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很多朋友想让我聊聊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个事,还是挺难解读的,因为太宽泛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想了想,还是从一个消息说起吧。

4月13号,江苏要求在当天夜里之前,要求恢复开通52个高速道口,这个数量,占关停高速路口的40%。

这意味着:转机,终于出现了。

过去一段时间,物流对供应链的冲击,显而易见。

华东一个年产55万吨聚酯瓶片的工厂,减产到了7成附近运行。

部分涤纶工业丝大厂降负甚至停产。

蔚来李斌说,一辆车差一个零部件都没办法生产,3月中旬零部件就出现了断供,供不上货,就意味着停产。

因为博世的ESP供应不足,长城、吉利的产能销量都受到了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到一则报道,截至4月11日,上海有222艘散货船等待入港,比一个月前增加了15%,至少有477艘货船拥堵在东部港口等候进关,不少船舶被迫向青岛港和天津港疏散。

好在上港集团已经实施港区闭环管理,还通过海铁联运、发放电子通行证、路改水运的模式,保证港口有序运转,相信4月份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短期看,政策已经密集出台,江苏恢复高速道口通行只是开始。

比如,交通运输部强调,公路交通,承担着全社会70%以上的货运量和客运量,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比如,国家邮政总局明确,加快启用物资中转调运站、接驳点或分拨场地,为邮件转运提供便利。

还有资金方面,银保监会要求,加大帮扶货车司机,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和断贷。

短期角度,其实没什么多说的,我们的纠错机制非常强,不到一周时间,就会看到效果。

主要还是想从长期角度聊聊,从物流大市场,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会对未来10年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其实,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词,不是个新词。

在2020年3月份,为了能够提高复工复产的速度,高层开了一个会,其中明确提出:

“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

仔细琢磨一下,现在的形势,大市场文件发布的时间点,和2020年3月份,非常相似。

随后的9月17日国常会,2021年2月和12月的两次深改委会议,2022年的工作报告,都反复提及“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

直到这一次正式发布意见,才算是尘埃落定。

蓝白觉得,有一个点,一定要明确: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提出、落地、执行,绝不是为了应对短期的经济下行。

这是一份从长期着眼的宏观战略,后续还要等待更多部门,更多地方的细则配套落地。

所以,很多朋友看了这份意见,通篇看下来,会产生“看了跟没看一样”的感觉。

因为大家总是想以短期迅速见效的心态,去衡量一项政策的发力点,试图从中找出,对个人工作、生活方向的解读,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急功近利了。

说回这份意见。

为什么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我看专家和媒体都有不少的解读,我也找了一些资料,从中筛选出了一个观点。

国君宏观的报告里,提到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个词。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衡量单位投入与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也就是总产量和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报告说,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包含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

但是,在200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3个百分点。

2012年之前,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证券日报》有一段评论,说得很到位:

我们很少开创一个行业,但善于通过全产业链的过程优化和成本创新,依托巨大的规模优势,走过极为陡峭的学习曲线,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从水泥、港口机械、工程机械,到电气设备、白色家电、消费电子产品,从汽车到通讯设备、风电和太阳能设备,在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在无数领域,改写了全球产业的格局和游戏规则。

1978-2010年,户籍制度放松,高考恢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叠加80年代婴儿潮,劳动力自由流动,再加上劳动力人口的大幅增长,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

这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威力。

李迅雷说,美国居民花钱多、储蓄少,中国正好反过来,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前者主要靠消费拉动,后者靠投资和外需拉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高储蓄率带来了高投资率,巨大的人口红利,吃苦耐劳,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平均劳动时间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些因素一层一层的叠加,我们从一个延续千年的农业大国,只花了30年时间,一跃成为了全球工业第一大国,即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全球第一。

但是,到了2015-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年均只有0.2个百分点,增速大幅下降。

横向比较,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印度、菲律宾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类似,明显弱于发达经济体。

所以,在高速增长之后的下一个10年,整合生产要素,提升效率,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产要素都有哪些呢?

意见里明确说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能源,这七大类。

上一篇文章里,简单跟大家聊过,但没有展开说明。

先说土地,这是第一大生产要素。

农民离乡进城,宅基地荒废,没有财产性收入,只能在城里赚微薄的工资,既不利于给农民增收,又不利于盘活土地资源。

所以,统一大市场,要探索农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确权、抵押、流通、给村民分红。

经济学家连平曾测算过,假设每年通过土地交易、资产抵押等土地流转模式释放1%,那每年农村存量宅基地土地大约可以流转15亿平方米。

农村空置宅基地有3000万亩(约2万平方公里),考虑到已经闲置的宅基地,可流转的比例会大大高于存量宅基地,假设每年释放2%,则相当于释放4亿平方米。

宅基地入市之后,这部分土地,可以用来修建公共基础设施,比如学校、医院和游园,还可以用于出租、引资建厂。

也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建设用地指标后,以指标凭证的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地增减挂钩”。

这些措施,是在确保耕地红线不变、确保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的增收手段。

再数劳动力这个要素。

大量农村进城劳动力,在城市里定居,但还是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门槛。

如果除去“当地落户、当地工作、当地生活”的户籍人口,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已经高达4.9亿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8.52%。

所谓“人户分离”,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这些人为啥不落户?你猜他们是不能?还是不愿?

答案大家都知道:

没有商品房,落户没什么用,孩子还是没办法上学,租房受房东白眼,一年搬好几次家,在城市里没有归属感,落户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让那些没有买房的“新市民”,也能通过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的方式,享受一个城市的医疗、教育红利,从心底里愿意把常住人口身份,变成户籍人口身份。

还有能源这个要素。

国内液化天然气(LNG)的交易以“吨”为单位,管道天然气(PNG)的交易以“立方米”为单位,进口天然气则以热值为单位,计量单位都不一样,因为没有统一的交割标准,想推出天然气期货就很困难。

还有煤炭和电力,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限电的事。

一边是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另一边是煤电博弈机制不畅,煤炭是市场定价,但电价事关经济与民生,计划属性更强。

旺季火电需求增长非常快,叠加煤炭供应受限,供需关系错配,导致煤价居高不下。

高昂的燃料价格,又导致煤电企业全面亏损,电厂无力买煤。

所以,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需要建立全国电力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把定价逻辑给捋顺。

中金张文朗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这是新经济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

还有,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

经济日报报道过,全国性连锁企业想在不同省份投资投产,每个地方的监管政策都不一样,监管成本、政策成本非常高。

你保护,我也保护,资源无法有效流通,经济质量必然是重复的、低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大量学术研究表明,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理论值。

比如,江西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江苏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菏泽,赣州,阜阳,都是省内人均GDP偏低的地方。

以上这些,千头万绪,文件给出的是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跟踪的是长期趋势,还需要大量的细则填充,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个时候,就回到开头我们说的供应链问题。

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应急物资的运输,更是特殊时期的重中之重。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技术、能源,都需要运行通畅。

资源流动起来,才能称之为要素。

资源流动不起来,再宝贵,也只能闲置,无人问津。

高速增长40年之后,统一的大市场,是下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载体。

打破固化和壁垒,恢复秩序与流动,积攒等待与希望。

这是40年一遇的“史诗级改革”,也是中国经济的“终极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