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这是完全错误的机枪使用方式

近日有消息说主要供机枪使用的国产新一代7.62毫米全威力枪弹已经研制成功。这是时隔20年之后,7.62毫米通用机枪再次回归国产轻武器谱系。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在战场上步兵使用的各类枪械中,步枪并不是真正的核心火力,机枪才是。对中远距离上的目标,发射出暴风骤雨般持续、密集的压制火力;只有机枪才能做到,而步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掩护机枪火力点安全的辅助武器。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可以说整个近现代步兵战术的核心对抗环节,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己方的机枪组尽可能的发挥火力优势、如何打掉对方机枪组而展开。这个趋势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以M203为代表的枪挂榴弹发射器开始普及到步兵班之后,步兵在300米之内的战斗方式;往往会变成用机枪火力去压制、驱赶敌人,然后用榴弹发射器对躲藏在掩体后方的目标进行点名杀伤。即使在这样的作战方式中,机枪依然是不可动摇的核心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机枪火力的完全发挥,通常需要2-4人的分工合作,100年来这一点其实从没变过

在多数游戏、影视剧中,机枪和自动步枪的特性区别表现的并不明显。但针对中口径通用机枪以上级别的机枪来说,它们在火力的持续性、密集性上,是自动步枪所无法相比的。而这些特性的强化、在战斗中的完全发挥,需要更为沉重、复杂的机械结构,还有更多的使用人员进行配合才能实现。

一、机枪和自动步枪最大的区别都在哪?

在传统的机枪上,影响最大的三点分别来自于:如何供弹、如何散热、如何保持良好的射击精度。

1、真正作为步兵火力支柱的机枪,需要具备弹链供弹能力

主流通用机枪都具备弹链供弹能力,单条弹链的装弹量可以轻易达到50-100发;而且可以通过不断续接下一条弹链的方式,实现不间断的供弹。这是封闭式结构、且带机械蓄能设计的弹匣和弹鼓,没有办法做到的。


图:弹链供弹


图:弹鼓供弹故障

但弹链供弹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弹匣和弹鼓自带了弹簧蓄能,是托弹簧顶着子弹往枪膛中走;而弹链供弹的机枪,就只能靠枪机强行拉动弹链往枪身机匣中运动。因此弹链在恶劣环境下的供弹可靠性要更差,弹链机枪也普遍不做过泥砂水的要求——极大概率过不了。

因此在一些国家,比如俄、中的班用机枪,为了强调和其它步兵班武器具备同样的环境适应能力,放弃了弹链供弹。它们的设计定位,更接近于配备加长、加重枪管,配备大容量弹匣或者弹鼓的长枪管重型自动步枪;在火力持续性上,和真正的弹链机枪——特别是配备副射手的弹链机枪差距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弹链续接

2、机枪在耐热、散热上付出的代价,远比自动步枪要高

在使用固体火药作为推进剂的现代枪械中,大约有一半的能量会随着高温高压的燃气直接散失掉,剩下的能量里,一半转化成子弹的动能,一半消耗在子弹与枪管的剧烈摩擦中。因此在连续射击之后,枪械的枪管、气吹管/导气活塞,会由于子弹摩擦和燃气冲刷而出现剧烈的升温。


图:机枪装备消声器的比例远低于步枪,不是不需要,而是消声器撑不住

图:永固工事中的水冷重机枪

升温带来的膨胀变形、机械性能变化(比如刚度/强度降低);会使得子弹出膛的初速、射击精度急剧下降,直至距离稍远就根本打不中人。而且口径越大的机枪,连续射击后的温度上升就越是剧烈。不管怎么加大枪管的壁厚,让枪管能吸收更多的热量,也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缓解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早期的机枪还在枪管外安装了水冷装置、或者大量的散热鳍片;现代机枪为了减重,则常常采用枪管可以快速拆卸的设计,让两根枪管交替使用。此外通常具备一些额外措施,比如枪械不工作的时候,枪机会停留在最后方;保证枪膛露在外面,形成通畅的散热环境。

3、脚架是机枪射击精度的核心支撑

即使是小口径自动步枪,在全自动连发的状态下,要单纯依靠人的肌肉力量去完全控制住猛烈后坐和上跳的枪口都是不现实的。这就是为什么近30年以来,西方的特种部队和特警等精锐单位,即使是在室内近战,都更强调在单发状态下、快扣快放扳机的速射技术,来取代全自动射击。

