乡的杓子冲里,有一户姓何的人家,他们和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都是穷得几乎揭不开锅。

这家的男孩儿早已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还像个牧童一样,每天都在放牛、砍柴、割草。

家里的老黄牛每天都能在外面吃得饱饱的回家,男孩儿却经常饿得饥肠辘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基本没有什么盼头。

有一次,男孩儿实在饿得不行了,回到家中对父亲说:“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就好了。”

父亲听完沉默良久,看着瘦弱的孩子,他满心愧疚,随后只是缓缓说了一句:“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

何叔衡

“要像牛一样做事”,这样的话,世人听的多了,几乎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中国人向来喜欢用“牛”来比喻勤劳的人。

后来,毛主席也说了一句话:“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不用猜也知道,何胡子,就是那个男孩儿,“牛”世人都懂,可这“一堆感情”又是什么?

这个刻在历史上的名字——何叔衡,他到底拥有怎样一段人生?

很显然,从一个“放牛娃”到毛主席口中的“何胡子”,他的经历不止历史书上的那样简单。

何叔衡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叔衡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一贫如洗的家庭里,幼年的他从未受过文化教育,可他偏偏又是一个幸运儿。

因为他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按照老一辈的迷信说法,这个男孩儿的“八字”好,于是,举家省出钱来供他读书。

兄弟姐妹辛勤劳动,只供他一人,使得他在私塾里读了八年的书,这八年的私塾教育,铸就了他精彩的一生,这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更幸运的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竟让他得遇良师。

在私塾里,一个叫姜方谷的教书先生,给青年时期的何叔衡的思想种下了根芽。

何叔衡

姜方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读书多,知识渊博,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这并不算特殊。

然而,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姜方谷在外地做过官,世情百态,人间疾苦,他一清二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都做到了,因此,这位姜老师的思想又绝不能以“普通”二字来概括。

姜方谷的学识与思想在何叔衡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茁壮开花、结果。

如果说父亲何绍春朴实无华的家庭教育打造了何叔衡的人品,那么塾师姜方谷一定是他思想上的引路人。

何叔衡和林伯渠

1902年,何叔衡遵从父命,考取了清王朝的秀才,但一个“秀才”并没有让他平步青云,反而让他认清了现实。

和私塾老师姜方谷一样,他痛恨清末政府的腐败无能,也不愿随俗浮沉,一腔热血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拒不到任。

后来,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何叔衡决定回乡,种地、教书,宁乡里那个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就是何叔衡。

然而,何叔衡思想中的反封建因子决定了他不可能就这样度过一生。

况且,在反封建的路上,何叔衡不是一个人,“宁乡四髯”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何叔衡在家乡遇到了谢觉哉、姜梦周和王凌波三个秀才,四秀才的特点很突出,他们空有才华,却不愿为官。

四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不愿意为官并不代表着他们不关心时局,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 “忧国忧民”。

四个秀才在思想上高度契合,他们聚在一起,相谈甚欢,甚至还结拜为兄弟,人称“宁乡四髯”。

世人总是讽刺秀才只会纸上谈兵,但“宁乡四髯”的行动力绝对能够震惊四方。

1906年,何氏家族发生了一件荒唐的“沉塘”事件。

被“沉塘”的是一个贫农,在何家祠堂做工,因为饥饿,偷了半担积谷,按照何氏家法,当沉塘。

何叔衡办公室

半担积谷,竟处以死刑,在今天看来,荒唐且残忍,可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家规,族长最大,家法是天,没有人敢忤逆。

然而,思想已经突破封建牢笼的何叔衡,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这种事情发生在20世纪。

千钧一发之际,他竟然救下了那位佣人。

出生于封建家族,何叔衡深知族长的威严,在他手下救人,无异于螳臂当车。

那日得知此事,他便让学生叫来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商量对策,后来他们一起在祠堂高喊:“放人,快放人!”

