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三观不正,会毁了我吗?

知乎上有个热议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起到多大影响?”,有超过1700万的浏览量,共2355个回答。

其中有“炫耀”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们的爱和奉献的,教会自己如何爱人。

更多的,则是表达出对父母的无奈:

“年少的我,如孤独的行者,一遍遍祈祷父母会幡然醒悟……”
“关于我的童年,能回忆出来的都是‘求而不得’。”
“永远忘不了,父母对自己嫌弃的眼神,仅仅因为我有次没考第一名。”

这里说的父母三观,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知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人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

“从出生开始,一个人的性格塑造、自我意识、价值观及人际互动模式等方面构建与形成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习惯性自卑、讨好型人格、逃避型依恋……这些近年来年轻人挂在嘴边的术语,其实都和原生家庭有关。

因为在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把父母当作榜样,习惯从他们身上汲取和学习。

可问题是,万一榜样是错的呢?

就像《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生健康》一书中说的

婴儿期和童年期的时光并没有遗失,而是像一个孩子在未干的水泥里留下的脚印,将伴随他的一生。

在摆脱原生家庭的过程中,有些人尝试过,但是失败了。但是更多的人,很好的完成蜕变。分别就是,你是否有辨别能力,可以自信地做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个小女孩的自我救赎之路

如果你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原生家庭,或者家有小学生,推荐读一读这本《岩石堡上的孩子们》

作者是英国作家—娜塔莎·法兰特,是卡内基与布兰福德·布斯奖的入围作者。这本《岩石堡上的孩子们》也被里兹图书奖(9-11岁)英国主流媒体评价:“不容错过的经典”

和一般的儿童冒险小说不同,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是个名叫艾丽斯的12岁女孩。在幼年丧母之后,她一直跟随父亲和姑姑生活。父亲是个演员,所以经常飞来飞去而缺席家庭生活。

孤独的小女孩,喜欢书写天马行空的奇幻故事。

机缘巧合下,小女孩被送进了苏格兰的一所寄宿学校。学校坐落于与世隔绝的大自然中,校长是一名善于发现孩子天赋的“上校”。

在学校里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不打不相识之后,艾丽斯与“死脑筋”的杰西、“调皮鬼”弗格斯成为了好友。在父亲的一封神秘来信之后,三人组决定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冒险之旅。

最后的结局,也十分出人意料。艾丽斯坚守住了底线,让父亲独自承担了“做贼”的后果。

和一般孩子相比,艾丽斯肯定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但她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寄宿学校渡过难关。

其实她最终的决定,在一开始就早有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原生家庭之殇,如何弥补?

本书一开篇,艾丽斯的母亲就已经故去。我们只能从众人的回忆中,窥得一二。

艾丽斯的母亲,温柔、善良、聪明,对女儿很有耐心。

“她还活着的时候……房子里曾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妈妈总是在笑、在唱、在跳。房子里也曾香气扑鼻,因为妈妈厨艺高超。”

不幸的是,一切快乐在母亲被疾病夺走后,戛然而止。

而幸运的是,艾丽斯发誓要和母亲一样,优雅而坚强。

所以,尽管遇上了一个不靠谱的父亲,小女孩还是能心灵健康地长大。

而母亲逝去后的那一部分残缺,她也从个性迥异的同伴身上,获得填满。

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男孩杰西和弗格斯身上。

杰西身处在多子女家庭,优秀的哥哥们给他很大的压力。弗格斯虽然是独生子,但是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忽视他。

感谢这一段纯洁的友谊,三个人的人生,没有走向未知的分叉。

“三个小孩,各不相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弃儿。他们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在寻找什么。”
“他们尚未意识到,所寻找的东西也许就在彼此身上。”

写在最后:

《岩石堡上的孩子们》一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不同影响,尤其是性格养成方面。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大的宿命。

不过,如果亲情有残缺,我们也依旧可以通过友情,引导自己如何面对内心,思考“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实现思想的成熟和心灵的成长。

如果人生是一场牌局,天生好牌固然令人艳羡。但依靠自己努力,把一手烂牌打好的,是不是更令人欢欣鼓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