图:M240通用机枪的轻机枪状态

而对于中、大口径的机枪来说,确保连发时依然足够稳定的核心,就在于脚架。比如对于中口径的通用机枪,配用轻便的两脚架,它就是方便跟随一线步兵运动、架设反应快、而且可以灵活架设在各种地形上的轻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M240通用机枪的重机枪状态

但是这个时候它的有效射程就要短很多:虽然子弹的射程和威力性能都没有变,但是它的后坐和枪口上跳都比较大;中远距离上的散布面积就要大得多,命中几率迅速下降。

而反之,采用三脚架,它就是重机枪——三脚架的重量更大,而且具备锁定和调节机构,可以让绝大部分后坐力、枪口上跳,通过脚架直接传导到地面,而不是由人体来承受;射击稳定性的巨大提升,对机枪的中远距离散布,可以形成质的改善。

一挺机枪需要2-4个人,才能完整发挥出作战性能

在机枪的使用中,不间断火力和不间断供弹,实际上无法只靠一个人实现;要由射手负责瞄准和射击,副射手辅助供弹。因此一挺机枪要完全的发挥火力,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士兵进行使用——副射手除了辅助供弹,还要承担起观察、识别战场,向射手指示目标的任务;并携带部分弹药和备用的更换枪管。

图:副射手更换枪管

很多游戏和影视剧中最为失实的一点就是,几百发、甚至上千发的弹药,仿佛完全没有重量和体积一样。实际上一发7.62毫米大威力机枪弹,全重在22-26克甚至更重;一发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弹,全重在116-140克甚至更重。

图:典型的美军三人机枪组阵地,弹药手负责弹药的携行,并使用步枪对射手、副射手进行侧翼方向的掩护

800发北约制式的7.62毫米机枪弹,带弹链的重量就能达到34.4公斤;204发俄/中式的12.7毫米机枪弹,带弹链盒(内含弹链)重量就可以超过36公斤。而弹药数量带够了以后,机枪必然还需要配套的备用枪管;7.62毫米机枪尚好,12.7毫米机枪单是一根枪管就起码十几公斤。

一名士兵能够携带的重量是有限度的,因此机枪的枪身、脚架、备用枪管、弹药,必须由几个人分摊开;否则好几十公斤的重量压在身上,一个士兵能在战场上运动几百米?

二、机枪的真实作战能力都是什么水平?

1、机枪的理论有效射程指标,数字中水分极大

在公开的数据中,小口径机枪的有效射程指标可以达到1000米,7.62毫米机枪的压制射程能达到1800米。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对于看起来指标惊人的数字,实际上是基于非常简化的结论——它隐含的前提,是把只有钢盔这样简易的防护装备、而且缺乏掩蔽物遮挡的人体作为目标,来衡量机枪的命中概率和杀伤能力。

这种数字游戏,同时也是小口径枪弹经常用几百米外打穿多大厚度的薄钢板,来宣扬自己的远程侵彻、破坏能力优于中口径大威力枪弹的奥妙所在。现在所有的军用小口径步枪弹,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外形尖锐、而且淬火硬化的硬质钢芯。


图:小口径枪弹在有限动能的限制下,靠翻滚破碎来强化对人体的杀伤能力;靠采用锐化硬质钢芯的穿甲弹结构,来实现对头盔等小厚度、高强度材质的侵彻能力。

图:对于大厚度的土、木、砖、石等材质的侵彻破坏力,口径带来的弹头动能才是压倒一切的因素。以上两图均是AK47VSM16,能击穿厚木头、击裂水泥砖的均是AK47。

图:5.8毫米机枪弹、通用弹,弹头采用穿甲弹结构;为了强化侵彻能力还放弃了破碎杀伤、弱化了翻滚能力。

比如5.8毫米机枪弹、通用弹,放在6、70年代之前就是标准的穿甲弹设计;而它用来对比的53式机枪弹,采用的还是廉价得多的钝头软质钢芯。但在真正的战场上,敌人用来掩蔽自己的各类障碍物,薄钢板一类的材质其实非常少见;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大厚度的土、木、砖、砂石等材料。

而面对这样的材质,小口径枪弹更低的动能,经不起更大厚度的消耗。尤其是此类弹药”低动能、高杀伤“的核心设计要素——快速翻滚、破碎,快速释放能量,产生大量碎片切割人体组织;必然导致它在侵彻过程中,有限的能量被迅速分散,大大降低侵彻厚度。

