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催更问郑州的朋友,不下15个。

其实,郑州放松调控这件事,不能孤立地看,可以和另外两个消息,结合起来分析。

我来捋一下。

第一,3月1日,郑州发通知,取消“认房又认贷”,重启棚改货币化,二手房可以选择核定1%个税,20%差额税可以避开。

第二,3月2日,银保监会表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太大,还是要平稳地转换。”

第三,3月2日,中房协发出书面调研函,摸底房企债务、偿债情况、资产处置进展、化解风险进展及在建住宅项目停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件事,三个信号,指明了同一个风向。

首个千万级人口大城、万亿GDP大城、国中城市、米字型高铁城市,忍不住了。

最高层级确认,房地产调控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接下来,是平稳过渡的时间。

民营开发商欠债停工的窘迫处境,终于摆到了台面上,“诉苦大会”刚刚开始。

一个字:救。

郑州这一次放松调控,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度?

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这是一次超预期的、全面性的楼市松绑。

不再是遮遮掩掩,不再是零星的、琐碎的“隔靴搔痒”,而是针对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大力度“轰油门”。

需求端,减差额税、二套低首付、拆迁户给钱不给房,老人投靠买房。

供给端,降拿地保证金,调高限价,降首付,降利率。

没有刚需,可以制造“刚需”嘛。

追本溯源,本来刚需这个词,就是被媒体硬生生造出来的。

好了,说回郑州。

这些政策,在十几天前市长讲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

很多人总是说,从2017年到现在,5年时间郑州房价,一路暴跌,市场全无信心,

这话不对。

准确地说,2017-2021年,郑州楼市一直是横盘。

这个时期,是城市版图从三环向四环扩张的过程。

这个时期,每年都是上半年小阳春+下半年降价促销。

这个时期,是远郊的绿博、平原新区、南龙湖大跌现原形的过程,也是三环外的金水北——惠济——常西湖——管南轮动上涨的过程。

2021年,是横盘——大跌的关键节点。

如果我的记忆足够准确,2021年上半年,当大家一度以为疫情已经过去的时候,郑州的房价,异常躁动。

金水北轻松2W+,管南毛坯1.7W+,四环边1.5W起,一片生机勃勃。

转折,是720。

这个日子,对郑州的影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洪水冲击的房屋和桥梁,积水覆盖的道路和绿地,都可以在短时间里清理完毕。

可水灾对一个城市造成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

让购房者望而却步,让开发商自我怀疑,让小商小贩、经营者、创业者、毕业生失去负债打拼的信心。

接下来的8月、11月、今年1月,3次疫情,又使得整个市场的悲观情绪加速放大。

恶性螺旋,我最近经常用到这个词。

大批房企放长假,遍地停工的楼盘,售楼部空无一人,全靠中介堆人气。

从试探性的做活动,到常态化降价3K-4K每平。

成片的土地流拍,开发商不报名,城投也不想拿钱托底,以至于每次集中供地前,郑州只能把卖不出去的地块,临时紧急撤牌。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云端坠入泥沼。

所以,从“情绪”的角度,大家才能理解,全面救市的背后,是一座曾经雄心勃勃的千万级北方大城,在遭遇了连番挫折后,心中集聚的不甘有多么强烈。

接下来,我们跳出郑州,看全国。

事实上,全国范围内的房价停涨,也是以2017年作为重要节点的。

那一年,棚改结束,房住不炒提出,限购房票越来越珍贵,利率直线跳涨。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们只见识过部分城市房价轮动上涨,一年几个月份的短暂行情,却再也没有见到过大范围的房价蹿升。

更进一步说,把郑州720暴雨,作为楼市极速下坠的转折点,只是一条明线。

背后还藏着一根暗线:

共同富裕下的楼市视角。

住建部约谈,房价上涨就问责,三年楼市乱象大整顿,异动城市纳入观察名单,围堵经营贷,限制开发贷和个人按揭房贷,二手房参考价推广。

调控的级别不断上升,调控的新招层出不穷。

2021年7月份,可以看做全国市场的转折点。

理解了收紧调控的脉络,才能明白一个铁一般的事实:

戴着镣铐跳舞,放松是有底线的。

往好里说,作为第一座全力救市,且至今没有撤回政策的大城,郑州之于全国,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

就最近这两三天,青岛即墨松绑限售,新房交易由拿证满5年改为网签满5年。

江西南昌公积金贷款额度上调至最高80万元。

唐山推出公积金贷款新政:二套首付比例从60%降至30%。

宁波部分银行房贷政策转为只认贷不认房。

遍地开花,从郑州开始,这是共识。

松绑有限,房价有高压线,这也是共识。

从历史上看,包含“棚改货币化”在内的全面宽松,当然会涨。

但是,忽略背景去谈历史走势,本来就是刻舟求剑。

当时的开发商,沉醉在冲规模的幻觉里,对2021年的大坑没有丝毫防备。

当时的购房者,追求的是高负债,一刀流,不管老破小还是远大新,荤素不忌。

狂热的时代,钱就是纸。

爆雷的年景,钱就是命。

只要开发商继续躺平,不能发债,不愿拿地,债券展期,商票拒付,持续停工,就没有任何上涨的持续性。

对,棚改也救不了。

这也是很多朋友催更问的:货币化又来了,我好慌。

别慌。

当初的货币化,有央行提供的PSL,有大规模、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拆迁,城市急速扩张,有拆迁户如狼似虎的购买力。

现在的货币化呢?

只有零星城市敢提出来,财政也给不了多少支撑,因为今年的一般公共预算,只侧重建农村危房、老旧小区改造和租赁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棚改专项债?不说这一类专项债已经压缩得七七八八,就算批了,也是只支持已开工项目,而且不能用于货币化安置。

威力更大的,是去年住建部的一个通知: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

老城区更新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

不突破老城区原有密度强度,更新片区内,拆建比例不大于2。

就这两条红线,两个指标,就把棚改压得死死的。

你不是想货币化吗?

可以,本来就紧巴巴的地方财政,掏钱给拆迁户安置,上面不管。

别再有市区里大规模拆迁的想法,不批。

难道去拆远郊的农村?现在郊区房子都多得卖不完,拆了意义何在?

词还是原来那个词,可货币化,早已不是原来的货币化。

房地产调控的根基,还是定力十足的。

即便像郑州这一次超强力度的放松,也没有取消房子3年限售的规定。

是不敢,还是不想,留给大家琢磨。

调控,还是那个调控,稳稳当当的。

救房地产,是2022稳增长大年的必然。

有一说一,土地、债务、基建、信用衍生、上下游信心,离了房地产属实不行。

但,打压楼市过度金融化的决心,摆脱卖地路径依赖的坚持,以及“共富”的底层逻辑下,就注定,给所有城市划下了红线:

房价只要涨,就被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