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看惯了影视小说中爱情的轰轰烈烈,见多了身边朋友闪婚闪离的世事无常,我突然觉得父辈们相濡以沫的爱情最为可贵。

01

我的父亲、母亲是经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当时,父亲是部队刚提干的军官,出身农村。我奶奶有11个孩子,父亲排行老二。因为兄弟姐妹众多,家境很是一般。

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一个“出身农村的穷小子,唯独一身军装看起来有几分英气,谈吐和别人有点儿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当时是电业局财务科的出纳,上山下乡时在农村当过老师,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弟一妹。

据说媒人第一次把父亲带去我姥姥家,让双方相看,全家人几乎第一时间就认定了父亲,唯独调皮的母亲说:“不忙,再考验考验。”

时值晌午,姥爷让父亲留下吃饭,命姥姥和母亲去单位二食堂打几个“硬菜”,想要和父亲喝一杯。母亲却撺掇姥姥,不需要花钱买什么好菜,就吃家里的粥和馒头,“看他什么反应!”

姥姥执意不肯,揣上钱和粮票就要出门。母亲又别出心裁地要求父亲,和她一起去帮忙端饭菜(其实是想通过细节,多方观察父亲的脾气性格)父亲爽快地答应了。

回来的路上,跟在姥姥身后不远处,和母亲边走边聊的父亲,被母亲姣好的容颜和晃来晃去的大辫子迷得有点儿神思恍惚,一个不留神,差点把手里一托盘的饭菜扣掉。

上天垂怜,父亲敏捷地一蹲身,又把托盘接稳了。“那要是扣了,基本上婚事就吹了,那年头儿粮食最金贵了。就你妈最坏!”多年之后,父亲提起那段往事依然耿耿于怀。

也就在那天的饭桌上,姥爷看上了父亲的人品。“家穷没什么,最关键能一辈子对你好!”听了姥爷的话,母亲红着脸没再表示反对。父亲很快回了部队,两人开始鸿雁传情。

02

那个年代,邮局的平信是两人唯一的联络方式。一封又一封情真意切的手写信,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迅速靠近。

父亲是做政工工作的,笔杆子过硬,又写得一手好字。一封封声情并茂的信件寄来,就这样俘获了母亲的心。小小的信笺就这样承载了两人的朝朝暮暮,殷殷情谊。一晃就是一年,二人终于在父亲年底的探亲假举行了婚礼。

我看过父亲、母亲的结婚照,那是照相馆里郑重其事的摆拍。母亲白裙头纱的造型有点像观音菩萨,父亲一身西装也不失礼,母亲说那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结婚照了。

当时的服化道用现在的眼光去打量,的确有点一言难尽,但是两人虔诚的神情让我印象深刻。

03

婚后的二人依然两地分居,父亲要回部队,母亲舍不得来之不易的工作,依旧住在姥姥家。

父亲有时间、有假期就回来看母亲,为数不多的津贴也都用来买食品,从部队驻地塘沽寄给远在绥化的母亲。父亲不烟不酒,非常顾家,有一段时间绥化粮食供应紧张,父亲却能在塘沽买到成袋的富强粉。

包裹皮儿是用破床单裁的,缝口的针线活儿也难不倒部队出身的父亲。据说每次收到包裹,姥姥瞧着父亲的针线活都要夸赞一番:“这孩子真是好啊,瞧这针线活儿,是个有心的!”

当时的毛线比较贵,母亲就把自己的毛衣拆掉,和着少量买来的新毛线,给父亲织厚厚的毛裤。白天上班,晚上到家就不停地织。等到织好寄去时,还不忘附上一封厚厚的信。

都说异地恋很难,他们却没有因为不能厮守在一处而影响感情。父亲对母亲总怀有一种歉疚(没有能力在塘沽当地给母亲安排好的工作,也不能陪在母亲身边),每次回来探亲都拼命对母亲好,抢着干所有的家务活儿。

04

很快,母亲怀孕了。孕吐反应很大,母亲被折腾得精疲力尽,难受之余会哭唧唧地抱怨父亲。父亲表态说会把假期攒到一起,等母亲生产时一定回来陪她。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父亲比预产期早回来了三天,依然没看到我的出生。

母亲生我经受了很大的磨难,那个年代是没有无痛分娩这一说的,从发动到把我生下来,母亲疼了整整一夜。

想想看,一个女人最无助、最恐惧、最需要丈夫支持的时候,她的丈夫偏偏不在身边,这是怎样一种遗憾!父亲正是出于愧疚心理,觉得当年太对不住母亲了,这么多年才一直对母亲忍让包容。

据说父亲当时赶到医院看到我和母亲,又哭又笑激动得不行。

母亲是在姥姥家坐的月子,父亲照顾了她40天,40天里没让母亲双手沾过一滴水。洗尿布,半夜哄孩子,把屎把尿他全都承包了。母亲出月子时养得白白胖胖,气色极好。

05

时光飞逝,假期结束的父亲恋恋不舍地回了部队。母亲也因为单位岗位竞争激烈,生完我两个月就开始回单位工作了。幸好,我有很爱我的姥姥,姥爷。

父亲和母亲依旧聚少离多,我两岁多时还管回家探亲的父亲叫“叔叔”。母亲觉得这不是个事儿,孩子的成长总归是需要父亲的,于是咬牙辞掉了工作,带着我去塘沽随军。

06

到了塘沽,这才是他们婚后真正独立生活在一起。两人身上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了。母亲一直生活在姥姥身边,做饭这样的活儿都是姥姥一手包办的,在下乡时也是青年点儿吃大锅饭,所以母亲是个厨艺小白。

随军家属宿舍是一溜儿平房,经常是别家都吃完饭了,我家的饭菜才将将做好。不是糊了,就是咸了,母亲甚至能把一锅饺子煮成片儿汤。

不出几天,大家都知道了“张参谋家属不会做饭”,母亲一向要强,急得嘴巴都长出了泡。那时候的人们很纯朴,打趣归打趣,东家送盘饺子,西家送盘包子,我们总能收到来自邻居的善意。

要强的母亲不允许自己总是被“接济”的对象,买了两本菜谱就开始研究。而父亲一如既往地包容,无论母亲做出什么味道,都说好吃,因此母亲进步飞速。

07

后来部队分了房子,母亲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正式安了家。天有不测风云,我初一那年父亲查出了肝病,脾脏肿大不得不切除。那是很凶险的一个手术,医生说开腹后才能知道肝部的状况,风险还是很大的。

我记得当时母亲握笔签字的手一直在颤抖,过了好久,才艰难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所幸,手术顺利,父亲脾脏切除,肝部状态还不错。

父亲住院期间正值盛夏。母亲每天中午做好饭,自己先不吃,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去给父亲送饭。身上的衣裙总是被汗水打透。父亲住院一个月,母亲瘦了十多斤。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母亲在病房里忙前忙后,爸爸就靠在枕头上静静注视着母亲。目光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

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父亲恢复很快,肝病也得到了控制。转眼几十年过去,退休后,两人在老年大学做了同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报的是华尔兹,父亲除了华尔兹还报了一门摄影,因为母亲喜欢照相。父亲镜头中的母亲永远灵动美好。我想这就是爱情的模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真爱值得等待# #情感写作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