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当时美军很长时间没有消息,文章发出来之后几个月又有了大的进展,军事压力的增大改变了美军的决策结果)

2016年,美军公开发布消息:在海军陆战队中,以一个完整编制的营(800-900多人)为试点,全面普及消声器——从5.56毫米的M4步枪,甚至到12.7毫米的机枪,所有的轻武器都涵括在内。此后美军一度传出消息,要进一步推广消声器在常规部队中的装备范围。

但4年之后的今天,给常规部队普发消声器的“全军偷鸡”计划已经变得无声无息。美军这种试验背后所贪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陷入僵局?这种思路值得中国学习吗?

一:首先要消除的误解,消声器不一定损失枪械的射程和威力

特别是受到射击游戏中的平衡性设计所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枪械装上消声器会显著降低子弹的射程和威力。在真实世界的枪械中,枪械是否消声和射程、威力之间的关系要复杂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消声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这些火药燃气封闭在消声器内部不断进行减速并耗散它的能量。

只有当枪械的消声要求很高——子弹掠着敌人耳朵边上不远飞过都不易被发现时,枪械才有必要把子弹的初速降低到声速以下,显著损失射程和威力。一般而言,侦察兵、特种兵在执行渗透、侦察等任务,需要尽可能避免暴露的时候,对枪械的消声性能,就会要求做到这种程度。

图:弹头高速飞行时压缩、振动空气形成的激波,会形成显著而尖锐的噪声。当子弹降低到亚声速范围内,激波的消失会使它的噪声急剧降低。

亚声速飞行的子弹射程都很近,而且因为速度被限制死了,也不能靠翻滚/破碎效应实现高杀伤。这种情况下,强化子弹的杀伤和停止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弹头加重、加重、再加重。

图:VSS系列步枪,采用9x39毫米弹药,注意它枪管上的开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x39毫米枪弹,弹头重16克,是7.62毫米大威力枪弹的两倍

在整个冷战时期,这一类“专业”消声枪械中,欧美表现平庸不值一提,而苏联的表现却非常出色;特别是AV/VSS系列步枪,在高隐蔽性的作战需求下,综合作战能力的优势堪称一骑绝尘。

如果对消声要求不那么高,仅要求大幅度抑制住枪口的爆鸣声,那么枪械/消声器的设计上,就不会采用各种降低威力的措施:比如发射减装药亚声速弹、枪管上大量打孔提前排泄燃气等等。

在这类武器上,消声器的结构其实相当于额外的一段枪管。尽管它的效率已经变得非常低,但依然会让子弹得到一定程度的加速——这代表枪械的威力反而会较小的增长。只要它造成的精度损失不大,有效射程也不会有明显变化,这就要看具体型号的水平了。

图:美国海军陆战队专门拍了视频,向纳税人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多花钱全面普及消声器。测速仪结果显示,加装消声器后初速有小幅提升。

2016年美国陆战队的消声器装备探索,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它主要应用于常规部队的正面战场任务,因此并不需要降低枪弹的初速。根据美军展示的实测结果,5.56毫米步枪上加消声器的结果,枪口动能还出现了不到1%的小幅度提升。

二:除非实弹射击,你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常规枪械发射时的音量

绝大多数人对枪声的感受都是来自影视剧和游戏。但哪怕是最顶级音响的影院、坐在所谓“皇帝位”上,观众也绝不可能真正体验到射手无保护状态、发射常规枪械的听觉感受。

图:枪口冲击波形成了膛口噪声的最主要部分

声音的声压达到105分贝时,人的耳蜗细胞开始遭受不可逆的伤害,120分贝时人耳开始感受到疼痛。超过180分贝时,足以对非听力器官的内脏形成机械冲击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再豪华的影院,音响也不能重现真实的枪声

为了保护观众的听力不遭受损害,影院的音响系统在声压值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甚严谨的说,主声道的声压峰值能到103分贝,环绕声道是100分贝,次低频声道能达到113分贝。

即使是64手枪这样的弱鸡货色在发射时,也会在射手耳部形成超过160分贝的声压峰值。鉴于声压级的概念并不是很直观,一些初中数学和物理知识比较困难的人甚至会把分贝当成重量单位,笔者另外举个例子:

图:12.7毫米高射机枪。根据《武器与机械噪声及其控制》的内容,中越边境战争时期,54式12.7毫米机枪曾创下一次战斗中,导致我军某高射机枪连135人中,耳出血7人(班长1人,二枪手6人),严重耳鸣11人(班长2人,二枪手6人,一枪手2人,三枪手1人),耳鸣90人(各枪手都有)的记录。

IMAX影厅的主流设计标准中,能容纳1200人、1500平米面积的观众厅,其多声道音响系统的最大功率也多在7-8千瓦之间。国产54式12.7毫米机枪,即使是摘掉制退器,其枪口噪声功率依然高达59.8千瓦,是顶级IMAX音响系统功率的七八倍以上。

但即使是在电影院中,当音响的音量开到最大的时候,近在咫尺的人要相互交谈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是靠吼,双方依然很容易听漏、听错对方说些什么。

