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马拉松都在一个城市里举行,也有少数从A城跑到B城(比如从郑州跑到开封的郑开马拉松)。不过世界上还存在更大噱头的,从A国跑到B国的跨国、甚至是跨越两个大洲的马拉松。

说到跨境、跨洲马拉松,顺带最后也提一下1997年的香港马拉松,为了寓意回归从香港跑到深圳、当时选手们是如何快速通关的。

非常有意思。

世界上横跨两大洲的国家有不少,比如埃及(亚/非)、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欧)、巴拿马(南/北美)、西班牙(欧/非)、印尼(亚/大洋)、智利(南美/大洋)、丹麦(欧/北美)、美国(北美/大洋)……等。

具体到刚好横跨两大洲的城市,网上曾有说法认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唯一一个,显然是有偏颇的。

除了伊斯坦布尔,叶卡捷琳堡(俄罗斯)、苏伊士(埃及)、恰纳卡莱(土耳其)、奥伦堡(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俄罗斯)、阿特劳(哈萨克斯坦)……包括还有更多更小的城镇,都是「跨洲城市」。

当然伊斯坦布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城市。外加有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样一个天然隔开欧洲和亚洲的边界,更有真正坐落在两大洲之间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横跨两大洲的城市也有一些马拉松,主打的亮点就是从一个大洲跑到另一个大洲,非常有意思。

比如伊斯坦布尔马拉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2017年)的完赛纪念牌。历年纪念牌上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都是最重要的图案。)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2017年)的完赛纪念牌。历年纪念牌上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都是最重要的图案。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起源于70年代一群德国游客的提议,“从亚洲跑到欧洲”的概念最终在1979年的愚人节第一次落地,比赛也被叫作欧亚马拉松,后来伊斯坦布尔觉得这是很不错的创意,可以作为城市宣传一部分,比赛就被正式改名伊斯坦布尔马拉松,时间也改在11月的秋季举行。

比赛线路有过几次更改。经典的路线是从亚洲区域开始,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然后跑到欧洲区结束。一路会经过很多经典的地标,比如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42年来赛道最不可或缺部分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比赛起点就在引桥上,发枪后选手们直接上桥,开始往欧洲进发:

(近年伊斯坦布尔马拉松最常见的线路,亚洲上桥跑到欧洲,除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外还会跑加拉塔大桥,终点则会经常有变化。)

近年伊斯坦布尔马拉松最常见的线路,亚洲上桥跑到欧洲,除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外还会跑加拉塔大桥,终点则会经常有变化。

(因为起跑后直接上桥,所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选手还没跑开,非常的密集,也很壮观。)

因为起跑后直接上桥,所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选手还没跑开,非常的密集,也很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的起点并没有严格区分,所以比赛时也有很多市民/游客趁机也会上桥跨海,行人游客和参赛者就显得挤在一起了。)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的起点并没有严格区分,所以比赛时也有很多市民/游客趁机也会上桥跨海,行人游客和参赛者就显得挤在一起了。

(选手下桥后,就算跑进了欧洲区域。)

选手下桥后,就算跑进了欧洲区域。

过了桥就算到了欧洲,所以实际上亚洲这部分非常短(毕竟伊斯坦布尔最核心区域和最主要景点也都在欧洲那边)。

不过因为疫情,2020年倒是稍微多跑了点亚洲——去年起终点都在欧洲,不想放弃跑过两大洲的噱头,组委会刻意安排了折返路线,往返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后还要跑上几公里。这样亚洲就占了1/6、差不多有近7公里:

今年的赛道则又变回“亚洲上桥就到欧洲”的传统了。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也是世界田联的金标马拉松赛事)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也是世界田联的金标马拉松赛事

伊斯坦布尔马拉松在宣传时,一直称自己是唯一的一个跑过两大洲的马拉松。俄罗斯人就不太服气了,同样是亚欧分界上的叶卡捷琳娜堡,也认为自己是跨洲马拉松,并且赛事名字就叫欧亚国际马拉松(欧亚作为叶卡捷琳娜堡一个系列赛的名字,一年有数场、各种距离的跑步比赛)。

(伊斯坦布尔(左下红圈)和叶卡捷琳娜堡(右上红圈)也正好是亚欧分割线上的两座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左下红圈)和叶卡捷琳娜堡(右上红圈)也正好是亚欧分割线上的两座大城市

叶卡捷琳娜堡有个欧亚边界界碑(Europe-Asia Border),从界碑延伸出来的线,理论上把城市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部分。叶卡捷琳娜堡部分城区的路面也能看到一些绘制的欧亚分界线。

不过这个欧亚马拉松,严格来讲只是稍微“沾了一下洲际的边界”——对比地图上欧亚边界界碑位置(上图)和比赛线路图(下图),就能发现选手只是正好跑到欧亚边界界碑,然后就折返了……

