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个名词叫封建。

封建的意思就是分封建国的意思。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前,实行的就是分封制。

跟秦以后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导的郡县制不一样,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所管辖的国土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自己的国。国由诸侯自己世袭,土地和税收都属于诸侯,但要按期给天子纳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诸侯又可以把分封给自己的国土中的大小城邑,再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功臣,这些亲族和功臣再按期给诸侯纳贡。

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叫:“国”,而诸侯封给自己士族和大臣的叫“家”。

这就是“国家”的由来。

天子分封诸侯按其宗族身份和功劳大小有不同等级,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

举个例子:宋襄公、魏文侯等。其中“襄”和“文“是谥号,“公”和“侯”是爵位。

实际上,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把一些称帝的郡县制朝代称作“王朝”是很不严谨的。

在秦帝国以前的分封制,天子称王,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成王等等。

“纣”、“文”、“成”都是谥号。所谓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

天子之下,分封各个诸侯,诸侯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均是自理,各管各的,只是每年按自己国的规模和特产去纳贡就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分封制的历史时期才能叫“王朝”。比如说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

秦帝国以后开始有了皇帝这个称号,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以郡县统归朝廷直辖,因此应该叫帝国。

所以唐王朝、宋王朝,甚至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称呼通通不是很严谨。

应该称唐帝国、宋帝国、清帝国等。

而一个帝国内,皇帝轮流更替阶段则可以称作“朝代”,而不能叫“王朝”。

我们现在所称的封建社会是广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是按历史大阶段划分的,是个历史名词。

它从中国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的鸦片战争。战国前期是奴隶社会,鸦片战争后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而真正的封建社会是指秦帝国以前的、实行分封制的历史时期。

再说说“礼法”。

春秋时期,“礼”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所谓“礼”,不仅仅是说各种礼仪、礼貌,而是说方方面面的各种规矩。

小到为人处世,发型穿戴,大到国家盛典、交往规则、战争规则等等涵盖了各阶层的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古代社会各阶层将会混乱不堪,甚至天下大乱。

如果“无礼”或”非礼“,小则会在社会上受到谴责、歧视甚至唾骂,会使其无容身之处;大则会受到各个诸侯的共同讨伐。

儒家一开始就是专门研究制定各种礼仪的一个宗派,至孔子才将儒家发扬光大,将其学术中加入了治国理念,成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成了历朝历代的学术和治世的准则。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至春秋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历程,早已有一套成熟的礼制。

比如说小的方面,束发、右衽是每一个男人的最基本礼制。古代只有士大夫可以顶冠戴帽,庶民只能束发。

小孩子可以披发,成年行冠礼后,就一定要束发。王、皇帝、诸侯叫加冕;士大夫、官员、世家叫加冠,庶民叫成人礼。

右衽就是上衣要左面盖右面,腰上扎个带子后可以放些小物品,并方便右手插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披发左衽会被视为蛮夷或没有教养。

孔子曾盛赞管仲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意思就是说,没有管仲建议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我们现在就都成了披发左衽的蛮夷之邦了。

至于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士大夫头上有的束发有的不束发,长长的头发披在背后,真的很贻笑大方。

在古代哪怕是个百姓,不能顶冠戴帽,也要把头发束起来插个发簪固定。买不起发簪,也要插个草棍。

再说大的方面。在春秋时期,一个国家要跟另外一个国家发生战争,必须有正当理由,如师出无名,会被认为“无礼“,会受到天下共同的讨伐。

比如说,两个国家发生战争,获胜一方是不会追赶的。

一个国家诸侯有丧事,另外一个国家不能征伐。

有正当理由打下另外一个国家,自己不能去统治,必须还找原有诸侯的后人或宗族去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上抓到的俘虏必须归还。另外还有人老不杀,年少不杀,有病不杀等等,诸如此类的礼制无所不在。

那时的战争更像是贵族间的游戏。至于“礼崩乐坏”,那是战国以后的事情了。

但“礼”是一种公约,不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