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说起长大后的目标和梦想,我们总会立志远大,敢于去想,敢于去设定未来的人生,而这些敢于似乎成了小时候的“专利”。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敢想象了呢?

是踏上社会,被现实鞭打后让我们开始清醒自己的斤两;还是我们在历经生活的磋磨后,也开始变得现实,变得保守,最终看清了有些东西自己不可企及的?

成长路上,我们渐渐丢弃了梦想。任何事一旦被我们打上不可能的标签,便成了我们心中无法跨越的远方。彼时,目标的设定也变得更为理智。

每一年的目标设定都在一个自己踮起脚伸手便可触及的点,再大就会变得心虚起来。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高手?让自己的效能提升500%?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简直不敢想。

但这些不敢想,却在读完史蒂芬·科特勒所著的《跨越不可能》一书后有了新的理解和想法。

史蒂芬·科特勒,全球心流体验专家、巅峰表现专家、“心流基因组计划”研究创始人,同时也是《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资深记者。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著有《盗火》《创业无畏》《富足》等畅销书,作品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在书中,史蒂芬·科特勒告诉我们,书名中的“不可能”一词,“指的是一种极致的创新……是以前从未有人做过的,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和想象力。”

史蒂芬·科特勒用前沿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研究了各行各业的高手,在他看来跨越不可能的背后有一套生物学公式,即,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四大技能,给出了一条任何人都能跨越“不可能”的行动之路。

在电影《危险思想的自白》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年轻时,你的潜力是无限的。说实在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做成。你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也可以成为迪马吉奥。直到某一天,你身上的可能性消失殆尽,你没能成为爱因斯坦,你只是一个无名之辈。那真是糟糕的时刻。

每个人都能做到远远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在制定目标时给自己设定太多的围墙,大多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舒适区的依恋。远离舒适区,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才能发现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蒂芬·科特勒在书中写道,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打破不可能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尝试打破不可能,无论这件不可能的事情是什么。并坦言,实现“不可能”实际上是娴熟应用四种技能并显著提升其效果而达到的最终结果。这四种技能就是动机、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

本书的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技能。在每一个部分中,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这些节能在大脑和身体中运转的原理,还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帮助读者掌握在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的最佳方法。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日拱一卒的长期积累。这是一段在黑暗中爬坡的千里之行,不进则退。

正确的目标设定应该包含三组目标:持续一辈子的宏大变革目标,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来完成的高且有难度的目标,以及即刻就可以完成的明确目标。

我们都知道,一个大目标的完成有一定难度,但将其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目标,完成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同样地,“不可能”也可以写成清单,每天完成清单上的一项,日复一日,明确目标就在日积月累中变成高难度成就,并最终成为实现宏大变革目标之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没有压力就没有钻石。

书中还附了一张总结性的思维导图,向我们详细阐述了书中的内容。

正如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万维钢对本书的推荐语中说的:《跨越不可能》讲述的不仅仅是实现“不可能”的心法,更是一整套基于前沿科研成果的综合训练方法,书中说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