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美国2017年3219米射击公开比赛的视频截图,图中射手对2439米外的目标5枪2中,对2769米外的目标5枪2中,对3080米外的目标5枪1中

多年以前,笔者就在介绍狙击发展的文章中强调过,世界上最擅长超远距离精确射击的人群,不是军队的狙击手,而是美国的远距离射击爱好者。

在二战后的数十年中,这群人的竞赛规格一直在变得越来越离谱;千码(914米)竞赛甚至已经不能算入门了,英里(1609米)竞赛也开始平淡乏味。

近几年的新潮流,是最大射击距离2英里(3219米)的“King of 2 miles”比赛——意译的话,大概可以翻译成“精确射手之王者荣耀“?

而任何一个中远距离精确射击的枪械系统,都必然由“人、镜、枪、弹”四大要素组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镜枪弹,能支撑起3200米距离上的精确射击比赛?

一、人:优秀的测算能力与长期经验积累必须同时兼备

在超远程精密射击的过程中,最首要的问题是人行不行;更进一步来说,它又是天赋、理论知识、实际射击经验累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很多国家所谓”专业人士“,打枪的水平可能一辈子都比不上这个小姑娘

对于800米之内的精确射击,实际上不分男女和人种,绝大多数健康人在具备强烈意愿和努力的前提下,只要能得到科学的训练,最后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区别在于,训练过程的长短,中间消耗的财力物力多寡。但在2英里这个级别要有所作为,射手的肢体协调性等基础运动能力上,就必须要有较为出色的天赋作为基础。

和天赋相比,理论知识水平在历史上对于狙击手的发展影响要大得多。

直到整个二战期间,绝大多数狙击手的射击距离不会超过200米远。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瞄准镜匮乏测距能力,射手对于中远距离上的目标难以得到准确距离,因此只好在子弹落点的高低左右变化都很小的直射距离内进行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某种意义上,狙击手的火力定位,就是步兵用炮兵级别的技能水平来操作枪支

而背后的深层原因,除了光学和机械工业能力有限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当时知识水平基础能熟练掌握三角函数计算(特别是快速心算)、光学测距/测角能力的人,招进陆军极大概率就不会被分去当普通步兵伺候步枪,而是会被安排去伺候火炮。战场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一门打得准的炮,远比一杆打得准的枪要有价值的多。

图:现代瞄准镜上广泛使用的密位点测距分划

现代狙击步枪从70年代末期开始,能实现接近800米的精确射击能力,依靠的是精密测距分划的广泛运用。只要有目标本身(或附近任何物体)的某个关键尺寸(比如身高)已知,射手就能通过计算得到精确的距离数字,并辅以其它因素(俯仰角度、风速、风向等),精确的计算出子弹落点所在,并进行针对性的瞄准修正。

图:足够远的射击距离,会让”蒙中“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精密的观测和计算是准确命中的唯一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电子设备的引入简化了射手的计算流程,但不能取代射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种瞄准方式的广泛采用,必须要以中学数学教育的普及作为基础。国内在CS/LR4上采用了精密测距分划后,军方人士在军事杂志中撰文感慨:”美中不足的是,该型瞄准镜只适用于聪明的、有文化的狙击手“,原因就是相较于过往85/88狙击步枪较为简略的俄式测距方式,新枪的西方式密位点测距分划,对于射手的数学计算功底要求严格的多,导致相当比例的射手无法适应。

图:几年前美国民间射手打出3400米射击记录的镜头,子弹落点下坠幅度超出瞄准镜设计范围,必须大幅度垫高瞄准镜——这需要更多的非常规的弹道计算,作为安装平台设计和枪械校正 中的依据

对于需要进行3200米超远程射击的射手来说,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基本框架虽然相同,但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比普通狙击手更为深入。比如掌握更为专业的理论依据——比如精确、复杂的严谨弹道学分析和计算能力,而非普通射手掌握的简化版本;通晓大量原本不被重视、少为人知的细节关键;这才能使他们在更远的距离上,依然能以较高的概率得到准确的弹道修正数据。

最后,理论知识转化为射击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实际射击经验的积累。

西方精确射手的训练中,最注重的是训练效率而不是训练中打掉子弹的数量,始终注重防止射手养成滥射的倾向,强调训练中每次射击之前必须计算到位、形成牢固的射击依据。在整个射击过程中,尤其是枪械后坐引起的瞄准镜视野跳动过程中,都努力保持对目标的观察;在射击之后立刻将自己预计的弹着点告诉观察手记录下来,并与实际弹着点进行对比。

图:两个人相互校正观测数据和计算结果,是保障远距离射击准确的关键保障

经过长期的反复预测与修正训练,射手能在开枪之前对弹着点获得惊人的准确判断能力。这就是普通人眼中所谓人枪合一神奇枪法的真实面目,它虽然需要足够的经验和技巧,甚至是较为出众的肢体协调天赋,但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二、镜:高倍率的大变倍比瞄准具必不可少

