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打开通往欧洲的通道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长期游离于亚欧之间,其地缘定位也是含糊不清。到了苏联时期,其归属问题更是并不重要,苏联就是苏联,他有这个底气!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俄罗斯虽然不断将“融入欧洲”作为最终的战略目标,但即便俄罗斯主动“拥欧”,还是换不来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承认,先后发起五轮“北约东扩”,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

2014年3月17日,俄罗斯开始展开报复,普京总统签署法令承认克里米亚的主权国家地位,并允许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由此发生了著名的“乌克兰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对俄罗斯旷日持久的制裁,俄罗斯由此完全替代了原苏联的地位,成为“北约”和“欧盟”的头号敌人。

无论是俄罗斯如何向西方表达善意,甚至其领导人不断强调“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希望欧洲国家建立“从里斯本至太平洋的经济共同体”的构想,实现大欧洲统一“综合体”的宏伟蓝图,但是俄罗斯的愿望却一再遭到西方冷遇,并且随着“北约东扩”,西方国家再次将俄罗斯列为头号敌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的欧洲情节

其实从客观上来讲,俄罗斯已经成为具有欧洲特征的国家。自十七世纪彼得大帝向西欧靠拢之后,俄罗斯的欧洲情节就日益浓厚,具有西欧血统的“罗曼诺夫王朝”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全面西化,都代表着俄罗斯不遗余力地寻找着“融欧”。

为实现“融欧”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早期领导人单方面作出过许多重大让步,1997年签订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就是典型例子。2001年“911事件”后,俄罗斯更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不惜配合美国“反恐”,放出中亚通道,让西方势力史无前例的渗透到原本传统的俄罗斯势力范围之内。

种种行径,让俄罗斯人再也不是以“红色苏联”人自豪,反而对西方的价值观、社会开放程度、所谓的“民主”等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连遥远的海参崴人也以欧洲人自居而非亚洲人。

2013年,俄罗斯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再次提出,“俄罗斯作为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其希望能推动建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统一经济和人文空间”,初步目的是“建立欧洲的统一安全空间,努力同欧盟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可见,俄罗斯上下一体,皆寄希望俄罗斯尽可能在接受“平等条件”下融入欧洲和大西洋世界。就连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出访西方国家时也一再强调,“认同欧洲的价值观,无论是宗教、道德还是政治观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俄罗斯能否“融欧”,成功与否不在于俄罗斯本身,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俄罗斯融欧,意味着欧洲的地缘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而鉴于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极其广袤的国土,必定导致欧洲大国尤其是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丧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对于美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主要是“通过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来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桥头堡,以便使扩大中的欧洲成为向欧亚大陆传递国际民主与合作秩序的更有活力的跳板”,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能否融欧,美国的立场至关重要,那么美国会让俄罗斯轻易融入欧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国支持“北约”和“欧盟”同时东扩,不断蚕食其原来的势力范围,将其地缘影响力逐渐压缩在俄罗斯本土,不难看出,即便俄罗斯无论如何怎样配合美国,换来的还是美国对其扼制和挤压。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防止俄罗斯的再次崛起,白宫是真不愿意看到俄罗斯真正融入欧洲的社会、安全、经济和文化当中,俄罗斯被美国当作牵制欧盟的一张王牌,“不断设法通过俄罗斯来恐吓欧洲,以图提高自己的声望”,所以俄罗斯无论如何向西方示好,但最终还是在美国的挑拨之下难以实现“融欧”的战略。

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其实,从苏联解体以来,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还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尤其是俄罗斯在2003年“俄欧峰会”中提出“统一空间”的倡议后,欧盟破天荒地将其吸收到“FP7”中,以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欧盟为此评价俄罗斯说:“俄罗斯改变了基本形象,在法律和民主优先方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进步”。

俄罗斯同欧盟的关系也是微妙而复杂的,以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欧洲传统强国为首的欧盟国家认为“欧洲的安全离不开与俄罗斯合作”,主张对话,减少对抗,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但新加入欧盟的原苏联共和国的波罗的海三国却欲借助欧盟给俄罗斯施压,以解决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边界问题等,这就导致欧盟对俄关系上难以达成一致,欧盟也无法用一个声音同俄罗斯对话。

