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广州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有免费观看话剧《深海》的活动,我便第一时间在网上预约观演,这样的好事,又怎能错过呢。

广州的朋友仔也可以看过来,从3月27日到4月2日,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艺术中心都会为大家安排一场话剧表演,真真是一大惠民活动呀。

我们的运气还真不错,拿到了第二排的座位,距离舞台非常近,这使得两个小时的观看过程很有沉浸感,我们相当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名思义,《深海》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深海里。那里少为人知,那里又有多少人间百态。故事的主人公黄旭华,曾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有个响亮的头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让人们见识到了这种新式军事武器的威力。

但建造核潜艇,并不是件易事。有人说,“一艘核潜艇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此言一点不假。这其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知识,对一个国家的科学要求极高。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中国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核潜艇。作战讲究未雨绸缪,在面对军事打击后,至少要保证我们依然拥有可进行核反击的武器,而核潜艇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这又谈何容易呀,对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研制的过程十分艰难。

在话剧表演中,有关建核潜艇的难度也有讲述,演员们十分敬业,层次分明地为观众拉开了了解的幕帘。

“哪怕一万年也要造出来”,这是多么掷地有声的宣言。黄旭华带领团队, 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1974年,“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序列,开启其新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核潜艇,这还不够,要想形成强大而持续有效的战斗力,还得进行深潜作业,这样才不易被天上的外国卫星发现,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为“深海潜艇”的作用。

深海下潜,第一需要克服的就是压力问题。随着潜艇的不断下潜,海水压强越来越大,机器上的任一部件都不能有丝毫问题,稍有差错,就会酿成“艇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1988年,中国第一次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取得了成功。黄旭华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实在叫人佩服。那个时候的他,已到了花甲之年,却始终与同事战友们一起奋战,坚持要上到一线去,亲力亲为,实属不易。

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我不时被惹出眼泪。隐姓埋名三十年,功成始得归故乡。一别三十年,黄旭华舍弃了小家,为国家呕心沥血。

或许会有人站出来说,不顾自己的父母妻儿,岂不是不孝?甚至搬出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来表示自己的疑惑。

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孝经》中提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忠君,终于立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讲究层次,一层一层递进。“事亲”固然是孝的一大表现,但在面对更大的道德抉择时,“立身”更显得重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是实现一个人最大价值的终极方法,而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是要“立身以显父母”,这才是目的。

如此说来,我们就不应该简单地说黄旭华到底是孝,还是不孝了。我记得他曾说过,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祖国是他的母亲,他做到了对祖国的忠,已是最大的尽孝了。

在话剧的演出中,我的这个观点不断被验证。黄旭华很出色,但他并不是孤勇者。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也是位英雄,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退居其身后,照顾着家,维护着他。家里有女儿,有生活的后盾。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此言不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旭华的妈妈也是伟大的,同样也是一位英雄。妈妈教出了这么一个出色的儿子,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

现在有那么多人认识了黄旭华,对一位母亲来说,心里肯定是欣慰的。儿子成名,家族沾光,此已为大孝,何谈“不孝”之言呢。

有了核潜艇,我们国家的实力变强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多了。别人再不敢轻易来挑衅,也就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创造了和平的环境。而这一切,黄旭华功不可没。

于国于家,我想,黄旭华所做的,已是最好。

最后,我想和你们分享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关于黄旭华的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这才是值得我们去敬仰的偶像,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