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我是脆皮。

西安疫情,正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截至12月26日24时,西安本土新增确诊病例150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连续两日破百。

全市累计确诊635例,外溢到5省6地。

而专家表示,目前西安仍处于报告病例的高峰期。

也就是说,接下来一段时间,确诊病例很有可能还会持续增长。

西安,紧张了。

截至12月26日12时,西安市共划定封控区283个,管控区229个。

自12月23日零时起,全市小区封闭式管理,非必要不离市。

所有中小学校停课,非生活必需场所暂时停业,暂停堂食。

12月26日18时,全市范围内展开全面消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轮疫情,已经成为了这两年来,西安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

那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还要从西安报告的首例确诊开始说起。

西安的首例确诊,为12月9日公布的在境外人员隔离酒店工作的专班成员向某。

期间,向某曾于12月5日、8日承担境外输入核酸检测阳性乘客房间的消杀任务。

12月8日,其核酸检测确诊阳性。

12月13日,与向某同住的张某确诊。

然而,此后,向某这条传播链,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感染者。

与此同时,新的传播链却出现了。

12月11日,在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周期性核酸检测中,在曲江新区子牛门诊部药房工作的郭某被确诊阳性。

但也没有出现除她之外新的感染者。

12月14日,前往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刘某和陪同的女婿杨某,核酸检测阳性。

而杨某是长安大学的一名教师,一家人都居住在长安大学家属院。

此后连续三天,家属院有16人作为密切接触者被查出感染。

而长安大学家属院,也正是这次疫情中感染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传播链。

西安的防疫警报,因此被彻底拉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西安本轮疫情,是3条传播链并行。

但离奇的是,从目前的流调来看,这3条传播链的首位感染者之间,并未发生过任何交集。

向某作为隔离酒店的工作者,从未离开过酒店。

郭某平时的生活轨迹也很简单,基本都是乘公交上下班。

杨某和这两人也素不相识,其居住的家属院离子牛门诊超4公里。

那么西安疫情的源头,究竟是谁?到底在哪里?

有一架航班,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2

12月4日下午3时许,巴基斯坦航班PK854入境。

在机舱内乘客中,出现了多名核酸阳性确诊者。

而首例确诊的的向某负责的,正是这架航班所在的隔离酒店。

同时,当天下午2时—5时,长安大学的教师一家,也来到了机场,送孩子出国。

而就在他确诊的前一天下午,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东莞。

一对12月4日由西安飞回深圳的情侣,也被检测为核酸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陕西省疾控中心对36例西安市内的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全部都和12月4日入境的PK854中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又是德尔塔病毒。

似乎一切证据,都指向了西安机场。

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西安,是否就是下一个南京?

但事情却并不如我们想的这般简单。

即便是同在机场出入,这几名感染者和境外输入病例之间也缺少明确的关联性。

因为西安机场,很早就实现了国际和国内的区域隔离。

所有国际航班的工作人员,工作14天隔离14天。

根本无法接触他人。

要知道,就算当初的南京疫情,都经过了数天,物传人、人传人等四道手续的传播,才造成了旅客感染。

而西安机场,却是在短短3、4个小时之内,通过层层关卡,造成国内区域至少4人感染。

并且目前经几轮核酸检测之后,仍未通报出机场内有工作人员感染。

怎么想,都觉得匪夷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揪心的是,从12月4日到9日,再到14日。

过了近10天,才发现了首例本土病例。

说明这次的德尔塔,隐匿性非同一般。

按德尔塔的传播速度,现在至少已经传了3-4代。

陕西疾控中心也表示,这次疫情,也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

源头未明,传播又快,大量发散病例还没找到关联。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西安这次要打的,都是一场硬仗。

3

不久前,看到一位西安网友发的一段话,有些感慨。

他说:为什么其他城市出现疫情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安慰,我们西安就得不到?

