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影坛领路人-邵逸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上世纪90年代初,谭张争霸落下帷幕,梅艳芳退出音乐奖项竞夺,达到沸点的香港娱乐圈突然进入平淡期,为了活跃大环境,无线的老板钦点黎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为四大天王。

随后四人一炮而红,以超高国民度垄断整个华语乐坛,成为新一代顶流,至今无可超越。

这个老板,名叫邵逸夫。

他生于清朝,逝于2014年,跨越两个世纪,雄霸华人影视界70余载。

他驰骋影坛时,无人不看SB。

他纵横剧界时,无人不看TVB。

毫不夸张地说,邵逸夫的个人浮沉录,便是一部香港影视盛衰史。

邵逸夫

1

1957年,一座占地100万平方英尺的电影制片厂,破土于香港清水湾,历时七年竣工,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影城的创建者是人称“六叔”的邵逸夫。

也是这一年,他揭开了邵氏兄弟公司牌匾上的红绸,打出口号: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这不仅是一句标语,邵逸夫对影片质量要求格外严苛:“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这个曾参与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奇才,带着他的野心,走进香港的电影时代。

为适应市场,邵逸夫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多一天看过9部,一年700部,被称作“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灵魂的欲望,便是他命运的先知。

邵逸夫对电影的狂热,早已为他的霸业宏图埋下伏笔。

2

在最初的清水湾影城里一共有4个影棚,但没有一间属于李翰祥。

因为此时,他还没捧出9个影后、5个影帝,不过是邵氏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三流导演,但邵逸夫却将邵氏奠基之作,交给了不被看好的李翰祥。

邵逸夫以自己的商业眼光,给李翰祥指明方向要拍黄梅调的国产片。

李翰祥的文化底蕴深厚,与历史古装片适配度极高,以《貂蝉》打响第一仗,此片一经上映,恍若新雷惊地,在整个香港掀起一股黄梅戏热潮。

开山之作即名利双收,这让邵氏在香港影坛一战封神。

接下来,邵氏集美学大成的《梁祝》又未映先红,台湾有一位老奶奶,在影院将其看了120遍,每一次看,都是泪流满面。

邵氏女星

此时的香港影坛,进入李翰祥时代。

黄梅调电影让后起之秀邵氏,短时间内,可与原本一家独大的电懋公司并驾齐驱。

电懋的创始人叫陆运涛,此人是新马首富之子,实力雄厚,出手阔绰,其豪华编剧阵营,有张爱玲为首的名家坐镇。

3

拍完《梁祝》后,邵氏首席导演李翰祥去了台湾,自立门户。

所有人都以为邵氏离开李翰祥,将要走下坡路时,命运的玩笑却接踵而至。

那是1964年6月,第十一届亚洲电影节在台北举行,邵逸夫和陆运涛皆受邀参加。

闭幕后可在台湾观光,地点有两个:一处是可以看文物的台中雾峰故宫,一处是平常禁止参观的金门军事重地。

邵逸夫

邵逸夫和陆运涛,王不见王,两人自是分头行事。

陆运涛酷爱人文,选择去看博物馆,邵逸夫则与之相反。

不料6月20日下午,一架航班在台中上空突然失事坠毁,全员遇难,带走了香港两大电影业巨头之一的陆运涛。

这一场空难,直接改写了香港电影史。

陆运涛去世后,电懋公司元气大伤,有如强弩之末,无法再与邵氏抗衡。

此后邵氏称霸香港影坛二十年,可谓“逸”夫当关,万夫莫开。

4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深谙市场规则的邵逸夫,又敏锐察觉到古装市场即将冷却,认定武侠片大有可为,可惜“蜀中无大将”。

直到有一天,邵逸夫在看《新生晚报》时,发现影评专栏的一篇文章写得入木三分,出自一个名叫“何观”的影评人之手。

邵逸夫有意打听,了解到此人真名是张彻,为维持生计,混迹于各大报纸,用笔名沈思写剧本,笔名何观写影评。

邵逸夫剑走偏锋,虽张彻尚籍籍无名,仍将他引进公司,其实张彻之前拍过电影,比如处女作《阿里山风云》。

其主题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还是由他作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彻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张彻为邵氏带来了一部《独臂刀》,它的编剧是有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称号的倪匡。

此片一出,刷新了香港影史记录,影片上映第一周,票房便突破了100万元。

张彻也因此赢得“百万导演”之美誉,人称张百万。

连带主演王羽的薪酬,直接翻了30倍。

张彻属于阳刚武侠派,画面主呈暴力之美,邵逸夫觉得过于血腥,常在他身边追问:

“插他一刀,接着拔出来,不死行不行?”

“为什么要让他把刀挂在肚皮上?”