任何精确射击,都一定要以对目标的有效观察作为基础。如果连目标都看不清,精确瞄准就是鬼扯,枪、弹再准也毫无意义。

在超远距离的射击比赛中,超高倍率(远高于9-10倍)的放大倍率的观察、瞄准装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瞄准镜的发展历史上,特别是针对远距离目标射击的需求,制约变倍瞄准镜倍率选择的关键因素,从来都不是倍率往上能做到多大,而恰恰是倍率向下能做到多小。

瞄准镜有限的光学口径下,最低倍率如果太高,在100米内的视场就会相当狭隘。在靶场上无所谓,但在战场上,这会给狙击手带来很大的威胁。而能在战场上远近兼顾,就需要最大/最小倍率之间的的变倍比尽可能的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施密特·本德公司1-8 x 24 PM II瞄准镜的1倍放大视场(上)与8倍放大视场(下),注意视场大小的变化

直到80-90年代,变倍瞄准镜由于光学和机械结构都更复杂,因此同等成本下,精度和寿命都显著比定倍的瞄准镜要差。而且变倍比越大,瞄准镜在不同倍率下,就会由于机械/光学误差的累积,形成越大的瞄准误差。

这就是为什么,从60年代开始,美军狙击步枪就大量装备3-9(倍)x 40(毫米直径物镜)规格的变倍瞄准镜;但越战结束之后的70年代末期,美军反而开历史倒车,用10X定倍镜淘汰了变倍镜多年。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晚至90年代到21世纪初前几年的西方狙击理论著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同观念流派狙击手的激烈争论:到底是定倍镜的精度和可靠性更重要,还是变倍镜的观察瞄准灵活性更重要。

图:CS/LR4的原装瞄准镜采用8-32倍设计,是因为它针对狙击手比赛的科目研发:打刀刃等细小目标需要大倍率,而国内光学工业水平只能勉强支持4的变倍比,本质上是个靶场竞赛瞄准镜。如果真是为军事作战用途设计,则3-12倍(美军近些年来的主流选择),才是7.62x51口径狙击步枪的合理瞄准镜规格。

随着设计制造基础的不断提升,西方先进变倍瞄准镜的机械/光学精度、可靠性、寿命经过不断的渐进式提升以后,最终与定倍瞄准镜相比已经可以不分高下。尽管价格上始终居于劣势,但它灵活的观察、瞄准能力,在战场上带来的压倒性优势,最终使它在21世纪后成为了先进国家军警装备的绝对主流。

在这一典型的传统机械光学产品领域,德国和美国在二战后牢牢把持了第一第二的位置。尤其是德国施密特本德公司的PM(警察神射手)II系列,代表传统构型望远式瞄准镜产品在功能完善性、性能指标上的最高水平。这些瞄准镜在变倍过程中形成的机械/光学误差积累,已经被降低到了射手可以完全将其忽略不计的程度。

图:5-25x56 PM II瞄准镜的功能设计。1:子弹落点高低调节。2:子弹落点的横向风偏调节。3:视觉误差消除调节(10米到无限远)。4:倍率调节(5-25倍)。5:分划照明调节(颜色、亮度)。6:屈光度补偿调节(近视300度内/远视200度内)。

目前PM II系列瞄准镜中,新型号已经出现了3-27x56、5-45x56两种规格,其变倍比已经高达9——在光学瞄准仪器领域,“德意志科技天下第一”不是动漫的搞笑台词,而是事实。正是这些最大倍率动辄20几倍、甚至40几倍的瞄准镜,支撑起了超远距离射击装备系统的最先决一环。

三、枪:超远程射击,栓动步枪的优势无可匹敌

在现有的枪械研制水平下,半自动精确步枪已经可以在廉价的批量化生产条件下,在800米距离上取得与栓动精确步枪非常相近的精度性能。因此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军队中——尤其是经费充裕的特种部队,7.62x51口径规格的专业狙击步枪已经是以半自动步枪为主流了。

但在超远距离的射击竞赛中,栓动精确步枪依然有着压倒性的精度优势。这种优势源于枪弹的发射过程中,栓动枪械对内弹道阶段形成的干扰要远远少于半自动步枪;而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枪管振动的抑制,一个是枪管内火药燃气压力的变化。


图:SVD步枪的振动控制非常糟糕


图:SVD步枪上膛时,弹头会碰撞坡膛。有损供弹设计是该枪精度有限的关键之一。

枪械射击振动一致性的控制水平,将是决定该种枪械射击精度好坏的最根本基础所在。只有高度一致的振动,才能让步枪在每一次射击过程中,枪口的位置一致、枪口运动趋势的方向和速度、加速度大小一致,赋予每一颗出膛枪弹以高度一致的指向、飞向同一个地方。

栓动精确步枪的结构非常简单,全枪重量虽大,但运动部件的数量极少、质量非常轻,而且布局非常紧凑严密。这一方面使它相较于半自动步枪,射击过程中各部件形成的各种不同幅度、频率的振动,数量上要少得多。

