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一开始,一群孩子玩得很开心,又是堆城前几天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一开始,一群孩子玩得很开心,又是堆城堡,又是玩过家家的游戏。

玩了好一阵子,有一位妈妈过来催促孩子回家。可四五岁的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哪里愿意离开。于是又哭又闹,引得一旁的家长和孩子都纷纷行"注目礼"。

这一下,孩子妈妈觉得特别尴尬,冷冷地说:"别哭了,你这套对我不管用。"

可这样一来,孩子哭得更凶了。

最后,这对母子在孩子的哭闹和妈妈的冷言冷语中,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熊孩子都是惯的,父母只要坚持原则,哪怕孩子发脾气也不妥协,他们以后就不会再闹了。

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

虽然,那个孩子最终还是哭哭啼啼地跟着妈妈回家了,但妈妈的冷漠,或许会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因为,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当父母拒绝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出现无法磨灭的裂痕。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01、讲道理和发脾气,是最没用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明白了道理,就能够按照我们期望地去努力。但事实上,孩子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发育完全。在孩子听来,那些大道理跟他们并没有实际的关联。

比如: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说,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考不上好的高中和大学。但有可能孩子连高中和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有共鸣,从而认同父母说的话呢?

而且,家长讲道理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至于家长想要通过发脾气来管教孩子,那更是"火上浇油"。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曾提出过一个55387定律

它指的是,当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对方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态度+38%的口吻和情绪+7%的语言内容

也就是说,当你和孩子发脾气时,孩子真正接受到的,只有7%。

而当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第一时间还可能会懵掉,根本听不见也听不懂父母在吼叫些什么。

02、回避会让孩子愤怒和无助

很多父母会提议"冷处理",孩子发脾气不要理他,哭闹一会儿,他自己就停了。

于是,很多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时,家长都会走掉,或者干脆当作没听见。

其实,这样回避的态度,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容易让他们觉得愤怒和无助。

因为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大人尚且会有脾气,何况自制力弱的孩子呢?

孩子撒泼打滚,或者乱扔东西、打人,只能说明孩子的这种不正确的行为需要规范,但释放情绪本身,是没有错的。

当我们拒绝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孩子就很容易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他们不在乎我的想法等,愤怒和无助的负面情绪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面对孩子发脾气,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03、面对孩子的情绪,不妨三步走

1、看见孩子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撒泼打滚的时候,父母可以冷处理,但不妨先蹲下来抱抱他、拍拍他,让孩子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知道,父母时在意我的感受的。

比如,蔡少芬和两个女儿一起吃饭时,因为忙着和大女儿说话,忽略了小女儿。

小女儿很生气,直接嚎啕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蔡少芬并没有严厉地制止孩子哭闹,反而拍了拍她的背,温柔地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你哭吧。"

孩子哭了一会儿,觉得情绪得到了释放,就没有再闹了。

看!有时候,孩子的要求很简单,父母能看到他们的不开心就可以了。

2、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当然,有的时候光看到孩子的情绪还不够,还要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他们会情绪失控。

比如可以问一问孩子:

"你为什么会生气?是还想玩一会儿吗?"
"你是因为没有玩到想玩的玩具,所以发脾气的吗?"
"你能告诉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

我女儿有一次早上起床时的情绪非常不对,不是看这个不顺眼,就是看那个不顺眼。又是发脾气,又是乱扔东西。我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发脾气,她犹豫了好一会儿,说是因为做了噩梦。

我很庆幸自己问了孩子,而不是不耐烦地也朝着她大发脾气。

3、陪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释放完不良情绪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提出一些替代的方案,引导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如:

"今天太晚了,我们该回家了。如果你实在舍不得那些小伙伴,可以约着明天再一起玩,或者再玩5分钟。你觉得怎么样?"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是我们今天的购物清单上没有它。要不你记在心愿单上,下回我们再来买,好不好?"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孩子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才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智尚不成熟、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发脾气、哭闹,或许只是因为他们害怕、迷茫或者是累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抱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引导他们释放不良情绪,最后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以后孩子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才能更从容地面对!

——END——

文|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