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词的众多意象中,“夕阳”的情感要素最为厚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催生了羁旅漂泊的乡愁。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倍增了生命短促的悲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更是见证了人世的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作《乌衣巷》,来一同看看古典诗词里的“夕阳”意象是如何见证人世的沧桑的。《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组诗作品《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其主要内容便是借助于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古今变化,去感慨人世的沧桑。而诗中见证人世沧桑变化的,便有那乌衣巷口的“夕阳”。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诗的第一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是对朱雀桥的环境描写,即长满了野草和野花。据记载,朱雀桥是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是去往达官贵族居住地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如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因此,这里刘禹锡突出“野草花”,就说明朱雀桥的繁华已不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对于唐代的刘禹锡来说,他只是见证了朱雀桥的荒凉衰败,是没有亲历过六朝时的那种繁华鼎盛的。所以在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刘禹锡便引出亘古长存的夕阳来做见证,即没有变化的是依然西斜到乌衣巷口的夕阳。除此之外,“夕阳”意象本身就有一种寂寥、惨淡的氛围感,它很贴合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

然后,似乎有了“夕阳”的见证,刘禹锡觉得还不足以让人们去感慨人世的这种沧桑变化,于是便有了三四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赋予了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它的意思是说,以前在王谢两大家族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是飞进了平常百姓的人家。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燕子相对于夕阳来说是非常短暂的,是不足以见证历史变化的,但燕子作为候鸟有着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象到昔日乌衣巷的繁荣,它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纵观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通过“夕阳”包括“燕子”的见证,巧妙地突出了历史和现实的沧桑变化,从而引导人们认真地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