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农民,无数人脑海中马上会想到一个相关联的词汇,那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是对农民再精确不了地总结了,因为农民整天在田间地头耕种,过的的确就是这样的生活。不过这种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变化,最早的是农村家里劳动力比较多的家庭,出现了6个男性劳动力,但是只有8亩地的情况,这就是严重的劳动力过剩,而且多余的劳动力没有转化成经济效益,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从那时候开始,很多劳动力多的家庭,就出现了一部分劳动力到城市找活儿干,另外的一部分劳动力继续在农村种地的情况,这也是最早的打工。不过你千万可以为那时候打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人出去找工作都要仔细衡量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衡量完再决定去不去。那时候因为工作岗位稀少,而且很多厂子都还在扩大生产线的前期,所以用工量很有限,所以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熟人介绍的方式。

比如说张三在某个工厂里干,然后张三家的亲戚,族人,或者是朋友才有可能被张三介绍到厂子里,所以那时候最早在城市有工作的农民,回村后大家都很巴结,甚至有些农民还会拿上礼物去找他们,以希望他们能够帮自己的子女安排个厂里的工作。到了2000年往后,这种情况悄悄发生了改观,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生产线的拉长,很多沿海大城市的工厂都出现了扩招的情况,农民工再出去找工作,难度已经很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让这些工厂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仅仅过去了40年的时间,现在的农民工,他们已经看不懂了。对于很多厂子来讲,他们觉得是自己提供了工作机会,农民工才会有工作,才会能够在城市里养家糊口,所以说招工单位姿态一直摆得比较高,然后这几年招聘的情况又生生的教育了他们重新做人,因为现在工厂已经内卷到开始给农民工交五险,开始给农民工安排只住6个人以内的小房间,开始给农民工留周六周天,但还是不好招工的情况。

据从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在有些赶生产任务比较紧迫的工厂,给他们推荐去一个农民工,大概可以获得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报酬,这也直接催生了中介的出现。这不禁让人思索,不过40年前,工厂丧失主动权,待遇一再加码,农民工仍无视,怨谁?

首先,我认为是时代变了,很多工厂措手不及,反应迟钝

早在20年前,很多工厂但凡是能给农民工提供个建议宿舍,就会有很多农民工感恩戴德,因为住宿不要额外花钱了,挣的钱可以多存下来一点,可现在呢?别说是建议宿舍了,没有空调,热水,浴霸的宿舍,估计很少有农民工愿意住。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劳动法,还是农民工的意识都已经觉醒了,他们不愿意在被工厂压榨后,还帮人数钱,不愿意对方提供了个非常破的住宿场所,就觉得幸福无比,他们想更开心,更被优待地打工,不想被人当做生产机器,一天用十四五个小时。针对这个变化,很多工厂还没反应过来,他们还站在自己的主场,觉得提供岗位的是大爷。

其次,农民工青黄不接,老不想用,年轻的用不了

现在的农民工市场,基本上是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对很多工厂来说,招工的时候也十分矛盾,因为那些老年的农民工,他们根本不想用,可是面对思路多,有想法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又用不起。因为农村很多家庭,现在或多或少都有了点资本积累,新一代的农民工就算挣不到钱,也不会愁吃饭了,所以他们不会那么随意地被指使,稍微有点让他们不如意的,他们会优先把工厂炒鱿鱼。对于工厂标榜的那些优势(例如管食宿这些),他们直接选择无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造成工厂觉得招工难度一直加码的症结,还是在工厂,毕竟从大面积上来说,很多农民工的诉求还是在劳动法维护的范围内的,无非是:收入、尊重、结算、不免费加班,4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说工厂真的能够结合时代,在这4个问题上,参考时代的因素,做到收入达到均值,尊重农民工,结算及时,加班时候给加班费,那我相信很多农民工还是会予以考虑的,否则这种情况持续恶化下去,招人难度还会增加,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