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经迎来了2022年,刚刚过去的2021年,神都洛阳在文旅方面可谓存在感十足,频频“出圈”。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龙门金刚,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凭借这些文化元素再一次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还被外交天团里的“坚叔”推荐到了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博物馆、纪念馆。这其中除了热门的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还有许多相对小众、冷门的博物馆。这些展馆的藏品同样丰富,同样值得参观,甚至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洛阳民俗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洛阳老城东关新街南,是在清代建筑群潞泽会馆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它最早的名字叫关帝庙。是由山西潞安府、泽州府(现在的长治、晋城)商人集资建立,原是祭拜关公关二爷和乡党聚会的地方,路泽会馆这个名字是在民国时期才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游客不知道的是,这里在1981年就已经是博物馆了,只不过当时的名字是叫做豫西博物馆,后来才改为民俗博物馆,并沿用至今。民俗博物馆里展示的是洛阳或者说是豫西地区的民俗风情,主要由婚俗厅、寿俗厅、民间艺术厅、刺绣厅等部分组成。展览主要分布在厢房和后殿,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形式,比较详实地介绍了不同民俗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我曾经去过三次,一次是慕名而去,再后来是路过正好有时间,就又进去转了转,主要奔着古建筑去的。之所以说洛阳民俗博物馆是当地最值得推荐的小众博物馆,除了古建筑本身外,还因为这座民俗博物馆由一变三,在民俗博物馆两侧又多了两个博物馆。西侧是匾额博物馆,东为契约文书博物馆,由一变三,丰富了文物种类的同时,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东侧的契约文书博物馆,开放于2018年,匾额由曾经的中书协主席苏士澍题写,是我国第一家契约文书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超过6万件,文物年代从明洪武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跨越600年,内容丰富,类别多样。展品主要有族谱、房契、婚书、合同、金兰谱、人契、科举试卷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藏品分为五个展厅,分布在博物馆。契约文书博物馆里的藏品,有些看着让人莞尔一笑,比如在精品厅里的清代科举试卷和“夹带”。所谓“夹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抄儿”。清代的考生也真不容易,那么大一张“夹带”,全部是用蝇头小楷书写而成,虽然密密麻麻,却字字工整清晰可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带兵冲入考场抓捕作弊考生的情节,让人捧腹。而另一件藏品则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卷子,十年寒窗,名落孙山还是金榜题名,就在这几百字的文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整个展厅里看着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就是“人契”这一单元。许多内容都是卖儿鬻女、卖妻抵债的文书。比如这张光绪三年的人契:“荒年之季,只因家境贫寒,将其次女王明艳卖于李家坡李本善,合银钱十三元正,此后两家无针线瓜葛”,看着让人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这张民国年间的,更让人哭笑不得。“裴忠立因不幸遭官司业产消没,眼下过年无资和长工清账。经人说合,情愿把三房妾给长工顶账,原欠工资、今年工资全部两清,此外再无偿干二年活,此约双方同意,各无异说。定于本月十九日一更鼓锣响后,一方送人,一方鸣鞭迎回。此事告终,若有他人纠葛,立字人一面承认,孔口不凭,立字存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现在看来这张人契内容让人不适,而之前有不少网友调侃,这张文书中的雇主诚信、实在,宁可拿媳妇抵账,也不赖账,难能可贵。而诸如此类的卖妻卖子文书,无不显示出旧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普通人生活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事文书展厅,是整个灯光暗淡的博物馆里少有的略带“温暖”的展厅。虽然封建社会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张由郑州市颁发的结婚证,虽然纸张有点大,不太便于携带,但看起来比现在的结婚证还有美观大气。两个人结婚,证书上的签发人是一正三副四位市长,是不是瞬间感觉高大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民俗博物馆西侧的匾额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家匾额专题博物馆,馆藏匾额1700余块,其中展出的有500余块。如果你喜欢书法、木刻等艺术形式,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打卡地,后期会写一篇专门的文字介绍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更多原创旅行图文,欢迎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