仔细想来,只觉得扎心。

西安的防疫工作,并不是尽善尽美。

12月20日起,西安要求市民上班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但万万没想到,由于扫码的人激增到平时的十倍。

一码通竟然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不了健康码,也查不了检测信息。

无数上班族,只能在风中凌乱。

有的公司,甚至想出了让员工发誓“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的法子,来让大家进门。

虽然是玩笑,但还是透露出了一些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没完,12月21日,由于做核酸的人太多,核酸系统录入系统竟然也崩了。

不少市民只能重新进行核酸采集。

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操作,让西安一下子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但我想,哪怕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也还是应该理性客观地去看西安现在的处境。

有人拿它和上海比。

但却没有想到,上海的常住人口,是西安的两倍。

上海的流调队伍足足有3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表示,按照上海的比例,西安的流调队伍至少要有1300人。

但实际上,据华商网报道,西安市级流调队伍可能只有3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询14天轨迹,详细进行风险点位排查,判定风险人群,排查到B再到C,查找感染源,对风险地进行管控消杀,支援区县采样流调……

此前出现相似传播情形的满洲里,常住人口只有15.05万,尚且经过了12轮全员核酸才迎来拐点。

在西安这样一个人口1300万的城市里,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谈何容易。

那些地域黑的人,怎知自己不是纸上谈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痛骂。

虽然西安初期确实对疫情预判不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防疫压力。

西安这波疫情主要集中在雁塔区,虽然不是市中心,但有很多旅游景点,商业中心,还有很多学校。

人流量很大。

防疫压力可想而知。

我并不是要给谁洗白,只是,这个时候,一味的批评,显然是毫无用处的。

西安需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但他同样需要鼓励。

一个城市要往前走,靠的是所有人的信心和努力。

这个时候,落井下石,甚至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责骂,不都是在寒西安人的心吗?

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

他们也需要安慰和加油。

他们也是寒冬下孤独的守望者。

他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将病毒就地消杀,不给任何城市添麻烦。

请对他们宽容一点。

4

不知不觉,疫情发生已经两年了。

恍如一梦。

总是能想起之前可以不戴口罩,肆意走动的日子。

我们失去了很多。

但也有了一些经验和感慨。

这几次疫情反复,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无论哪个城市,无论什么民族,我们的命运,都紧密相连。

疫情之下,指责绝不是首要的。

如何帮助同胞过难关,才是所有人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极客摄影帮,西安)

前不久,西安下了一场大雪。

往日繁华的不夜城,大雁塔,都因为隔离而没了人流与生机。

整座城市在白雪之下显得更加萧瑟。

但西安人还在坚守,他们心中尚有火热,他们都在努力自救。

寒风刺骨,一些防疫工作者因为不间断的消毒,手已经被冻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没有人说累,没有人退缩。

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封纷至沓来的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

里面有老党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00后,甚至还有的,只是医护专业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一下子被按下暂停键,隔离在家的西安人,也都没闲着。

他们想尽办法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有人,为了保障居民供气正常,跑到微博上为大家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紧急写代码,上线小程序,解决市民凌晨排长队做核酸检测的问题。

有人,帮忙建立了互助文档,统计各地点的物资信息和求助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都是普通人,如同你我。

但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拼命地发着光,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刚过去的周末,是全国研究生考试初试的日子。

疫情,又赶上大雪。

西安的很多考生,甚至都想放弃了。

但这座城市,却还在为他们努力。

隔离病房里,一位确诊的考生得到了“特殊照顾”。

有关部门特意设置了单人单间,单独监考,让他能完成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河南的考生,因疫情无法赴西安赶考。

眼看着一整年的埋头苦读就要白费了。

没想到,陕西招生办给她打了十多个电话,联系到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做了很多努力,联系了多方力量,为这名考生在河南当地安排了考场。

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招生办帮他们找考场,调卷子,想尽办法为所有人争取考试机会。

没有一个人的努力被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当下,西安不仅在守护生命。

他们也在守护着每个人的梦想。

这个城市,或许并不完美。

他有一些短板,但并不是不可弥补。

我们不能为此,就抹杀掉所有人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走过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次战乱变革,仍然坚挺。

它是有力量的。

西安人的个性,有如这座城市的风骨。

临危不惧,勇敢坚定,他们骨子里,是有一些坚韧在的。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为了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为了所有人都能回到习以为常的生活。

每个西安人,都在努力守护着这座城市。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常常鼓励,总是安慰。

多看看西安吧。

他们值得。

文章来源:脆皮先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