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王伯已经很久没像今天一样焦虑了。因一早起来心脏不舒服,他决定打车去医院。

连着拦下四五辆出租车发现都是有人叫了的车后,他又在冷风里至少等了10分钟,才拦到一辆空车,去了几公里之外的那家医院。

下车时他用微信支付了车费。去年和女儿学会这项技能后,他已经常常感到,虽然政策说服务业不能拒收现金,但找零越来越难了。

进医院大门时他如常打开了自己的绿码,这一年多时间里,只要出门,就必然会用到这一项“被迫”学会的技能。

但医院门卫让他出示行程码,他一时懵了,另一个防疫人员走过来帮他在小程序里搜到行程卡,又关联了手机号等操作,他才得以进入挂号大厅。

此时,挂号窗口早已排起长队,他去问讯处咨询,让他到自助机上取号,可是折腾了半天他才发现,需要之前用手机挂上科室的号,来这里才能取号。

他拿出手机让咨询台的人帮他看看还有没有号,注册、填写完需要的信息后,发现能挂的号至少是3天以后了。

不得已,他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女儿,说明了情况,让她帮自己看看哪些医院还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挂上号。

临近中午,他决定在路边的餐厅简单吃一点。餐厅里人很多,服务员在快速穿梭,他想点菜,被告知扫桌上的二维码。

他拿出微信,扫了码,发现还要确认好几个需要同意的选项,都确认后,手机界面上出现了菜单,左栏用他看起来很费劲的小字写着类别,右边有饭菜的图片和名字,勾选了后,还有口味选项,他想退回菜单再看看,却发现退回到了微信界面,菜单已经不见了,只好重新扫码……

终于点完菜吃完饭后,他歇了一会,站到街边再次打车回家。

但此时路上的出租车不像早上一样多了,很久才看到一辆,不是有乘客,就是已经被人用手机约了。

他想起自己上一次试着用女儿教他的方法用APP打车,因为手机给他定位的地方和自己等候的地方,隔了一个商场的街角,司机打电话来互相问了半天也说不清,僵持了好一会儿司机让他取消,他却一时半会找不到取消按钮。

此时站在路边,他还是试着招手拦车。

天有点冷,他想快点回到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爸妈”的理想和现实

2020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老年人用手机无非就是需要更大的字,更便捷的按钮。但真实的一幕是,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直到2019年还有近2亿人没有接触过移动互联网(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而其余几千万的老年网民,也在蹒跚追赶着移动互联的脚步。

当手机付款、手机叫车、扫码出入商场超市、扫码点菜的时代扑面而来时,他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受困在手机和网络的“智能”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这一年,在互联网企业的调研以及媒体人的采访、观察中,适老化改造远远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放大字体、界面简单、把按钮设置明显这么简单。

甚至很多老年人也并不想要一部专门的老年机,只想用一个常规的大屏智能手机,而且操作起来不麻烦、不危险。

“有一次在南京南站,我正在自助取票机前排队取票。前面一个阿姨回头问我能不能帮她取票,她说她车票打印不了。我凑过去一看,发现她没有关闭“购买保险”的弹框,所以点击“打印”按钮没有反应。

其实这个弹框样式很明显,特别是“不购”和“购乘意险”两个按钮,不存在看不见的问题。只不过这位阿姨秉持的理念是“所见即所得”——我看到“打印”按钮,那么就应该是可以点的。

她不懂模态弹框需要先关闭,才可以在页面上进行操作。在她的认知中,没有层级的概念。”

如这位网友所说,适老化改造,是一场将互联网应用与老年人认知进行“搭桥”的工程。

那些对大众来说习以为常的花样,对银发族来说却往往意味着交互复杂、操作不方便,甚至于不敢用,不会用。

很多图片和图标缺乏文本描述,很多服务需要验证码但让老人操作起来并不顺利……

一年时间里,被“指名”要求尽快改造的 115 家网站,以及涉及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43个APP有所行动,但起效甚微。

