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有多重人格这个事听起来很魔幻,好像只有文艺作品或电视里才会出现这样的剧情,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本文来自于黄云医生:

电视剧《柒个我》讲述的是神话集团的继承者、娱乐公司副总沈亦臻,因为某段缺失的童年记忆,而罹患多重人格障碍,罕见地拥有七重人格。

因为多重人格的关系,沈亦臻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危险,事业也止步不前。

心理医生白欣欣与他相识后,阴错阳差地成为他的秘密主治医生。在白欣欣的帮助下,沈亦臻渐渐重拾勇气,直面自己所遗失的痛苦记忆,并凭借自身的能力,成为神话集团合格的继承者。

最终,沈亦臻的多重人格被治愈,他也收获了爱情、事业与梦想。

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我的同事告诉我这样一个病人,某个培训机构的一位女教师,上课时给学生讲课的内容第二天全忘记了,学生问她上课讲故事的细节也一点也没有印象了,甚至自己会给另外一个自己发短信!

医生让她做了几个重要的头部检查(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均正常,她觉得怎么会有两个自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现象心理学称为“分离状态”,患者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当前的感受以及身体运动控制的正常整合功能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称为分离。由创伤性事件诱发,出现意识改变状态者,称为分离状态。

1973 年记者弗洛拉·施雷伯出版了一本叫做《迷失的自我》的纪实性著作,书中介绍了一个女性患者,她同时拥有 16 个人的人格,她在幼年时曾经受过严重的性虐待。

法国学者皮埃尔·让内对此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说明。

让内是弗洛伊德的同窗。说起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家比较熟悉,即将意识由浅入深地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最深层的潜意识控制了我们日常的行为。

不同的是,让内则认为,人们的内心不是分为三层,而是被垂直分割成若干空间的,由若干个空间相邻并列、组合在一起。

比如说人们在认真工作的时候,往往不会想到工作以外的事情,也就是说工作以外的其他“小房间”已经完全被封闭起来了,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可以在各个房间之间自由切换。

例如笔者,一会儿是医师、一会儿又是孩子的父亲、一会儿在妻子面前又是丈夫,但是我觉得那都是同一个我。

有些人,由于某种心理障碍的影响,不能将不同状态表现的自我统一起来,就出现“多重人格”。

就像电视剧《柒个我》主角一样,一会儿谦谦君子,一会儿又粗俗无礼,一会儿变成美少女,一会儿又变成幼童等等,完全是分离的,本人对此却毫无觉察,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治疗这种心理障碍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心理大师科胡特的“共情疗法”,是“共情”而不是用剧中心理医生的爱情去治疗。

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通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不作任何道德价值以及个人的好恶评价,去体验患者的体验。让患者渐渐去掉面具(多种人格),回归真实的自我,从而治愈心理障碍。

需要经过特殊长期艰苦的培训人才能成为心理医生,仅仅“不作任何道德价值和个人好恶的判断”常人就不容易做到!剧中心理医生对主角的爱情就违反了这个心理治疗法则。

并且,随着精神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理方面的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并证明:所谓“多重人格”并不是外在的“人格”出了问题,而是一个人内在的“自我同一性”出了问题。

于是,精神学家把多重人格的病理现象及其内质加以细化,分列在“分离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这两个更大的病理类属之中。

于是,现在的新的诊断标准中已没有了关于“多重人格”的诊断了。

但“多重人格”一词仍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不仅引起人们对于精神病学的认识兴趣,也大大加深了作品的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多重人格”毕竟是一种文艺修辞和文艺表现,和现实的精神病理全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