5

张彻开创了香港武侠片的新纪元,影坛则开启了张彻时代,并盛于邵氏。

这让邵逸夫更是独领风骚,笑傲江湖。

但随着一位故人的负气出走,香港影坛再次被扭转乾坤。

1970年,为邵氏效力12年的“宣传鬼才”邹文怀,与邵逸夫分道扬镳,自起炉灶,创立嘉禾公司。

他们从标语上便与邵氏兄弟争锋: 嘉禾贡献,最佳影片

在嘉禾成立的第二年,有一华人明星想回香港发展,当时的邵氏作为龙头老大,本是他的首选。

但他有两个要求:第一是主演一部电影片酬要1万美元,拍摄时间不得超过60天;第二则是只拍他满意的剧本,否则不拍。

邵逸夫觉得此人过于狂妄,自然没有答应,这次错过,让他没能守住七十年代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个功夫影星,名叫李小龙。

邹文怀与李小龙

随后,嘉禾邹文怀亮出最大的诚意,将李小龙纳入麾下。

短短一年时间,嘉禾影视以《精武门》等三部影片的问世,红遍大江南北,即使是现在,谁人不识李小龙。

在李小龙成为新一代票房神话时,嘉禾也从邵氏手中夺下香港影坛的半壁江山。

6

可惜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两年之后,李小龙神秘暴毙,功夫片渐渐偃旗息鼓。

也是这一年,李翰祥重回邵氏,他将自己关了5天5夜,拿出一个剧本《大军阀》,精挑细选的男主角,是从未演过电影的许冠文。

《大军阀》上市之后,牛刀小试便战绩骄人,创下400万元票房,许冠文一跃香港影坛的“最当红谐星”。

这部影片,也是风月片的开山之作。

李翰祥

“市场不景气,就拍风月片”从此成了邵逸夫的至理名言。

“艳情而不色请,风流而不下流 ”则是李翰祥的高明。

强强联合,本可就此反戈一击,无奈地是,邵逸夫再次坐失良将。

有一天,“冷面笑匠”许冠文,将自己写的《鬼马双星》拿给邵逸夫看,希望老板能投资拍摄,邵逸夫却一点面子不给,当场拒绝。

一气之下,许冠文也投奔了嘉禾。

他的剧本拍成上映后,名震香江,最终票房刷新了李小龙的记录。

错过李小龙,又错失许冠文,加之他已进入80岁的行列,邵逸夫被人大嘲廉颇已老。

随着80年代的到来,昔日邵氏更是风雨飘摇,从霸主之位跌下神坛。

7

1985年,邵逸夫正式告别电影圈。

这一决定,让他与姗姗来迟的影坛黄金十年擦肩而过。

有人将此看为邵逸夫的风光不再,也有人将此视作他的华丽转身。

因为他很快便从电影业转向新崛起的电视业,并且重回巅峰,傲视群雄。

8

刘德华有一首写实的歌:17岁那年不要脸,参加了挑战,明星也有培训班,短短一年太新鲜...

17岁那年,他参加的即是邵氏的无线艺员训练班。

由邵逸夫开办,相当于一个造星工厂,艺员每个月可领取固定工资,他培养出了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 ,甚至不乏顶级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大天王

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吴孟达、刘德华、刘青云、刘嘉玲、古天乐、郭富城等国民偶像皆出于此,足够撑起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另外邵逸夫亲自策划的《劲歌金曲》节目,涌现出了梅艳芳,张国荣,张学友,黎明等歌影双栖顶流。

“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果然名不虚传。

9

80年代流行一句话:“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不是太平山的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而是香港小姐。”

“香港小姐”正是由邵逸夫接手主办,让我们见识了何为风华绝代,何为盛世美颜。

2004年,一代武侠小说宗师与香港影视大拿在九寨沟相遇,金庸称邵逸夫为 “半个世纪的老朋友”,邵逸夫叫金庸为“我的小朋友小查”,两人不顾倦意,彻夜长谈,众人才知他们是相识已久的老友。

这与邵逸夫大量拍摄其经典武侠剧不无关系,《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皆出自邵逸夫的手笔,TVB电视剧一度爆炸式涌现。

邵逸夫执掌TVB40年,收视率高居榜首,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10

2011年3月的最后一天,邵逸夫将TVB股权卖给“壳王”陈国强。

流光溢彩的邵逸夫时代圆满收官。

之后邵逸夫的重心放在慈善上,如同他的信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逸夫楼遍布全国

有人曾说,我们的青春里总该有一句: 晚点逸夫楼拐角见

逸夫楼便是由邵逸夫所捐赠,遍布中国的众多学校,如果逸字少一点,代表由他参与部分投资而建。

另外,他每年至少拿出一亿多元支持内地公益事业,并且创建了“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奖金为100万美元起,可与诺贝尔奖金媲美,有“东方的诺贝尔奖”之称。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走完了他的传奇一生,享年107岁。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史玉柱纪念他: 慈善做得最大,美女看得最多,寿命活得最长

邵逸夫曾回顾自己的商业之路:在香港我永远用两只眼睛看电影,一只是商人的眼睛,另一只是艺术家的眼睛。

认识邵逸夫,或许也要以这样的两只眼睛来看。

一只看到的,是一个谈笑风生的领路者,快步影坛,指点江山。

另一只看到的,是一个宝刀未老的耄耋之人,醉心慈善,淋漓侠气不减当年。

参考资料:韩梦泽《邵逸夫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