而从市政服务角度,“适老化”管理意识似乎也总是姗姗来迟。

2021年8月,大连某地铁站,一位老人乘坐地铁时因为没有健康码受阻,他反复询问"什么是健康码?"工作人员只说乘坐地铁必须要携带健康码,没有就不能乘坐。之后大连地铁发出通报,表示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的情况会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老人乘坐地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0月,四川华西口腔医院门诊窗口,一个被告知不能现场挂号的李爷爷因挂不上号,忍不住喊"你们不能把老人拒之门外啊!"。医院咨询台工作人员说,在疫情结束前现场挂号服务都不会恢复,疫情结束后也有可能不恢复,建议老年人就医前让子女用手机帮忙预约挂号。另一位来看病的婆婆忍不住说,"社会进步是好事,但也要给老年人保留一些生活空间。”

“不会”,“不敢”的终极原因

在工信部的适老化改造行动目标里,已经明确针对互联网应用中强制广告较多,容易误导老年人的问题,互联网网站和手机APP不仅改造成适老版、关怀版、无障碍版本,还将不再设有广告插件,特别是付款类操作将无任何诱导式按键。

而现实是,适老化改造似乎还没有改到“根本”。

尤其是广告乱象多,不明出处却像大字报一样的帖子多,假养生真骗局的新闻多,已经让银发族无形中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真流量、假朋友。

以普通网友最常用的线上缴费为例,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一部分是不会用,会用的也觉得不好用,甚至不敢用。

此前一份极光《2019年老年群体触网研究报告》显示,在老年群体触网过程中,仅有18.4%的老人可以完全独自探索新软件/新功能,而其余81.6%的老人或多或少需要他人的帮助。

即便学会线上缴费,仍有“不好用”的广泛体验。

2021年艾媒咨询发布的一份《中国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报告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研究表示界面更简洁(66.7%)、有明确的引导(58.8%)、少一些广告(54.9%)是中老年群体在使用APP时的主要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不敢用”也是一大心理障碍。

《中国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数据显示,长辈使用APP最担忧的问题是“个人信息泄露”,其中超过9成中老年群体担心APP会泄露个人信息;超过7成中老年人担心银行卡会被盗取,或被无辜扣费;超过一半的人中老年人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

以至于,一些公益组织和社区,组织了专门面向老年人的“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和APP”活动。

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却给需要智能化服务的老年人,竖起了不该有的门槛。

但适老化APP具体怎么改,一位操作系统端无障碍设定的设计师在网络上的呼吁引来很多关注。

从APP产品角度出发,互联网公司需要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方可做出好的设计方案,但了解用户、反复迭代测试产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如果工信部不给出明确、具体、可执行度高的规范(例如WCAG 互联网内容无障碍指南这个级别的详细度),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996横行、KPI至上的互联网公司会自发地投入大量资源去了解老年和残障用户的痛点、认真为这些边缘用户群体做出最优的设计。”

例如,“简化交互”具体怎样才算简化?“适老版改造”是不是意味着要做出独立于标准APP之外的老年版/无障碍版?

“单独的适老化APP很难被目标人群发现。如果不是在懂科技、跟进时事新闻的儿女或孙辈的帮助下,几乎大多数老年人无法独立了解并找到对应自己需求的特殊版本。”

此外,独立版本维护成本很高,互联网产品的更新又快,什么样的动力可以让互联网企业持续更新独立版的APP?

这样的亟待清晰答案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地方政府的无障碍信息化机构中,不止一位专家提到,真正做到适老化改造,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实施行动的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另一个重要的就是政策的支持和持久性。

而最需要明确的是,企业进行无障碍化改造一定不是单纯的公益和慈善。

最好的效果是:包括老年人在内,无障碍的服务对象成为企业的重要用户,成为产品业务的重要组成,又能对产品收益和业务有很好的回馈,形成良性循环,能达到企业和用户的“双赢”。

适老化改造的新一年,这样的问题会有答案吗?

等待上车的银发族,能乘上智能化时代的高速列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