但总体来说,欧盟两大中心,德国和法国成为俄罗斯对欧关系的最亲密伙伴。对于德国而言,因为能源领域的深入合作,德国首先承认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并始终呼吁西方要加强同俄罗斯的经贸、政治合作。也正是这样,德国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度高达40%左右,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双边关系。

法国与俄罗斯从冷淡走向平稳发展,开始于俄罗斯对美国“全球反恐战略”持积极立场,次年法国政府便开始了与俄罗斯经济和航天领域的深入合作,法国甚至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对俄罗斯出售了四艘“西北风”战舰,这是苏联至俄罗斯以来,首次与欧洲之间签订的军购合同。2006年11月29日,法国总统不顾“布什总统的恼怒”,在“北约峰会”期间特意安排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拉脱维亚总统一起共进晚餐,以庆祝其74岁生日,可见法国与俄罗斯也在互信的基础上,发展了良好的国家关系。

另外,俄罗斯同欧洲大国英国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在“伊拉克战争”后,英国首相布莱尔一再强调英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以往的分歧已成为历史。2003年6月,普京总统更是继187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来,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出访英国,普京夫妇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国宾礼遇。英国表态要支持俄罗斯建立一个“现代化、繁荣和充满活力的国家,并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一起处理国际问题”。另外英国还就“北欧输气管道”等项目进行了投资,两国经贸合作就此稳步发展,英国长期保持了对俄罗斯第一大投资国的地位,可见英国对俄罗斯“融欧”也是持欢迎态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道理,摆平了欧洲英法德三大国家,俄罗斯在“融欧”方面应该是很顺利才对,后来为何却屡屡受挫呢?

原因就在于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原苏联“卫星国”和“加盟国”,俄罗斯本以为会放任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会对自己“融欧”起到积极作用,但俄罗斯却没想到,中东欧国家竟然把苏联的一些历史问题带入到欧盟和北约中,并将这种问题扩大化,发泄到如今的俄罗斯身上来,以至于俄罗斯融欧的战略目标屡屡受挫。

俄罗斯的融欧战略与西方国家改善了关系,为何最终却又沦为他们的“头号敌人”呢?

其实,欧盟也好,美国也罢,他们对俄罗斯长期保持着较为重要的对外关系,双方虽然有过一定共识,但更多的是存在分歧,且矛盾不断,基于俄罗斯与欧洲经济融合比较深,相互依存度比较高,欧盟与俄罗斯的发展前景还是有的,但绝大对数时候而言,双方仍然面临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北约东扩”问题,严重挤压着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这就直接导致了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更是成为俄罗斯与北约矛盾的实质化。

自“俄乌冲突”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通加入到对俄罗斯的谴责、制裁中,就连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德国、芬兰等国也是如此,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西方国家“一边倒”的状况,都视俄罗斯为“头号敌人”呢?

  •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互信严重不足。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不断扩大的欧洲版图上只为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提供了一个有限的位置,并要求其放弃“全球战略”,同意西方国家为其制定的规则。言下之意如果俄罗斯要寻求“融欧”,首先要接受北约或欧盟为其制定的规则,俄罗斯必须放弃自身利益。

在2008年之前,欧洲对俄罗斯的基本面是较为肯定的,但在“南奥塞梯冲突”之后,欧盟中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其信任度急剧下降,导致俄罗斯积极“融欧”的努力瞬间毁于一旦。而2014年再次将克里米亚重新并入俄罗斯的版图,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看来,这意味着“俄罗斯又给自己的所有邻国制造了新的恐惧现实……它们皆视俄罗斯为对立面、自身融入欧洲的威胁、欧亚价值观不遗余力的兜售者。

自此来看,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从未真正信任过,尤其是曾经被苏联庇佑过的中东欧国家,其精英人士鼓吹“反俄”情绪比老牌西欧国家更甚。

  • 其次、民主价值观迥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所谓的“民主”、“言论自由”、“个人权力”等普世价值作为衡量他国是否“民主”的标准,基于此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内政进行指责,尤其以此抨击俄罗斯的选举制度,非要将西方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俄罗斯的身上,甚至以推崇其价值观为名在俄罗斯内部大搞“颜色革命”,这无疑触碰了俄罗斯的底线。