图:俄军特种兵用7.62x54R口径的PKM机枪进行CQB作战训练

无数的实战经验证明,面对这类常见的障碍物,只有更大的口径、更大的弹头重量和动能,才是真正可靠的性能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在90年代之后,中口径机枪不仅没有像冷战时代所预言的那样走向消亡;反而在各地不断的战火中,大量顶替小口径机枪、被一线步兵当作班组火力,用于200米内交战的原因所在。

2、步兵能带着走的机枪,最高到8.6毫米为止

传统机枪中,射程和威力最小的就是M249这样的小口径机枪,与M16通用5.56x45毫米子弹;或者RPK这样的中间威力口径机枪,与AK47通用7.62x39毫米子弹。这种机枪的优势是重量最轻(空枪在5.x-7.x公斤之间)、反应最灵活,而且和自动步枪的弹药、供弹具通用性最好。

图:西方军队常用的口径,从左至右:5.56北约弹、7.62北约弹、.300wm弹、.338(8.6x70)拉普阿马格努姆弹、12.7北约弹

但是由于子弹的口径限制(枪口动能普遍不到2000焦耳),以及只有轻型两脚架提供射击时的简易支撑;因此这个级别的机枪,真正能形成有较强威胁能力的火力压制射程并不太远——针对有简易防护(比如钢盔)的人体目标,在连发的子弹散布足够密集,且弹头依旧有足够杀伤破坏能力的前提下,普遍在300-400米左右。

图:美军5.56毫米M249机枪

中间一级的中口径通用机枪(也称为轻重两用机枪),依靠更大口径的7.62x51或者7.62x54R全威力枪弹,枪口动能翻倍提升到35XX-38XX焦耳;在配合重型三脚架(有效提升射击精度、尤其是连发的精度)、作为重机枪使用的情况下,最大的火力压制射程可以接近700-800米。

相应的,中口径通机的重量也明显提高了。枪身本身的空重要达到7.x-12.x公斤,三脚架的重量也有数公斤之多。但总的来说,它们中的合格产品,使用两脚架作为轻型机枪使用依旧是可行的,特别是在要求较远射程、或是中近距离下需要更强侵彻破坏能力的作战场合下,比小口径机枪更好用。

图:美国通用公司8.6毫米机枪

目前美国和瑞士的新型8.6毫米(.338诺玛口径)机枪,通过更大口径的新型弹药,可以实现1000米距离上击穿III级(防御传统中、小口径步枪普通弹)防弹衣的能力,而空枪重在9.x-10.x公斤。这是目前极少数真正能在1000米外,依然拥有很强摧毁、压制能力,但又能作为轻机枪使用的型号。

3、12.7毫米机枪要真正能用,只能靠车载或者固定在阵地上

而到了大口径级别的12.7毫米机枪,它们使用12.7x99或者12.7x108毫米弹药,枪口动能高达17xxx-18xxx焦耳。即使是在超过1200-1400米的距离上,它的弹头依然具备非常很强的侵彻、破坏能力;此时制约它实际压制射程的主要因素,完全在于枪械的瞄准和射击精度——尤其是连发状态下的散布大小。

但这个威力级别的机枪,三脚架状态下的全重需要超过40公斤以上,才能较好的保证射击精度、射速、寿命等关键指标的兼顾,已经完全不适宜步兵携行使用了。这方面中国和美国都有非常具备代表性的型号:

图:89式机枪

中国的89式机枪,全重26.5公斤,射速450-600发/分。但寿命很短,而且精度非常糟糕——按照公开出版的解放军射击教材中的数据,该枪400米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高达5.3米。而且在步兵携行的状态下,一个机枪组需要4个人,仅能携带204发弹药。

图:XM806

美国目前最新的大口径机枪试验型号XM806,在材料和工艺上不惜代价,设计和制造上各种最先进的措施用尽;全重降低到28公斤、保住射击精度和寿命的结果,就是射速低到只有265发/分。而传统上认为枪械火力要实现良好的压制效果,理论射速不应低于600发/分。

结语

在可见的未来内,机枪依旧会是步兵不可取代的核心火力。随着机枪设计的不断改进翻新,在瞄准具等附件安装问题,已经被很多新的主力型号良好解决的情况下;困扰机枪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传统的弹药口径形成的性能桎梏。

未来机枪的最大性能突破,肯定源自于各种全新的弹药口径——比如塑料壳体的埋头弹等等。近些年美国和瑞士研发的8.6毫米机枪项目,很有可能是传统结构弹药阶段的机枪发展历史中,最后一次显著的基本性能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