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喝奶茶,相信你也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不想加冰,不想喝太甜,但被店员拒绝。

我们想当然地少放一勺糖、少加两颗冰的行为,为何如此之难?

01

小红书上的一条吐槽帖火了,点赞评论数千。原来,某连锁奶茶最近推出新品,发帖网友慕名打卡,却被“刻板”的工作人员,惹得一肚子气——“真是我买过的最刻板的奶茶。”

据悉,这款饮品需要添加冰块,她提出希望少冰,但店员拒绝,于是她退而求其次:“我只想要少冰,你们不用补空出来那部分的奶茶。”

众所周知,一杯冰奶茶里,大概1/3都不是奶茶。她认为自己主动放弃了原有分量,只是不想要冰块,这个诉求非常合理,没想到店员再次拒绝:“不可以,我们只能做正常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她联想起冬天一件经历,她希望把一款冷饮做成热饮,并对店员承诺:“你们尽管做热的,化了我也不会找你们麻烦。”还是遭到对方拒绝。

种种不愉快经历,就让她怒而发帖吐槽:“一款奶茶,当消费者想要换一个温度甜度,与最佳配方不同时,店员应该做的是帮忙下单,而不是一个劲让消费者使用‘标准答案’。”

怎么说呢,看了她的吐槽,小e反而有被种草到。

02

你花钱买饮料,想要喝到你最喜欢的配置,这看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这种心理,本质上是有误的。

第一,饮品店目的是盈利,他们希望产品获得口碑的意愿,显然比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更强。

因此他们在推出产品之前,不仅内部人员要紧跟市场动态,比如这两年所谓的“生椰”特别火爆,很多品牌都推出这个产品线,虽说跟风者众多,但这并非一拍脑门就创造出的,而是需要反复的调研、配比又或请顾客试喝。

也就是说,品牌方是在诸多实验之后,才确定的“标准答卷”。你可以对这份答卷不及格,但需要承认大多数人对它给予高分。

第二,标准化才是消费者的一项“福报”。

标准,不仅是制作流程里加多少糖浆、加不加冰的问题,更包括一系列品控。比如原材料牛奶、椰浆的选品,是不是某靠谱牌子,又或水果的选品质量。

小e一位朋友,曾在某上市茶饮公司就职,其透露制作果茶的水果品质相当好。你再想想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或者从坏果里取好的果肉,或者一看就皱巴巴不新鲜。你想喝哪杯呢?

比起所谓的个性化,小e更愿意为标准化的智商税花钱。原因无他,安心而已。

03

也正是为了维持这种“标准化”,才有了网友吐槽的所谓古板行为。

倘若店员天马行空,顾客想怎么diy都行,后果会怎样呢?知情网友透露了一些规定:

“要罚款,没按规定做,一杯罚500元起。”

“顾客要求也不行,抓到就是罚款,做错也会被罚款。”

“会有检查人员假装客户去买奶茶。”

“因为有监控,不好交差。”

其实奶茶店员和消费者一样,都只是为品牌打工而已。正如我们就职公司有规定,哪怕对方看似只是做一杯奶茶,但怎么制作,就是他们要遵守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本质逻辑,不该因为我们是消费者而对方是服务人员,就发生改变。

消费者当然可以有意见,但这种异议应该传达给品牌,而不是将这些要求,强加给和我们一样没有决定权的打工人。

就拿小e自己来说,基本是喝常温无糖饮品。倘若某款特色产品必须添加冰块加糖,要么干脆不喝,要么自己退一步尝个新鲜。

偶尔有些特殊请求,也会备注上一句,“如果可以的话”。店员能帮忙,固然好;但如果为难店员,不照做也完全可以接受。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人生来就有枷锁,但枷锁未必不是一种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