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网站突然对外宣布:为表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猫咪们,特地为其申请卡通形象的专利权,同时上映纪录片《冬宫--猫的宫殿》,出版史上第一本献给“冬宫猫”的赞书《冬宫的猫屋》。

面对众媒的疑问,博物馆馆长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冬宫猫”是冬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自己特殊的灵魂--圣彼得堡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统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而游客熟知的“冬宫博物馆”,其实只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旗下六座宫殿建筑群之一,建于18世纪初期,早期是彼得大帝的皇家宫殿,被誉为“俄国新古典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宫殿”,为了突出冬宫的重要性,俄国还颁布特别法令要求圣彼得堡所有建筑不得高过冬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得大帝四处征战创造了俄国最辉煌的“黄金时代”,而欧洲各国王室素有收藏艺术品来彰显权贵和财富的传统,彼得大帝自然不能免俗,将征战波罗的海、瑞典、土耳其、波斯等地所得战利品全部藏于冬宫之内,其中就有数百幅名画和上千本古籍孤本,以致为解决鼠患还要专程从荷兰引进猫咪来保护珍品。

彼得大帝因救人感染风寒逝世后,其女伊丽莎白于1745年签署法令引入13只“喀山猫”,正式从官方角度确认“猫侍卫”的身份。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更是一口气从欧洲各地购入数千件名画与古董,将新建的皇宫侧翼改名为“隐宫”专门存放藏品,即古法语“埃尔米塔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隐宫”内部采用木质结构和大量木雕装饰,彼得大帝引入的“荷兰猫”与伊丽莎白的13只“喀山猫”不足以应付猖獗的鼠患,叶卡捷琳娜女皇干脆实行“论功行赏”和“猫衔制”,通过记录冬宫猫的各种行为来计分,每抓捕一只老鼠积一分,每繁衍一只小猫计五分,立功则计100-1000分,计满100分升级“猫士官”,500分为“猫尉官”,1000分晋级“猫校官”,5000分以上为“猫大将”,“猫军衔”越高,领到的食物越丰富。

聪明的“冬宫猫”很快领悟到女皇的良苦用心,只用了短短五年就将队伍壮大到300多只,但其中只出现过一位“猫大将”,也就是2014年“冬宫猫摄影展”中出现的一只白猫,名叫Hermitage(隐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1837年的一场大火将冬宫焚毁,几百只猫连带记录它们工作与战绩的文件全部被毁,只留下民间作家的些许记载,传说这些猫咪宁可被大火活活吞噬也不愿离开守护之地。于是,重建后的冬宫特地给新来的猫咪设立了十多间“猫屋”,全部以石质建材为主,还有11条管道连通前后的涅瓦河河道,以免猫咪在遇火灾时可快速逃生。

1917年俄国起义民众攻入冬宫,珍贵文物被数千人洗劫一空,宫墙内外遍地狼藉,就连酒窖收藏的数百桶葡萄酒也被倒入河道,唯独“猫屋”一如既往地安宁,据说是因为猫咪在俄国民间的超然地位,他们认为猫咪是“守护者”与“驱邪者”,因而不敢冒犯。

冬宫在二战结束后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整修才改建为“冬宫公共博物馆”,一系列与封建时代有关的痕迹都被抹除,其中就包括“冬宫猫屋”,数百民众在开放日发现后发起“拯救冬宫猫”的自发活动,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为猫咪谋福利的大规模抗议。

十多天后冬宫妥协了,公开对外招聘为“冬宫猫”服务的“猫秘书”和猫医生,还有三个专职的看护人,作为拆除猫屋的补偿,冬宫颁布“猫侍卫特权令”,准许猫咪在冬宫内部任意区域活动,不受任何限制,这项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新任“猫侍卫”只统计到50只猫咪,冬宫就把第一代“猫公务员”的编制规定在50只以内,但实际上,2013年统计就已超过60只,2020年因疫闭馆后再次统计则有96只,分别在8个“猫食堂”区域进食。为了健康的分发猫粮、驱虫药和营养品,冬宫“猫秘书”将每只“冬宫猫”都记录在册,为它们申领身份牌和身份证,猫咪消费由社会捐助,达到3.5万卢布/只即停止捐赠。

为了感谢服役277年的“冬宫猫”,冬宫博物馆不仅为每只猫咪过生日,还把每年的4月21日设为“猫日”,而每年猫日前后一周则把所有资源都交给“冬宫猫”:为它们举办摄影展、绘画展等公众活动,开放“冬宫猫”的食堂和它们休息的区域,咖啡馆则以“猫的共和国”为装饰风格,“冬宫猫友俱乐部”则全员出动为游客解说每只猫的名字、年龄和习性等等。

有人说“猫咪守护着冬宫”,也有人说是“冬宫成全了猫咪”,而我则十分认可冬宫馆长说的“猫咪是冬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少有人能把猫咪照顾得这么精细,更何况还是身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

而冬宫为了猫咪们的安逸生活也是操碎了心,在一只“冬宫猫”在博物馆外过马路被汽车压断一条腿后,圣彼得堡市长直接要求市政部门在附近街区立起“注意猫咪出没”的警示牌。对“冬宫猫”有兴趣的游客,如果安排不了猫日参观冬宫的话,也可以在博物馆内外搜索它们的身影或直接向工作人员求助,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区域要轻声细语以免惊吓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