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叔本华说,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他的本质。

穷了,苦!富了,也苦!欲望得不到满足,苦!欲壑难填,无尽苦!

所以,人生实苦。

那痛苦的人生值得过吗?

“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红楼梦》这段话,讲明了世间现实,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但那块顽石不信邪啊,凡心已炽,偏要到世上走一遭,才有了繁华一梦的《石头记》,金陵众钗的《红楼梦》。

这块顽石,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到投身贾府,成为荣国府的二爷贾宝玉,与一帮子姐姐妹妹一起长大,经历了浓烈的亲情、友情、爱情,到头来,却断情绝爱,抛下尘俗的一切,跟随跛足道人出家修行。

他经历了世间悲欢离合,看尽了人间炎凉世态,一切的爱别离,求不得,最终顿悟,超脱,放下一切,芒鞋破钵。

所以,我忍不住想问,明知到头一场空,痛苦的人生还值得过吗?

从宗教意义上来说,那是走向解脱的途径;从世俗层面来说,那是实现自身价值,成就自己的必经之路。

你说值不值得过?

有人问法师,幸福是什么?

法师答,有方向,在路上。

幸福是什么呢?原来答案并不是某种结果,而是追寻的过程。

在人生旅途中跋涉,过程中获得的善意,情谊,磨难,焦虑,彷徨,成长,才是丰沛我们人生感悟的主要元素。

当你觉得值得时,一切就都充满意义;反之,当你觉得不值得时,一切都变得轻飘飘的,什么也不是。

所以,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就像《红楼梦》中,浑浑噩噩的顽石跟随贾宝玉,去昌隆之邦,繁华之都,富贵之乡,走了一遭,再回青埂峰,他还是那块浑浑噩噩的顽石吗?

显然不是了。

他无才补天,幻形入世,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却将一切都记在了“石头记”上,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是让人记住,让人警醒,让人洞察吗?

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给予他温暖,给予他陪伴,给予他成长的每个人,他觉得都值得铭记。

特别是那些女性们,她们各有特色,如春花烂漫,如秋菊沉香,如百花争芳,在他生命的每个节点出现,虽都如匆匆过客,但那些值得铭记的瞬间,无法忘却的温暖,甚至是争执、离散、死亡,都变成了石头上抹不去的印记,石头生命过程无法割裂的一部分。

值不值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这个过程价值万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顽石赤条条来去,唯一留下的,就是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事无巨细,刻录了下来。

这段跌宕的人生旅途,不好走,那些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个中滋味,只有尝过,才懂!只有经历过,才谈得上彻悟。

有些过程,不经历是一片空白;经历过后,哪怕又复归白茫茫一片,但那白,已不再是空白的白,而有了层次。

人生的感悟,非得经历,才能透彻;人生的平静,非得沸腾后放下,才会变得波澜不惊。

能一样吗?

《红楼梦》一书,给了我们“观他人之痛苦”的体验,给了我们超出字里行间的深层哲思,人生就是从痛苦中解脱的过程。

贾宝玉生在温柔富贵之中,他物质上从来不缺,所以,对功名利禄也从来无感,反而对佛道经论,有一种本性的自然追逐。

所以最后即使考中功名,也与世俗割裂,他的解脱,是求而不得,看透一切,最终放下一切。

林黛玉的解脱,就更简单了。她本就是仙缘追随贾宝玉而来,以毕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雨露灌溉之恩。所以,宝黛的爱情,以悲剧开场,又以悲剧结束,这份人世中的不完满,让读者荡气回肠几百年,其实不过是众多生命陪同,历了一场人世幻灭的劫。

金陵众钗的解脱,无不是经受痛苦的洗礼,涅槃回归。

而薛宝钗,从路人甲,后来居上,成功上位,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到头来依然是一场空。

这就是《红楼梦》给出的答案,承受苦难,是为了解脱。

那人生谁是真正的赢家?

从现实层面来说,或许谁都不是。

王尔德曾提出,人生有两种不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哪一种都不幸?得不到痛苦,得到了,新的渴望又来了,又开始痛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人生就是在苦中作乐,谁是赢家?

一场一场大戏,呼呼喝喝,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是演员,在人生中演绎自己。

但每个人的幸福感却不一样,因为幸福感不来自外在,而来源于自身。你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着你快乐与否。

人的快乐与幸福,并不是由得到什么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认知决定的。

大戏每天都在上演,“台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戏中,台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梦里,一梦一生,一生一梦。”

《红楼梦》就是人生一梦,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

看得透,放得下,就是赢家;看不透,放不下,就是输家。

在人生这场大戏里,每个人都在其中演绎自己,也在成就自己。

当你能清醒地看透生活的本质,还能热爱生活时,你才真正活出了自己。

《红楼梦》将人生的痛苦,做了详尽淋漓的描写,用艺术的手法,解构人性,解析人生的苦痛,终极目的,不是让人逃避,而是让读者正视,能正视痛苦本身,人生才变得有了意义。

End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