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了《经济日报》的两篇报道,分别是:

3月11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

3月13日《服务业怎样转起来》。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里面有很多金句。

比如“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比如,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好“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对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支撑作用。

看来,这两大支柱行业的扶持,今年会更上一层楼。

蓝白接下来思索的是:靠什么扶持制造业和服务业呢?

财政资金,当然是关键的“水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注意:在今年GDP增长5.5%的目标下,不管是转移支付的力度,还是退税的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最强。

数据显示,今年对地方加大转移支付规模至9.8万亿,增速高达18%。

今年退税减税高达2.5万亿,规模为历史之最,其中1.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直达企业。

记住这两个数字:9.8万亿,2.5万亿。

两个数字相加,也就是说,今年财政要拿出超过12万亿的真金白银,用来稳增长!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钱,会投向哪里?

从用途上说,顾名思义,一是给地方转移支付,二是给企业减税降费。

这一块可以简单聊聊。

转移支付的9.8万亿,说白了,就是上一级政府的钱无偿转移给下一级政府使用,保障各地区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均等化。

再细分一下,还有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转移支付,今年规模达到了8.2万亿,不限定资金用途,入学、社会保障、就医看病、文化体育、住房保障,都可以用。

专项转移支付,今年规模达到了7836亿,用于专门的生态保护、保障重点民生、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等。

所以,转移支付,是今年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那给企业减税降费的2.5万亿,主要是为了保护中小微企业。

今年减税的2万多亿,支持方向是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退税减税高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到了1万亿元的规模。

如果咱们按领域划分,超过12万亿的财政输血,会对稳增长的“三部曲”:基建、地产和消费,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这也是今天蓝白要聊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是这三个领域?

答案很简单:过去半年,问题就出在基建、地产和消费上。

基建这一块,去年地方债没有过多的发力,甚至一度还缺项目。

更重要的,是原材料涨价对基建的影响。

去年三季度以来,以煤炭为代表的上游大宗价格快速上涨,挤占中下游制造业利润。

以中上游企业利润占工业企业总体利润的比重为衡量指标,去年9、10月,中国中上游企业利润占比攀升至历史最高值。

没利润,就没有投资。

没有投资,基建项目就算开工,下游企业参与的意愿也不强。

房地产这一块,就不用多说了。

2021下半年至今,说是房地产的“爆雷年”,毫不夸张。

哪怕三道红线全绿、哪怕销售规模行业顶尖,哪怕公认财务稳健的房企,轻则停工、商票拒付、拖欠工程款。

重则信托违约、债券违约,被金融机构抽贷、断贷。

房企手里没钱,自然也不会拿地了,在2021年,300个城市卖地总规模直接降了6亿平米,这直接会影响到地方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消费也是一样。

2021年,社零同比4%,这个增长幅度,意味着国内消费几乎降至历史最低,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也录得历史最低。

居民的消费、收入、就业,是经济最大的盘子。

去年年底至今,各行各业的情况,都不太好。

尤其是小微制造业、酒店餐饮旅游、房地产、航运客运。

生意难做,客户难找,回款难兑现,已成常态。

环顾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裁员的、降薪的、放长假的、找工作的,这些现象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了。

基建也好,地产也罢,没有居民终端的消费承接,就是空中楼阁。

民生宏观周君芝指出:2022年稳增长,有较为明确的三个步骤,基建放量、地产宽松和消费修复。

钱到了地方手里,除了保障基层运转开支,很大一部分,都要用到基建项目上。

同时放松土地出让限制,给房企更多拿地的信心。

或者,用财政现金补贴购房者,降利率和首付,提振买房意愿,这么一来,地产的需求也会上来。

而退税的两万多亿,回到了小微企业手里,会反哺企业扩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进而托住消费。

现在,随着稳增长措施一波接一波,我们已经看到了效果。

今年,仅福建、湖南、上海、陕西等地就有数千亿元投资规模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建,涉及新老基建、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光2月上旬,全国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数就将近8000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5万亿元。

从数据上看,大基建对经济的“定海神针”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2月建筑业PMI已经飙到了57.6%,沥青开工率持续上升,螺纹钢、水泥等工业品价格还在上涨。

还有房地产,中原地产研究院调研显示,2022年1月来截至2022年2月中旬,全国累计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超过80多次。

不少城市出现了20%首付,房贷利率也快降到了5年期LPR的水平,发补贴、补契税、放松限购,宽松的力度也在变大。

消费方面,服务业43条已经出台。

旅游,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承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会活动。

餐饮,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

公路水路铁路,阶段性免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加大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力度。

做大基建、稳住地产、刺激消费,要奏响这“三部曲”,离不开今年财政转移支付的9.8万亿,还要退税的2.5万亿。

这些钱,都会花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