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期的女孩子,情感懵懂。

但人生的顿悟,往往就在刹那芳华中。

那天,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大观园某处,神采飘逸的贾宝玉,迎着微风,携了一本《会真记》,穿花过桥,独自到一桃花树底下,沐浴阳光,品读书香。

《会真记》大家不陌生,是唐代元稹写的传奇故事,后改编成了戏曲《西厢记》,演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这样的小说,辞藻华丽、爱情凄婉,最是令少男少女们心驰神往。

宝玉当即就沉浸其中。

岁月静好,一阵凑趣的风拂过,桃花片片,纷纷扬扬,落了个满身满书满地。

这一幅画,美不胜收,就这么定格在了读者心里,正在此时,女主角林黛玉入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肩上担着花锄,手里拿着花帚,袅袅为葬花而来。

这二人,真乃韵人做韵事,宝玉痴,才会读禁书入迷,黛玉痴,才有葬花,谱写绝唱《葬花吟》。

作者铺排得巧妙。

贾政最恨宝玉看些淫词艳曲,但宝玉偏要偷看,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时候,也只适合黛玉入场。

偏巧,少女怀春,黛玉也被这本书吸引了。

“什么书?”

宝玉慌得藏之不迭,以《中庸》《大学》搪塞,少年大胆又慌张的窘迫,让人忍不住回想。

我们恰同学少年时,偷看禁书,被撞破,是不是也如此模样?面红耳赤,口不择言,偏处处漏洞。

黛玉是谁?一起长大的青梅,哪会看不出他弄鬼,一句话就将他拿下马来。

宝玉这时也不扭捏了,“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小无猜,心意相通,就这么头挨一处,凑一堆,一起看了起来。

时间流逝,十六出戏,一气看完,辞藻警人,满口余香,书翻完了,人却还怔怔出神。

这便是警言妙语的力量,满口余香的遗韵。

可以说,这本书是林黛玉爱情的启蒙,朦胧的爱情也在宝黛间渐趋明朗。

袭人找来,宝玉回房,黛玉在回潇湘馆的路上,还在余香中,无法完全回神。

这时,恰好走到梨香院的墙角。

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人在懵懂时,思绪被卡住的关节点,总是在不经意间,有惊雷炸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梨香院里正在唱戏,管弦笛乐之声传来,但素来不大喜欢戏文的黛玉,没在意,缓缓往回去的路上走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猝不及防,一句清清楚楚的戏文入耳,黛玉心一动,停住了脚步。

这两句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万紫千红,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也只能空自流逝。

有时候,猝不及防入心的,恰恰是压在心底最深的感慨与心伤。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妙语如珠,干干脆脆,黛玉第一次恍然,戏文里竟也有好华章,原来,看戏人未领略其中妙趣,就只看了一场热闹啊。

林黛玉其人,才思敏捷,慧巧灵动,这会儿机缘成熟,刹那领略了其中人生的况味。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心神动摇,如痴如醉,如失魂般,就着墙角,坐在了一块山子石上,清风拂面,天色渐暗,却恍然不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触动?

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有关梦的作品,《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但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也唯有《牡丹亭》,可以与莎翁、萧伯纳的作品比肩,《牡丹亭》的真情实感,浸透了他的心血。

传说《牡丹亭》在第一次试演时,一株几年不抽芽不开花的玉兰树,在试演的管弦声响起的刹那,百花齐放......

传说的真假不重要,但可窥见这样的真情真知,也当得让才貌双全的黛玉惊了心。

昆曲,最能撩动人心的,恰是那一抹哀愁,婉转回旋,让人心旌摇动,这哀愁,更让《牡丹亭》中年方二八的杜丽娘,凄婉地唱了出来。

杜丽娘的觉醒,杜丽娘的渴望,流动着优雅的韵律美,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戏外的林黛玉,听得痴了,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咀嚼着其中滋味,任胸中荡起翻涌的波涛。

浪涛翻涌中,崔涂说,“水流花谢两无情”,李煜也叹“流水花落春去也,天上人间”,《会真记》中也云“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所谓的痴,就是人陷入一种情绪中,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戏词,像一道惊雷,汇聚了黛玉的思想,让她陷入了一直深埋心底的情感彷徨中,警世的辞藻,翻卷口中、脑中,咀嚼间,已经是心痛神驰,泪珠滚落。

戏词中深深的感伤,让她共鸣,如烈酒,浇烤着她的心,那些彷徨,那些悲苦,无处躲藏,就这么在心间破开了。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于游园惊梦,未见已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自由的恋爱为世所不容,只能天人相隔。

此时的黛玉借了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她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就恍若相识,然后两小无猜,知己生情,她赢得了爱情,但是婚姻呢?

古时候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怜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无人作主,虽有疼爱她的外祖母,但外祖母的心中不只有她一人,她终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了她,为何还来个薛宝钗?既然有了木石前盟,为何还来个金玉良缘?

这时的黛玉,心中喷薄着的,有怒气,更无力,裹挟着还没来得及捋清,压在心底的浓浓情感。

而戏词将现实,就这么猝不及防摆在了她的面前,无处躲藏,也无法再视而不见,自由的恋情,自古难全。

她做崔莺莺,还是杜丽娘?崔莺莺能等到宗教礼法的接纳,杜丽娘以魂灵的形式,摆脱封建宗法的束缚,那么她呢?

无权无势无人做主的她,又如何去摆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命运?

黛玉不但不傻,还相当聪明。

所以聪明如她,更从此担上了这一份心事,在一年365天的风刀霜剑里熬着。

这何尝不是一种自苦,但感情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呢?现实的残酷,谁又能真正摆脱?也只能等着时光的流逝,花自飘零水自流。

这时的林黛玉,陷入了自困的悲苦之中。

恰在此时,身后有人拍了她一掌,惊醒了她独自的缠绵自苦。

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菱。

“你这傻丫头,唬我一跳。”

可不是傻吗,两个痴傻子,碰到了一起。

这时候,谁来,都不如香菱来得安慰。

香菱一生凄苦,可以说是红楼第一苦人。

但坎坷的命运,没有打败香菱,她始终有一股娇憨之态,失去一切,于乱世中求生存,却依然不改其情性。

作者安排得巧!

香菱的平和安静,对此时的黛玉来说,仿佛有一种互通,无需多话,就足以安慰。

无怪香菱要舍近求远,向黛玉学诗,黛玉的支持,香菱的执着,都有着超越礼法规范的痴性,有一种规则束缚不了的精神。

浓墨重彩的一笔,香菱的出现,将黛玉拉了回来,心绪在淡淡的墨晕中,归于平静。

《牡丹亭》妙语惊心,看似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却是曹公伏笔千里,警示黛玉,或许,冥冥中有些命运走向,她既有渴望,又早已并不意外。

End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