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

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好和最坏。

最近,

正在热播的《风起洛阳》带来了不少的惊喜。

一开场,画面质感就拉得满满的。

白天,神都南市的街上,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晚,华灯初上的神都,

繁华不输现代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

在大唐盛世之下,

神都洛阳城真是美翻了。

微博话题#古代洛阳市什么样的城市#

被送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自豪,发现日本京都就是模仿洛阳的。

有人解惑,原来洛阳是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毫无疑问,

神都(洛阳)这座城市,

受到了众多网友的青睐。

可最让我直呼好家伙的,

是神都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洛阳十字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人一早一晚见面的

打开方式是“喝汤了没?”,

中午见面才是“吃了没?”

作为十三朝古都,关于汤,

洛阳汤要说的实在是太多。

跟一锅熟的老火广东汤不同,

洛阳汤讲究“干湿分离”:

碗底放着已经涮熟的食材,

再淋上一勺滚烫高汤,

一撮葱花,几味香菜,

便给这碗汤注入了灵魂。

再撒上辣椒油、五香粉、姜蒜末等,

喝上一口,神清气爽,谁都不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言道:

洛阳一碗汤,神仙都不当。

在洛阳,荤素都可入汤。

洛阳汤有牛肉汤、驴肉汤、豆腐汤、

不翻汤、杂肝汤、丸子汤、滋补鸡汤、

鸡蛋汤、胡辣汤、小碗汤、还有,还有…………

说来惭愧,连坐标洛阳十几年的人,

都没能把汤全部喝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汤更让人上头的,

是大街小巷里的洛阳牛肉汤广告。

如今美食代言人找的都是明星,

而洛阳牛肉汤的广告,

全靠历史人物来背书。

比如这句:

刘秀爱喝牛肉汤,多加葱花和辣椒。

辣椒喔,东汉喔,

辣椒不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嘛。

还有这句:

八百诸侯会孟津,武王买单来喝汤。

八百诸侯请周武王讨伐商纣,

武王喝了牛肉汤,

买完单就走了,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道理说,农耕社会中,

牛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牲畜。

朝廷不都有“耕牛禁杀令”的嘛。

虽然加了不少魔幻怪诞表现手法,

但不得不承认,读起来朗朗上口,

甚是好记,只读一遍便印象深刻。

下单之余,还能了解历史人物,

非常给力、相当上头。

其实,真正让人上头的,

是洛阳这座城的历史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

地处古洛水之北,

因而得名。

境内水系纵横交叉:

涧水、洛水、伊水、瀍河,

形成“四水绕洛阳”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洛阳地势图

洛阳地理位置极佳,

位于中国地理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西接关中,北观太行山,

东进华北,南通江淮。

从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

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出过105位帝王,

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

素有“普天下之无二置,

四海之内无并雄”之称。

都说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是要看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 ©河图网

这话不假。

新中国成立以来,

考古人员在洛河两岸的30公里范围内,

先后发掘了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

其遗址之密集、时间跨度之长,

都是罕见,人称“五都贯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 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

图2 | 址东周王城遗址

洛阳不仅是神都,

还是中国的圣城。

儒家创始人孔子,

两次来洛阳拜见老子。

道家创始人老子从洛阳出发,

骑者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去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 老子雕像

图2 | 函谷关

唐玄奘取经,

自洛阳西去,学成归来,

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正规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第一次相遇,

就在洛阳。

此时李白已名满天下,

杜甫只是个文艺小青年,

李白没有因为恃才傲物,

反而对杜甫青睐有加,

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会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符(河图、洛书、八卦),

三代(夏、商、周),

三教(儒、释、道),

三学(理学、玄学、经学),

皆出自或盛于此地,

圣城之名实至名归。

洛阳,华夏文明的长子,

中国的另一个名字。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能和洛阳比一教高下的城市,真的不多。

有句古话由来已久: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北邙,洛阳北郊的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洛阳邙山,邙山有帝王墓24座,名人则数不胜数,密度全国第一。

