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爱运动,常常被家里的长辈告诫:机器不动会生锈,人不锻炼要减寿。那时候不以为然,长大了才明白运动对人类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除了能够直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运动其实还有能够帮助抗癌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动抗癌:真还是假?

早在2020年时,知名学术杂志《eLife》就发表过一篇运动抗癌的研究。该研究为了研究运动和肿瘤生长的相关性,设置了运动小鼠和不运动小鼠的参照组,发现运动后的小鼠血液循环中CD8+T细胞增加,而这种机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而在最近,一项发表于《JAMA》学术杂志上的研究,也同样为运动抗癌增加了证据。

这篇发表在JAMA上的研究,累计随访长达18年,科研小组一共调查了144万人运动研究。通过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得到了人们通过重度~剧烈运动来锻炼身体,或能降低癌症风险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研究具体数据为:运动所致的肝癌发病风险降低约为27%,乳腺癌风险降低10%,肺癌风险降低26%,食管腺癌风险降低最高,为42%。

103场马拉松:6旬老人抗癌24年

研究的结果已然十分明确,而在实际的运用中,成功利用运动抗癌生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今已经66岁的王博和64岁的李冬梅,或能作为参考。

去年,某博上一则#老夫妻为健身抗癌跑103场马拉松#的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累计达到1.1亿。无论是他们的毅力还是神仙一般的爱情,都鼓舞了很多身处人生低谷的人。

1997年,妻子李冬梅确诊癌症后,先后接受了6次手术,身体越来越虚弱,求生意志也越来越低。不忍心看着妻子离去,丈夫王博便带着她开始了跑步锻炼。

起初李冬梅因为患病的原因,400米都跑不了,但咬牙坚持下来后,如今每天15公里已经是家常便饭。10年前他们开始接触马拉松,跑完了大大小小103场比赛。

从1997年~2021年,两夫妻已经抗癌24年,如今依旧身体健康,筹备下一场马拉松比赛。

运动虽好,但不可贪多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增益,建立在“适量”科学的前提上。如果持续过度的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女排名将郎平,就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在年轻时就早早退役,被医生评价为“25岁的年纪60岁的关节”。

如何进行科学的运动,可以借鉴以下三个经验。

1、个性化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

有人看到王博夫妇的成功案例,就急急忙忙照猫画虎想要跑步,这种行为无疑是错误的。每个人的体质、习惯、运动目的都有差别,跑步未必是适用的。所以在制定运动计划之前,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质、心肺功能检测、运动风险筛查结果等制定个性化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性化运动制定了较为科学的运功时长、强度、频率,还得到了较为适合的运动类型,在保证运动的高效性的同时还保证了其安全性。

2、热身不可少,营养补充到位

制定好运动计划,接下来便是循环渐进的一个过程。如果是平时不运动的,刚开始运动少一点,慢慢的再加大运动量,且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肌肉拉伤、抽筋等。

其次是要知道运动是两面性的,运动是人体修复系统的“开关”,同时也会暂时性的损害人体一些部位。例如在骨关节上,运动必然会造成软骨组织的磨损。一旦软骨组织磨损严重,骨关节炎便随之而来,这样的问题在中老年人群体十分常见。

但人们不能因噎废食,运动会造成软骨组织磨损不假,但其却会激发软骨组织的修复机制。此时只要适量的外源性补充钙元素、莱特骨力,就能确保人体有充足的养分对软骨组织进行修复。

前文提到的郎平,就是年轻时软骨组织磨损过大,却又不知道外源性补充钙元素、莱特骨力的重要性,导致骨关节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在21世纪开始后,国内开始科普和提倡莱特骨力的使用,该物质衍生的保补已在天猫上京东十分常见。

3、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实时监控身体

如今是21世纪,电子科技产品十分先进,在运动时学会使用一些智能设备对身体进行检测,及时调整运动计划意义重大。

有一句话说得好,很多猝死的发生往往是人们高估了自己的身体。过当的运动对身体来说危害性十分大,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界定过当和适量,使用智能检测设备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智能检测设备可以监控心率,人们可以根据检测结果避免心率过快等。其次还可以随时注意血压、血糖等指标,适合慢性疾病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要提醒的是,运动是长周期的。大家不能只看运动带来的结果,更要注重其过程,如果运动不能坚持下去,一切都是白做了。长期坚持运动,对身体甚至是抗癌,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