沉塘时无人忤逆族长,何叔衡叫停时依旧无人阻止,世间多数人只是“看客”,缺少的恰是何叔衡这样挺身而出者。

《光荣与梦想》何叔衡剧照

人皆是有血有肉的,家规无情,但人心是活的,何叔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沉塘”之刑中将人救了下来。

反对不一定全都有效,但不反对将会一直荒唐下去,比如这次偷盗事件,如果不是“宁乡四髯”的挺身而出,便会有人因半担积谷而死。

何叔衡的反封建道路从祠堂救人开始,在这条路上,他从未妥协过,在自己的婚姻中,他也将“反抗”意识贯彻到底。

世人对于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向来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因为这种婚姻形式酿成了太多的爱情悲剧。

话及此处,或许有人以为何叔衡这里又是一个反抗“包办婚姻”的故事。

也许未必,在何叔衡的故事里,包办婚姻的确存在,但“反抗”不存在。

何叔衡旧居

早在1898年,何叔衡就和一个叫袁少娥的女子成婚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有的一切,都在预示着悲剧的走向。

然而,这段婚姻没有鸡飞狗跳,只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袁少娥是和何叔衡完全不一样的人,她只是个普普通通、勤劳善良的妇女。

她没有受过教育,大字都不识一个,就连丈夫寄来的信,也得别人念给她听才好。

她不懂何叔衡的先进思想,更不懂何叔衡的革命事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恩爱。

“包办婚姻”虽不是值得推崇的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婚姻悲剧都是“包办”酿成的。

凡事皆在人为,有时包办的,就正好是“良缘”。

他们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家庭和睦,可是,生活偏偏又有几分不幸。

许是上天嫉妒他们的幸福,他们婚后生育的两个儿子竟接连夭折,最后,只剩下三个女儿活了下来。

封建家族中,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无儿意味着无后,哪怕有三个女儿,在他们心中,也抵不上一个儿子的作用。

何叔衡敦请教师聘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们联合起来为何叔衡出谋划策,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让他纳“二房”。

不用想也知道,何叔衡自然是不同意的,生儿生女并不是妻子左右得了的,别人不懂,但他心里清楚。

妻子无过,为何要纳“二房”来伤害她?

何况,何叔衡早已接受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生儿生女在何叔衡心中没有任何区别。

面对亲人的逼迫,他的回答云淡风轻:“我有三个女儿也是一样嘛!”

何叔衡最后拗不过亲人的劝告,收养了自己的侄子,但世人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三个女儿,的确不输男儿。

他为三个女儿取的名字十分特别,大女儿取名为实懿,二女儿叫实山,三女儿则取名为实嗣。

乍一听,都像是给男孩儿取的名字,实际上,这正好表明了何叔衡的决心。

“实嗣”这个名字就是在告诉家人,何家已经有了实际的继承人,并不一定非得要个男孩儿才可以。

何叔衡剧照

大女儿何实懿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但她是村里第一个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很多年都在家乡为农村革命和妇女解放工作奔走。

而二女儿与三女儿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上海,成为了我党的地下情报人员。

多少男儿没有勇气去做的事,何叔衡的女儿却做到了,除了她们不可多得的胆识之外,母亲袁少娥的默默支持最难能可贵。

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第一师范,结识了青年毛泽东,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许多年来,他们都奔波在枪林弹雨中,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可能,家中的袁少娥始终将“大义”置于心中,独自扛着困难。

何叔衡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时间悬赏捉拿何家父女的通缉令贴满了宁乡的各个路口。

何叔衡和女儿早已躲在了其他地方,敌人无计可施,只得去找逼问家中那个弱女子袁少娥。

为了躲避那些人的盘问和折磨,袁少娥多次被迫躲进深山老林里。

爬山对于袁少娥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何叔衡虽然倡导解放女子的双脚,却无力改变妻子那早已裹得变形的小脚。

小脚女子走山路,稍不注意就会有跌落的危险,而那条山路,她走了无数次,不管摔落多少回,她都没有妥协过。

袁少娥(左)

有一次停脚歇息时,袁少娥不小心碰到了一窝黄蜂,数百只黄蜂围攻她,导致她整张脸都被蛰伤了。

可这些悲惨的遭遇,她从未向丈夫和孩子诉说过,也未曾埋怨过。

也许这就是何叔衡从来不会嫌弃妻子的原因,因为这个女子虽没有学问,却用尽自己的全部力气支持丈夫与女儿的工作。

世间难得此贤妻,遇到袁少娥,大概是何叔衡的幸运吧!