对于古人来说,

生前,苏杭一带是人间天堂,

死后,洛阳邙山是理想坟墓。

洛阳,亦是文人骚客向往的终老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歌、长安、金陵、紫禁、洛阳、……

不知道是古人擅长取名字,

还是因为相对比之下,

彼时代的文明辉煌。

每次看到这些地名,

心里就会有一种归属、

厚重、震撼与激动。

幸运的是,古都“洛阳”,

名字犹在,基因犹在:

洛阳牡丹甲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 ©洛阳天天旅行

始于隋代的洛阳牡丹文化节,

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每每花开季节,满城的傲娇牡丹,

吸引五湖四海的文人骚客。

诗人刘禹锡写诗称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大宋文学家欧阳修这样说: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经过上千年沉淀,

洛阳人对牡丹的热爱,

早已深入骨子。

他们可以把红绿灯变成牡丹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能创造同款牡丹雪糕,

使其成为国潮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盛行牡丹,

据说和武则天有关。

相传武则天登上帝位后,

下令花仙子们在长安城百花开放。

唯独牡丹仙子不畏强权,

迟迟不开,结果被连根拔起,

贬去洛阳邙山,与坟墓为伍。

谁能料到,

被发配到荒山野岭的牡丹,

一到邙山,就扎下了深根。

翌年春天,花开遍野,绚丽多彩,

牡丹从此种进了洛阳人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是洛阳选择了牡丹,

还是牡丹影响了洛阳。

同牡丹花一样,

洛阳与生俱来带有一种高贵,

温文尔雅的洛阳人,从不沽名钓誉。

比如都知道

“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

但很多人不知道“五千年是要看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洛阳天天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常讲要文化复兴,

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没几个,

河南卫视算一个。

每逢节假日,

在其他电视台都热衷请明星、

追流量的大环境下。

唯独河南卫视,深根传统文化,

不追星也不求流量。

于是有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夜》

这些口碑炸裂的作品,

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2 | 《唐宫夜宴》、《端午奇妙夜》

同样的,洛阳能够吸粉无数,

不只是靠一部《风起洛阳》就能实现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洛阳从不趋炎附势。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诞生过不少的古城。

但所有的古城都彷佛一个样,

你在江南看到的小桥流水,

彷佛在四川云南也能看到。

“哪里都有古城,哪里的古城都一样”

——这是中国古城的普遍痛点。

一样的小桥一样的流水,

一样的城墙一样的古道。

明明是来感受古城底蕴的,

怎么看来看去,都是一个样呢?

大老远跑来看古城,

花了钱却感觉上当受骗了。

如果说古城是一座城的血管,

那么古城“文化力”就是血管里的血红蛋白。

也许你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存在,

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洛阳,一直在深耕自己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今年上半年“夜游目的地”排行榜上,

洛阳力压北上广深、

以及网红城市西安成都等,

稳居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上个月,

《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旅政务

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行榜上,

洛阳成为排名第一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来,洛阳也有不少的争议。

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北京、南京、西安、洛阳)

洛阳的旅游经济一直是垫底。

有一说一,

前三个不是首都就是副省级兼省会,

而洛阳只是普通地级市。

在河南城市排行上,

洛阳只是一个三线城市。

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源配置,

都处于末端。

洛阳能够出圈,已是难得。

若只论旅游经济,

真的不适合谈论洛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 ©为你舞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洛阳是唐朝诗人杜甫心心念的故乡,

也是每一个河洛游子的故乡。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是司马光心中古今辉映的诗和远方。

洛阳不只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城,

它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好和最坏。

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太多的沧桑,

有着太多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信息真真假假狂轰乱炸的时代,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里,

洛阳很低调,不浮夸,有底气:

河图洛书,仓颉造字,周公礼乐,

汉魏文章,唐宋词章,丝绸之路,隋唐运河……

也许当我们谈论一座城的时候,

除了谈它的高楼大厦、它的浮世繁华,

我们还依然记得百年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精气神,

那样我们就能谈谈文化复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旅途的细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