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青苔中日工业设计村国际竞赛是以苏州青苔村为实施对象,要求在500余亩(含水面)范围内,打造以设计为核心主题,商、旅、文、产于一体的中日设计产业综合体,配备国际设计奖永久会址、大师工作室、设计师公寓以及中日商业街、特色酒店等商业设施。

青苔造物环

以空间为媒介,赋能造物场景

青苔村,位于苏州相城南,毗邻喧闹古城,却被自然怀抱。从清代起发展水产渔业,渔村在历经农业合作化和工业转型中逐渐发展为被自然湿地环绕的工业村,恬静水乡与工业生产在冲突中产生混合但质朴的场所感——厂村交错,空间破碎,生活与生产场景交织。

青台村现状

Line+与MLA+亩加联手,在设计方案中提出 “造物环” 概念,即通过一个闭环整合产业流与空间流。“环” 的设想是我们在面对复杂的设计需求时的即刻判断,也是我们贯彻始终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物会坊:国际设计奖永久会址

“造物环” 整合中日的设计力量与设计资源, 构建工业设计全流程闭环,从创造、生产、推广、销售到体验反馈,配备别具一格的村落环境,提供推广平台,匹配供需关系,实现多元交互的造物链条,共同定义生活与设计的共生关系。

造物闭环

在现存建筑肌理中,工业村四面环水,场地中部的大体量厂区沿十字街交叉口往两侧延伸,传统的家庭工厂呈单元组团式分布,以3-5个单体建筑围合或行列布局形成独立厂区单元。

基地工厂分布现状

在新的工业村设计中,我们决定适当保留南面沿河的小体量民居、厂房的大跨结构、十字街的空间结构和生态景观基底,在对场地肌理、空间结构、业态功能、生态景观更新的同时,也关注对城市文脉、原始肌理的保留和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后肌理对比

工匠书坊:产业设计图书馆

“水体” 是场地内另一重要组分,“因水成街” 的空间格局是江南小镇的传统特色。因循现存水网、路网布局,我们选择与整体规划概念最匹配、可实施性最强的多中心线性水网系统,以分散用水的方式,几条水系交汇形成中心区域,再分流形成网状水域空间。

水网生成

经比较多种水网布局,最终确定多中心散落式

不同尺度的水域营造出不同的水体景观表情,虽分散又在场景上相互关联,滨水码头、戏水游船、观水廊桥、亲水栈道,步移景异,游水游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富的水景类型

水岸客坊:设计酒店

我们认为的工业村不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游乐园,而是以城市更新的角度切入,将苏州的城市气质融入街巷场景中,营造一个有实质产业内容的、可深度游览体验和生活聚居的新型工业村。未来的青苔村将是工业设计产业探索先行地,成为集合新中日生活风格的开发者,创新城市生活的倡导者和促进中日设计交流与发展的城市灵感创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青苔造物环" 苏州青苔中日工业设计村更新设计

视频介绍

复合功能环

打散,提炼,重组

设计首先将商业、办公、休闲配套等十余种业态打散成环状排布,其核心目的在于消解同质化功能组团带来的 “主体性” 空间体验,同时将原本集中的餐饮/商业等配套功能进行延伸,扩大服务面积,旨在打造一个 “日常生活化” 的步行路径。

同时,“功能环” 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步行街道,而是在主街之外具有放射性延伸厚度的环形功能体验带,在 “功能环” 的组织下,原本割裂的功能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了新的空间关系。与常规街巷尺度不同的是,我们将院落组团作为新的尺度单位,拓宽纵向上的体验厚度,延续原有场地肌理,而由多个院落相互嵌套形成的 “复合功能环” ,以多孔而开放的渗透性,丰富游览中的体验感。

复合功能环

具体到院落组团的形式,我们运用类型学原理,通过提炼诉求共性后重构,生成四种单元原型——前店后作坊的邻里模式、下动上静的商业模式、延续进深的商业模式和共享沿街配套的工作模式。

四种单元原型

单元组团内外街景

而单元组团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建筑的保留和改建,竖向置入新功能体量以实现密度变异、功能集约,以立体空间的多层叠加来表现历史与现代的透明度,最终形成新旧肌理分层并置的全新空间格局。