(叶卡捷琳娜堡的欧亚边界界碑,左手亚洲,右手欧洲)

叶卡捷琳娜堡的欧亚边界界碑,左手亚洲,右手欧洲

(选手在28公里时会经过欧亚界碑,然后折返跑回)

选手在28公里时会经过欧亚界碑,然后折返跑回

等于实际上是亚洲出发起跑、稍稍触及一下欧洲,就折返跑回亚洲了。

真正跨洲的距离很短。所以说它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马拉松,比伊斯坦布尔马拉松确实牵强不少。

接着说一下跨国的马拉松。

跨国马拉松实现的前提,肯定是两国的边境没有严苛关卡,可以相对方便快速的出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

(比赛最大的亮点除了跨国,自然是从大瀑布旁边跑过了)

比赛最大的亮点除了跨国,自然是从大瀑布旁边跑过了

和其它跨国马拉松不太一样,这个比赛从美国的纽约州布法罗市跑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大瀑布市。A国出发,跑到B国结束,非常罕见。

因为其它同类比赛,比如摩纳哥马拉松(经过法国),都把起终点设在一个国家——相当于跑个马拉松顺带出了趟国……而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等于马拉松直接跑到别国去了。

(正好处于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正好处于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不过毕竟涉及到跨国,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会要求选手在赛前出示或提交自己的护照/NEXUS卡(快速通行美加使用),终点完赛领物时再还给选手。

选手也可以选择自己随身带着,在开跑和完赛后出示。(多数都会上交,这比赛跑过瀑布边时会被淋湿浇透成落汤鸡)。

这个跨境马拉松的前身有着近50年的历史,中间中断过一段时间,1997年开始比赛正式命名为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往年比赛都在十月中下旬。去年因为疫情,美加边境政策收紧,比赛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在北美跑者心里,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和大瑟尔马拉松等都被视为最值得体验的奇特马拉松。

(2017年,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迎来20周年。每年完赛纪念奖牌的图案主体也都是瀑布浪花的形状。)

2017年,尼亚加拉大瀑布马拉松迎来20周年。每年完赛纪念奖牌的图案主体也都是瀑布浪花的形状。

另外也算一个冷知识,尼亚加拉大瀑布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马蹄瀑布高度达到51米,属于加拿大(下图),也是北美流量最大、高度最高的瀑布。

相对而言,另外两个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就要迷你很多,都属于美国境内(下下图)。

(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形成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最高的马蹄瀑布高度达到51米。)

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形成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最高的马蹄瀑布高度达到51米。

(美国瀑布和旁边的新娘面纱瀑布,这两个小瀑布属于美国境内,马蹄瀑布属于加拿大境内。)

美国瀑布和旁边的新娘面纱瀑布,这两个小瀑布属于美国境内,马蹄瀑布属于加拿大境内。

跨洲和跨国后,最后说说同样曾涉及过关问题的1997年首届香港马拉松。

历史上香港断断续续举办过很多次马拉松,如今的渣打香港马拉松从1997年开始举办,所以97年也通常被认为是首届正式的港马。

为了寓意「回归」,首届港马比赛线路特地设计成从香港岛的上肇开始,穿过中国边境的皇岗到达深圳。比赛名字也直接叫作渣打港深马拉松。

(2018年的港马。香港马拉松实际在市区跑的赛段并不多。)

2018年的港马。香港马拉松实际在市区跑的赛段并不多。

但港马举办时香港名义上还没正式回归,需要想个办法让选手能尽快过境又符合规定。组委会和过境部门最终决定,赛前一晚让1076位选手先到湾仔体育场集合,收集每个人的回乡证,当场逐一确认没问题后,发给每个选手像筹码一样的牌仔。

第二天比赛时海关在皇岗口岸设了一个点,选手跑过来扔下牌仔就算过了关。

(香港马拉松是亚洲出了名的魔鬼赛带,多桥多隧道,且高温湿热)

香港马拉松是亚洲出了名的魔鬼赛带,多桥多隧道,且高温湿热

(港马赛道有很多上下坡及倾斜路面,历年发生过不少跑者事故。近年赛道上虽明令禁止,依然有很多不和谐的zz画面出现。)

港马赛道有很多上下坡及倾斜路面,历年发生过不少跑者事故。近年赛道上虽明令禁止,依然有很多不和谐的zz画面出现。

在当时那个节点,首届香港马拉松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跨境比赛,从英属香港(1841年1月26日-1997年6月30日)跑回祖国大陆。

正式回归后,之后的港马并没有延续这种方式。再往后香港马拉松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也不具备再次尝试这种方式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