然而,在革命的道路上,意外往往比希望来得更快一些,袁少娥虽然总是努力为丈夫避开麻烦,却挡不住敌人的真枪实弹。

中共一大代表

1935年2月24日,红军长征后,中央派人护送何叔衡等人去往闽西,然而,他们意外遭到敌方的围堵,这一次,何叔衡未能突出重围。

那时何叔衡年近六十,早已没了年轻时的那份勇猛,很快他就筋疲力尽,战友们一边保护他一边反围剿。

何叔衡接下来的做法世人大概已经猜到了,他不愿任何人因为他而收到牵连,因而劝说众人放弃自己。

他对身边的邓子恢说:“子恢,我不能走了,我要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

邓子恢断不可能同意他的做法,他就去夺警卫员手里的枪,大喊:“开枪打死我吧!”

袁少娥墓碑

身边的人极力阻止何叔衡的做法,但他心意已决,谁也拦不住。

走到了一个悬崖边上时,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纵身跳了下去,坠崖而亡。

也许再坚持一会儿,他们就能突破包围了,但何叔衡不敢赌上所有人的性命,放弃自己,也许还能顾全大局。

他以一人之死成全众人之生还,也是对自己信念的成全。

然而,坠崖人未亡,死亡另有因,可怜真相来的竟那么迟!

何叔衡坠崖牺牲时,他的女儿正在狱中受尽酷刑,他的妻子在家中翘首期盼,对于真相却浑然不知。

何叔衡塑像

每年端午节都是何叔衡的生日,袁少娥总要准备好雄黄酒,插上艾叶,等待丈夫的归来。

许多年,丈夫都没有再回来过,也许她早已猜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罢了!

1957年春天,83岁袁少娥病危,女儿床前尽孝,她的一番话却让几个孩子泣不成声。

“你们回来一个多月了,你们都是一辈子跟着你们父亲做公事的人,不要等到我死,你们不要耽误公事,可以走了,不过走之前,要开个会,安排好我的后事,我只有一个要求,我孤单了一辈子,死了还是要和你们父亲葬在一起。”

这些年来,只有收养的那个小儿子何新九陪在袁少娥身边,她从不抱怨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真的就过得很好。

她虽大字不识一个,心里却是清楚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为国家做事,自己唯一的支持,就是不给他们添麻烦。

何叔衡剧照

十几年来,女儿始终未将父亲牺牲的实情告诉母亲,可见母亲心早已明了,可惜袁少娥至死也未知丈夫牺牲的实情。

直到何叔衡去世27年之后,一个反动团丁时的出现,解答了死亡的真相。

何叔衡福大命大,原来,那次坠崖之后,他并没有死去。

两个团丁战后搜索时,发现了摔得头破血流的何叔衡,无耻的团丁不会选择去救人,反而趁火打劫,要拿去他衣服里的银元和港币。

何叔衡突然苏醒,与团丁进行殊死搏斗,他年老力弱再加上受了重伤,结果可想而知。

他向来刚毅,明知自己敌不过两人,却还是不愿任人宰割,可惜团丁连击两枪,何叔衡彻底失去了性命。

当年所有人都以为他坠崖而亡了,却不知他在崖下还有一场殊死搏斗,可怜尸骨无人收!

何叔衡

许多年前,父亲何绍春临终前对何叔衡说:“世间只有私心坏,事情公则大家都安。”

那位朴实无华的老人用他正直的思想教育自己的孩子,何叔衡记了一辈子,并给将这样的家风传了下去。

三个女儿巾帼不让须眉,是他一生的骄傲,收养的儿子何新九也未曾让他丢过一分颜面。

早些年他在家中照顾母亲,后来还创办学校,招收贫苦的孩子入学读书。

他是烈士家属,却并没有利用这样的身份为自己谋取任何私人的利益。

他们都和父亲何叔衡一样,铁骨铮铮,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