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9年的丈夫,因妻子和异性聊天,将其殴打致死。

这是家暴还是故意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为什么不逃?

这不是家暴,而是故意伤害,故意杀人。

安徽的这位丈夫,无业,全家的生活都靠妻子一人开服装店维持。

殴打妻子那天,他们8岁的大女儿就在身边。

事件引发网友讨论,除了谴责家暴,质疑的声音也渐渐占了前排:

她为什么不逃?

她为什么不离婚?

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不考清华一样,是她不想吗?

毕业于哈佛大学和沃顿商学院,曾在《华盛顿邮报》、强生公司任职的成功女性莱斯利·摩根·斯泰纳,在一场TED演讲中,用自己真实遭遇,回答了这个问题。

莱斯利的丈夫康纳毕业于常春藤盟校,在华尔街一家银行上班。

恋爱期间,康纳的体贴和尊重,是她以往恋爱中从未体验过的。

婚后,康纳开始了一周两次的家暴,甚至买了3把枪,放在枕头下,这意味着莱斯利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回顾往事,莱斯利总结了她当时没有立刻离开的两个原因:

家暴者大多是伪装高手,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家暴。

在莱斯利眼中,她是在救赎这个男人,这世上只有她能帮助丈夫。

其次,离开施虐者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家暴的最后一步就是杀掉她。

家暴受害者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她和她的孩子、家人、朋友,遭受着生命威胁。

70%的家庭暴力谋杀,发生在家暴受害者下定决心离开之后。

美妆博主宇芽曾遭受男友沱沱的家暴,下决心离开后,沱沱就在网上发布侮辱宇芽及其家人、朋友的言论,甚至扬言要杀她全家,烧她房子。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找到宇芽的家破坏她的停车位,威胁帮助宇芽的学生,要把人家打成残废。

换位思考,你是愿意活在不确定的死亡威胁中,还是活在确定的痛苦中?

作为从未经历过长期暴力 的旁观者,有些话和质疑,只会显得可笑。

为了家人和朋友,受害者想要继续生活,做出暴力行为的疯子,却无所顾忌。

思想的束缚、家庭的羁绊、对生命胁的恐惧,让家暴受害者无法逃离施暴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忘的孩子

当我们谴责家暴行为时,很少人会注意到,目睹父母家暴,受尽折磨的孩子。

新闻中被家暴致死的妻子,因为父亲去世早,不想两个孩子也缺乏父爱,加上亲戚的规劝,选择隐忍不离婚。

“为了孩子”不就是很多人选择容忍原谅家暴的理由吗?

大多数女性家暴受害者认为,离婚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自己的牺牲可以给孩子换来一个完整的家庭。

但殊不知,70%的家暴者,会把暴力延续到孩子身上。

正如新闻中,最终结果是妈妈去世,爸爸坐牢。

8岁的大女儿和4岁的小女儿,成了孤儿。

一夜之间,母爱和父爱,烟消云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当家庭港湾不再幸福,带给孩子只有不好的回忆,他们遭受的心理伤害将是隐蔽又深远的。

原生家庭的不幸,会在下一代的成长中,继续传递。

有人会延续父母的暴力行为,有人成年后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有人重复着家暴受害者的命运。

自诩打老婆是中国文化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妻子事件曾掀起舆论风暴,这种疯狂的暴力行为真的是毫无缘由吗?

李阳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表示,自己就是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的。

4岁前由外婆带大,回到父母身边后,目睹了暴力场面,这种心理冲击一生都难以磨灭。

直到如今,李阳连跟父亲握一下手,拥抱一下,都会起鸡皮疙瘩。

他也遗传了父亲的家暴行为,扭曲破碎的原生家庭,给李阳的人生带来家暴的延伸,这种家暴又施加到他的家庭身上,称呼妻子是家庭教育的实验品。

可想而知,他的女儿长大成家后,又将会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柳叶刀》研究数据显示:儿童期经历过家暴事件的孩子,成长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成年后应用暴力对待家人的机率,是没有过暴力经历孩子的 12.6 倍。

除了会模仿、学习这种暴力行为,有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不愿意和外界交流,长大后成为讨好型人格,面对他人的暴力,不敢反抗。

一名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的女网友自述,妈妈为了给她一个完整的家,选择不离婚,但她并不觉得“完整的家”是她想要的,甚至成为了她的负担。

她质问母亲为什么不离开,却被母亲骂“白眼狼”。

结婚后,她开始不自觉使用暴力,对待2岁的女儿会控制不住地举起自己的手,打完孩子,又陷入深深地自责。

家暴的阴影,一直缠绕着她。

举起拳头的那一刻,这个家庭就没有爱了,一个虚空的壳子哪里还有“父爱”可言?

家暴不是家务事,它不应该因亲密关系而获得宽宥。

我们反家暴的同时,也不要遗忘角落中蜷缩的孩子,他们也是家暴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