而真实的战场和电影、游戏存在着两个巨大的区别:除了战场上枪械的噪声远远超越了音响设备的最大极限之外,多数情况下,士兵和战友之间的距离都相当遥远。

图:海军陆战队的一个火力组越过林线并对目标实施压制射击,注意两名士兵之间的间距

在电影和游戏、乃至新闻宣传照中,为了画面和气氛烘托,士兵之间的距离往往都非常近。这既不安全——很容易被一发炮弹就给团灭了;也很没有作战效率——人都挤在一块,视野和火力全都重叠起来了施展不开,根本控制不了多大的地方。

美军陆战队一个班是13-15人,在实战中通常会分散在100码(91.4米)的范围内。按班长在正中间算,距离最外围的步兵也会有40多米远——在枪械噪声的覆盖下,外围士兵根本听不见班长的指挥,是反复在战场上频繁发生的情况。

三:美军给常规部队普发消声器,目的主要是提升步兵的组织能力

在实战中,由于枪械射击噪声的干扰,士兵之间难以有效交流的现象非常普遍——要么根本没注意到战友的呼喊,要么听不清战友说什么,常常只能凭借手势和平日的习惯默契连蒙带猜。

图:步兵班内,通讯靠吼

这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外围的士兵往往难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班长,这显著降低了班长的战术决策指挥的有效性,更易于贻误战机、甚至犯下致命错误。而班长的命令也难以顺畅的下达给外围的士兵,他的意图无法被及时、有效的执行。

美军尝试给常规部队普发消声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大幅度的改善士兵之间的交流通讯问题。而士兵射击隐蔽性大幅度改善、难以被目标发现射手是从哪个方向/位置开枪,则是附加的好处。

图:附近的士兵此时除了枪声什么都听不见

在已经公布的测试结果中,消声器带来的班组作战能力提升是相当明显的:步兵班长能够很有效的联系上处于远端的士兵,进行双向的沟通,在战斗过程中的组织混乱现象大大的减轻了。

由于指挥控制和相互协调的显著改善,士兵们射击时的纪律性显著增强,火力反应也变得更快速而且高效——根本听不见、听不清班长叫他们往哪个方向和位置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的情况显著减少了。

四:高昂的成本问题是制约消声器装备范围的关键

消声器对步兵作战组织能力的改善,其实是数十年来,美军特种部队在全球各地实战中的经验教训汇总分析的结果。

特种部队和常规部队相比,人员的选拔、培训都要严格得多,士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丰富得多,而装备水平和经费投入也高得多。这使得很多适合于特种部队的装备、战术,并不具备在常规部队中普及的基础。

图:给机枪加装消声器,目前主要见于经费更充裕、对独立生存能力特别看重的特种部队,在常规部队中非常少见

美军消声器推广计划的停滞,目前看根源上还是钱的问题——根据2016年的报道,当时一个营的试验费用达到70万美金,摊平到每个人身上超过5000多人民币。而实际一点的说,这个投入实际上根本撑不住高强度的训练和作战需求:消声器在高强度使用下的寿命非常短暂,口径越大越是如此。

图:全自动连发的情况下,消声器进入红热状态远比枪管快得多,寿命远远比枪管短得多

图:国外视频博主的M249持续射击测试,消声器甚至在350-400发左右就爆掉了。

特别是针对步兵火力支柱的中、大口径机枪,在连发不停的情况下,甚至一条弹链都没打完,消声器就可以被燃气的高温冲刷升温而进入红热状态、失去结构强度;进而被燃气的高压撑的膨胀扭曲变形——这个消声器就算废了,不仅消声效果急剧下降,而且对枪械的精度也会形成巨大破坏。

随着射击强度的增大、消声器的快速消耗;最后买消声器的钱,数倍、甚至十数倍买枪的钱,绝对不是天方夜谭。

另一方面,消声器对于常规部队带来的作战能力改善,也并非像头盔和防弹衣那样具备不可取代的特殊性。比如随着未来战场通信能力的增强、电子设备造价的进一步降低,给每一个步兵都配发具备通讯功能的降噪耳机,就完全有可能以低得多的成本,实现相近的改善效果。

结语:

无论在常规部队中普发消声器这一探索是否成功,它都反应了美军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即特种部队的作战经验总结,能够始终得到军队高层领导的直接关注和支持,并为常规部队的战斗力改进研究,提供重要的方向引导。

普发消声器这个路子,以国内的现状来说肯定不现实。但以一个成建制的步兵连甚至步兵营作为试点,进行探索性质的研究,笔者觉得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事情。另外美军对于特种部队作战经验向常规部队的转化推广非常注重,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值得国内参考学习的。

附注:

以汉语的“消声器”概念作为基准的话,英文中的“消声器(Silencer)”和“抑制器(Suppressor)”之争,实质上是牵涉西方法律权责划分——尤其是美国法律体系下的产物。这个问题类似于番茄算水果还是蔬菜之争,核心和番茄本身的品种毫无关系,而在于番茄应该按哪种标准进行征税。

纯粹以中间弹道学的观点来看,Silencer也好,Suppressor也好,在原理和结构上都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属于同一类别的膛口装置。在中国争论欧美枪械上的膛口装置到底属于“消声器”还是“抑制器”,是毫无意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