图:俄SVD半自动狙击步枪,带瞄准镜4.3公斤
图:俄SV98栓动狙击步枪,口径与SVD步枪相同,不带瞄准镜5.8公斤

而且即使振动产生,由于枪管等部件的重量大、刚度和强度高,振动的幅度也会被极大的抑制。特别是由于内部结构简单、机匣体积小,栓动步枪可以在相同的总重下,节省出相当可观的重量指标来加厚枪管,这个优势非常明显。

图:温彻斯特M70步枪栓动核心结构

另一方面,栓动步枪不需要从枪管上开孔引出燃气,因此弹头在越过气孔前后,燃气压力的变化要和缓而自然得多,不会出现额外的剧烈波动。这大大减小了弹头在枪管内运动时受到的干扰,有效的提升了内弹道过程的一致性。

无论是能打800米的栓动,还是能打3200米的栓动,精度优势在基本原理上都绝不会超出上述的范围,并无神秘成分可言。后者的性能提升,除了更大的弹药口径和由此而必然带来的结构强化增重外,依赖的是对于每一个设计/制造细节都以吹毛求疵的苛刻态度进行修正,依靠经年累月的沉淀,最终不断逼近枪械的精度理论极限,压榨出惊人的性能指标。

四、弹:军队中非常少见的大口径商业竞赛弹药才是主流

传统上讲,军用狙击步枪虽然有专用的高精度弹,但它的口径仍然要与其他步兵的步、机枪保持通用;美军的7.62x51毫米口径,俄军的7.62x54R口径,实际上都是这么处理的。西方的军用大口径狙击步枪也延续了这个思路,主要采用12.7x99毫米口径的高精度弹。

但和狙击步枪相比,自动步枪、机枪的枪管寿命指标要高得多,特别是机枪。因此在设计初衷上,通用弹药口径不可能把射程和精度性能都做到最好的,而是必须顾及枪管烧蚀寿命等成本限制因素,在弹药的外形尺寸、膛压和膛线设计等诸多环节上进行妥协。

图:为了保障弹头的质量分布一致性,很多远程竞赛弹药的弹头——比如上图中右边的几颗,是一整块铜直接数控加工出来的,价格昂贵而且对枪管磨损非常大

这种局限性,使得12.7x99毫米口径的高精度弹其实远射能力并不算真正的出色——尤其是这个口径的基础设计,还是一百年前的设计产物。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十年来的专业高精度口径,比如.338LM(8.6x70毫米)弹,口径小得多,对人体目标却能实现与12.7x99口径相当的有效射程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什么美军目前招标新的8.6毫米机枪,.338LM弹依旧被排除在外,反而是它的非主流变种.338NM成功上位的原因——在兼顾精确射击和机枪火力二者上,.338NM的设计更均衡。

而在超过一英里的更远射程上,.338弹又远不及另一些口径更大、更不惜成本代价的商业竞赛弹种;比如.408(10.36x77毫米)夏岩弹和.416(10.6x83毫米)巴雷特弹。.416巴雷特弹就是一种对枪管烧蚀磨损作用十分显著的弹药,而.408夏岩弹的官网售价达到186美元/20发——打出去一枪,不计枪械磨损,弹药本身的价格就非常不菲。

比起这些非制式弹药,实际上民间射手对弹药的处理手法对美军的影响更大。 此处 仅以 装药一致性 的问题为例:

大批量生产的精确弹药,由于成本控制的因素,实际上在制造、装配的一致性上依然不会特别高。 而在超远程射击中,很多射手为了尽可能提升弹药的一致性,会借助精密天平等测量设备,把弹头、弹壳、底火、发射药用严格得多的标准进行分组装配。

图:一套基础的弹药复装工具套装

这种弹药的精密手工组装过程非常繁琐耗时,而且在后勤管理上会带来制度层面巨大的麻烦与安全层面的显著新增隐患,在过去经常被军队狙击手视为毫无实战意义的靶场自嗨行为——特别是那些使用7.62x51毫米口径狙击步枪,最大射程通常在800米内的狙击手。

而随着.300wm/.338lm等新口径的狙击步枪系统服役,实战中实施精确射击的最大射程越来越远;量产精确射击弹药的一致性不足问题,逐渐成为了决定命中率高低的显性因素。现在的美军特种部队中,狙击手发射手工精密组装的弹药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做法了。

结语

现在美军——尤其是特种部队的狙击手,和民间射手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一些专业的民间远距离射手经常被作为教员聘请、指导远距离射击方面的训练甚至是编写全套教材。国情差异所在,国内不可能存在民间超远程射击的土壤;但”人、镜、枪、弹“四大要素本身,在精确射击领域中的重要性却是共通的基础所在。

国内的狙击体系真正开始建立,至今也不过十年出头的时间,认真分析和学习国外民间远程、超远程射击体系,吸取和借鉴其中的可学之处,会很有帮助。(文/候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