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剑圣喵大师

>>>01<<<

今天知乎上一个很热的问题是:小学因为去投诉老师后,第二天老师让孩子回来转告我们说,建议我们转学。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问题描述是:

小孩读小学三年级因为有时候忘记带作业去学校,被班主罚站教室门口差不多两个星期了,每天早上到校后只能站在教室门口等到班主老师来了,把作业交给老师后才能进到教室。现在天气这么冷,我知道了就去到学校投诉老师,老师当时也承认了她的方式不对也道歉了。但第二天班主任告诉孩子以后不管你了,也让孩子回来转告我们说,建议我们转学,我的小孩在学校不调皮也不捣蛋是比较听话的那种。我们现在该怎么做?继续去学校反应投诉吗?有没有懂的人士指点一下迷津,谢谢!

先说结论:应该修改错误的情绪反馈机制。

这件事的真相如何,缺乏了很多关键信息,有人怀疑这个问题是钓鱼。

从我个人的家庭教育咨询经验来看,这是许多当代家长的典型错误。

正常的情绪反馈系统应该是:外界刺激出现—认知评估—行动—反馈—修改行动。

但错误的反馈系统是:外界刺激出现—借口—攻击他人—自我欺骗—更多的攻击。

当“孩子没交作业被老师罚站”一事作为外界刺激事件出现时,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全貌予以掌握。

首先是“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家长描述的是:站了两个星期,每天早上到校后只有等老师来了,把作业交给老师,才能进教室。

这里就模糊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到底站了多久?

以我对学校的了解,老师和学生大概都是在早上上课以前30分钟以内,到达学校的。

如果实在要减轻伤害的话,完全可以在老师刚进教室前几分钟把作业交给老师,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家长不愿意详说,反倒是补充了个附加条件“现在天气这么冷”。

于是问题没有搞清,正确的策略也未思考,单凭一个情绪,瞬间把自己女儿划入受害者行列了。

家长和老师同时作为教育者,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老师的做法有必要性吗?”

这里家长又模糊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到底有多少次忘带作业?

家长使用“有时”一笔带过,显得孩子的错误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

这里我暗自发笑,这位家长是真的不知道,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学校是把“批改孩子作业”这一任务直接甩给家长的。虽然现在整顿了,但是仍然有不少地方还在实施。

有一个认真批改作业,还帮家长充当“恶人”来批评教育孩子的老师,这是幸运的。

但由于我自身是老师,我也不能总往维护老师行为的方向思考。

这里我就需要家长充分说明,这个“有时”是多少次。

如果是一次两次,那这个老师确实小题大做,并且学生在学校没有其他问题,那这个老师行为失当。

如果孩子不止一次,甚至有藐视学校校规这样的问题,那老师的行为是合理的。这个时候老师要是不管,将来社会来管,那代价就大得多了。

显然,这个时候是需要和老师沟通后,才能做出判断的。但家长完全跳过了认知评估这个环节,直接发动了攻击。

这里我能理解的地方是,也许家长害怕和老师面对面确认,担心和老师发生冲突,于是直接选择了投诉。

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去学校投诉老师,这是攻击性非常高的行为。相当于,两国都还没有谈判甚至宣战,就直接丢核弹了。

以我对学校领导的处事风格了解。

他们一般不会有兴趣想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关心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不关心孩子的未来会如何走向。

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家长不要来烦他们!

于是他们的操作也就司空见惯了:强迫老师给家长道歉,然后扣除老师工资。

原本这个时候,家长但凡有一点真正关心孩子,就应该认真提取一下老师看法。但凡还有点基本的社会理智常识,这时候至少应该对老师说点软话,修复一下和老师的关系。

但此时家长只有一句话描述那就是:“老师当时也承认了她的方式不对也道歉了。”

好像这个时候家长胜利了,为自己的女儿扬眉吐气,再次维护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他们丝毫没有考虑过,他们代替孩子和老师水火不容后,又把孩子丢给老师管理,这是多么滑稽的一件事。

这时,通过老师道歉一事,家长成功完成了自我欺骗。

但问题没有解决,经历这件事后,老师肯定不会再管孩子,因为学校领导是这么暗示他的,他身边的老油条教师也是这么做的。

只是这个老师还有点情绪,也或许有点操守,她没有直接实施“决不管教”的潜规则,而是告诉孩子:“我可能无法管你了,希望你们转学,也许别的地方有人管你。”

老师让孩子转达家长,一方面我可以看出,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另外一方面,老师可能也在传达一个信息:

“希望家长再来找我谈一谈。”

遗憾的是,家长毫无觉知,又再次从情绪上甩出了借口“我的小孩在学校不调皮也不捣蛋是比较听话的那种”

可是,你都不去跟老师谈,你又如何确定这件事呢?

他们简单的情绪机制只能重复一种动作:继续攻击。

家长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继续去学校投诉吗?有没有懂的人士指点一下迷津,谢谢!”

作为一个经历多次类似事件的业内人士,我告诉这位家长吧。

再投诉的话,在领导心中,惹事生非的人,会从教师转变为家长。领导会再次训斥老师后,继续给你转学的意见。老师会彻底不管您孩子,不会关心呵护他的。

这样的情况,您就真的只有转学一条路的。

只是,接收学校必然知道这个原因,新的班主任必然听说了你们“不宣而战”的事迹,虽然不明说,肯定会贯彻“不闻不问”的潜规则。

可笑吧,原本家长希望老师关心并好好教育孩子,结果最后演变为了敌人。

社会心理学上,这称为“飞镖效应”比喻人们把行为举措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这好比用力把飞镖网一个方向投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

“飞镖效应”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就在于:当事人在不明白问题的全貌上,单纯为了维护自己,而采用简单片面化的手段,最后使得他们反而巩固了自己的问题。

在佛教中,这叫“造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葛师兄,是昆明一所名校的心理学教师,一直以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以前,他经常倾听我的烦恼,也欣赏我的雄心壮志。

但葛师兄有个行为我以前是不解的。

他总是会在我说的义愤填膺或者是斗志昂扬时,问我要不要来点饮料。

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一种谈话中的情绪熔断技术。

当我对原单位的种种怪事,以及那些我遭遇的不公表示愤怒时,我会情绪上头。

我会无意识中,夸大自己所受到的伤害,然后会自己的行为附加很多正义的理由。

在某一个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和某些人“玉石俱焚”,因为我“要留清白在人间”。

而在我情绪上头的时候,葛师兄就问我“要不要来点饮料”。

我后来明白,如果他那个时候反驳我,可能会失去我的信任。

而他支持我的话,我的处境可能会更糟。

他需要暂停一下我的情绪。

待我冷静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是否希望被他们温柔的对待?”

起初,我大脑有点混乱。

他们不是道德败坏的无能教师吧,他们不是我的敌人吗?

我冷静思考了一会,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我真正的愿望是被他们温柔的对待,虽说有些人确实道德败坏,但是我无意识中放大了这个人群。

其实,很多人是可以理解我的行为,是可以和我站在一起的。

或者我忽略了和一些人的沟通,我单纯指望他们能从我的一些公开行为中理解我,这过于强人所难。

“不能正确理解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我的大脑在过度防卫中,胡乱树立了假想敌。

少点愤怒吧,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人与人始终还是要靠沟通去磨的。

点击在看喜欢的人,

作者简介:剑圣喵大师,百万畅销书作家,500万粉丝个人帐号意见领袖,省高校心理协会常务理事,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情绪管理达人,陪同读者成就强大,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掌控情绪,从来不靠忍》《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

2021都会事事顺心

剑圣喵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