立体交通环

日常性与非日常性

在流线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了社区中的两类群体——常驻居民和游客。常驻民群体包括园内工作室的设计师、商铺店员、居民等,他们的活动往往有高效便捷的日常性目的,而游客则更追求游园闲逛的非日常性体验感,通过立体的交通方式能同时满足这两种由不同群体带来的不同交通需求。

目标群体诉求分析

游客流线由商业街和水系组成,以 “活动水街” 为中轴,内环水系、外环商业街围绕形成曲折有趣的服务流线。通过廊道整体抬升形成的二层廊道系统串联起场地内的主要节点,为常驻民提供快捷可达的同时,其独特的屋面景观也成为场地吸引游客的一大特点。

快捷便利的二层廊道系统

青苔十坊

公共建筑的多重性

“十坊” 是场地内的十个节点性城市空间,意在突破均质化的肌理形态,差异化表达新工业村的特质,通过对在地建筑的转译表达,实现中日混合产业环境与新时代亚洲美学的平衡。另外,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城市公建在功能、时间、场景、公共性等多尺度下的建筑形态的多重性——公共的日常性、功能的复合性、时代的标志性。

造物会坊:国际设计奖永久会址

开放的立体社区

为了改变会议中心的低频使用状态,我们在其中植入 “社区” 的概念。

展厅、创意工坊、设计餐厅等参与度高的功能被设置在建筑的底层,以院落街区的形式面向公众开放,并提供极具活力的公共界面。使用频率最低的主会议厅垂直叠加在建筑顶部,在极具地域特色的坡屋顶覆盖下,连绵不断的灰空间可供公共交流,也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立体社区。

设计居坊:设计师公寓

居住组团以可复制性的单元组团为前提,在底层商业街巷空间结构上采用悬挂的方式,垂直叠加居住增量,共享空间、社区配套、屋顶花园等纵向公共空间的置入为年轻的居住群体提供“立体园林” 式邻里交往空间。

五栋分散的公寓体量通过不同的朝向获得最佳景观视野,再由二层廊道串联互通成一个完整的居住区。

立体化的点状布局

灵感工坊:文化艺术中心

灵感工坊

文化中心位于场地东南角,视野开阔,为设计师提供园林式的滨水创作环境,融入水巷肌理,服务设计师创造所需配套空间,提供与游览的民众作品即时互动的可能,为设计生产注入活力。

穿插游览的游园体验

为游览者提供在建筑和景观中穿插游览的游园体验,游览过程即为一个寻觅惊喜的过程,不同角落充满创意,能看到创意生产的整个过程。

水心剧坊:文化剧场

水上“双面”剧场

剧场位于南侧水岸边视野较好处,而双向舞台的概念充分地将环境纳入剧场可变性的一部分。

柔化的曲线屋面将室内剧场、室外剧场、观景平台和水体景观自然地包裹起来。

全流程的产业环

设计、销售一体的正循环

工业村的运营主要建立在工业设计产业、文创旅游和城市人居三个方面。“产业环” 的概念汲取自中日工业设计产业的共建逻辑,由 “十坊” 形成 “创造(灵感工坊&工匠书坊)-生产(大师作坊&设计居坊)-推广(造物会坊&水心剧坊)-销售(怦然膳坊&风情坊肆)-体验(水岸客坊&活力律坊)” 的工业设计全阶段一体化闭环,构成设计、销售一体的正循环系统。另外,在游客、设计师、居民等不同群体的情感联系上,多样的生产空间为媒介,赋能造物场景,锚定生活与设计的共生关系。

构建工业设计全流程闭环

风情坊肆

“环” 在传统语义和图示概念中有无穷的含义,青苔 “造物环” 旨在用一种包罗万象的理念对待混合的业态、多元的风格,并从中形成一种清晰理性的平衡。

苏州青苔中日工业设计村是一次新时代的新型产业实践探索,它是与时俱进的,运用立体化发展、复合化布局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以综合性的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促成工业村的宏观更新与发展。同时它也是真实透明的,设计切实地考虑到空间使用者的诉求和公共性需求,为城市提供一处标识性的、多元的、有机的公共空间。

项目信息

客户:苏州市青苔造物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功能:

滨水村落城市更新

一二期总共14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

含文旅规划与170000 m2建筑设计

进度与奖项:2021年中标候选,设计深化

团队:

Line+建筑事务所

MLA+亩加建筑规划(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