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俄罗斯作为昔日的超级大国,自然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不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傲慢无礼,无视他国利益,这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能忍的,因而价值观的不同也让西方国家视俄罗斯为“眼中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再次、贸易纠纷不断,尤其表现在能源贸易中。

自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每年向其国内的能源公司大幅补助,使得俄罗斯国内能源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六分之一,这就使得俄罗斯制造业在对欧贸易中占据巨大的成本优势,为此美国及欧盟指责俄罗斯违反“贸易公平竞争原则”,导致双方贸易纠纷不断。

在能源供应方面,欧盟制定的《欧洲能源宪章条约》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单方利益,故而俄罗斯拒绝在此宪章上签字,这直接导致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无法加入“南溪”项目,最终这条管道半途而废。再加上2006年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多次能源争端暴露出欧洲天然气在缺少俄罗斯供应时变得脆弱不堪,欧盟越来越多国家再不将俄罗斯作为可靠的能源供应国,而将其视作“阻碍欧洲能源供应的罪魁祸首”,以立陶宛为例,它宁可高价购买中东美洲能源,也绝不购买俄罗斯能源,从这边看出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不信任。

作为西方国家而言,能源作为生命线,在一定意义上比战略空间更为重要,所以对于俄罗斯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来执行能源政策,显然将俄罗斯视为敌人也是毫不夸张的了。

  • 再次、美国背后的推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欧洲战略”几乎将西欧国家一举囊括其中,在“北约东扩”后除了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以美国马首是瞻,所以俄美关系成为俄欧关系的风向标。

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俄罗斯几乎每个外交活动都被视作“反美”,尤其是普京推崇的“强国强军”战略更被白宫认为俄罗斯回到了“苏联时代”,所以白宫一致达成共识,对俄罗斯实行遏制政策,加强北约军事力量,武装乌克兰国防力量,与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加强欧洲能源多元化问题,采取措施扰乱俄欧合作,这样的步步紧逼使得俄罗斯越来越没有战略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发生了如今的“俄乌冲突”,而在美国的引导下,俄罗斯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

  • 最后、俄罗斯庞大的武库对欧美造成巨大的威慑,让其一直不具备安全感。

没人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成千上万辆坦克演习的场景,那时候的苏联可以轻而易举击穿西欧的防线,也正因如此,西欧无论对以前的苏联或者是之后的俄罗斯,天生就有一种战栗感,就连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例外。

除了常规性武器外,俄罗斯最有震慑力的就是核武器,虽然现役部署的只有1456枚,比美国要少许多,但实际而言,其没有部署的存量还多达6800枚,比美国还要多一些,这也是俄罗斯能力扛西方国家的底气所在。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一度倒向西方,这让欧美国家对俄罗斯产生了轻视之心,但“车臣战争”、“南奥塞梯”和两次“俄乌冲突”让本来缺乏安全感的西方国家再次对俄罗斯产生了恐惧,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不分是非的支持乌克兰,其目的就是要让俄罗斯屈服,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

同时它们只对俄罗斯制裁,不对俄罗斯出兵也是出俄罗斯武库的威慑,也就是说包括美国在内的,没有任何国家敢对俄罗斯真的动武,转而用俄罗斯最薄弱的“经济”方面作为突破口让其服软,其实这也是西方国家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结语

虽然西方国家口口声声称俄罗斯“入侵”他国,动摇了国际秩序的根基,但他们却忘了1999年在没经过联合国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轰炸,造成了两千多平民的伤亡,这难道就成了正义之战了?这就没有动摇国际秩序的根基了?从国际上来看,“俄乌冲突”再次发生后,只有西方及其盟国将俄罗斯视作“头号敌人”,其他国家并没有配合欧美对俄罗斯作出制裁,可见欧美推行的“单边主义”并不是大行其道的。

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大力推行“不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的国家观念”,其经济总量十年间增长了78%,其在苏联解体后一度曾有的自卑感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进取和自信的新状态,对于违抗美国的领导,对其不合理性进行了挑战,虽然暂时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不信任,但长期来看,俄欧之间合作的大框架依然存在,“头号敌人”不过是一些国家喊喊口号罢了。同时普京也应看到,如何带领民众走出外交困境,为国家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战争之后的头等大事,俄罗斯再次复兴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普京传》、《孤独的帝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