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

可是你知道吗?不仅人会生病,家庭也会生病。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静年过30,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爱弹钢琴,文静内向。爱穿白色连衣裙,留着齐刘海的姑娘,连出门都要和母亲宝贝,是个典型的乖乖女。

可是私底下,她和朋友组建乐队,穿着时尚,还去酒吧打架子鼓。而对这一切,自以为了解女儿的母亲,却毫不知情。

不仅如此,蒋静还患有严重的暴食症。经常是一顿胡吃海喝之后,强制自己呕吐,周而复始。

表面上看,暴饮暴食只是生理原因。但是实际上,女儿只是用这种方式“反抗”母亲。

看似幸福的家庭背后,是蒋静自小父母感情破裂,父亲抛下妻女,留下母女俩相依为命。从那时起,强势的母亲,决定了女儿的一切。小到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大到做什么人生选择。

直到蒋静已经30岁了,但是一举一动都被母亲所控制。长此以往,母亲虽能用血缘栓住女儿的身体,但是无法走进她的心啊!

就像《母爱的羁绊》一书中说的:

“自恋母亲能完成一些早起的养育工作,因为她可以控制婴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但当孩子逐渐长大,发展出自己的心智时,母亲对她不再有相应的控制力。”
“这让母亲开始贬损和批评孩子,以期重新控制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也许你会说,这是单亲家庭中极端情况,实属个例。

但是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这样“家庭会生病”的案例,绝非罕见。

在美国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合著的经典著作《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就讲述了一个“完美家庭”中发生的类似故事。

这是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收入丰厚的律师、母亲温婉可人的全职太太。两人还有16岁的大女儿、11岁的大儿子和6岁的小女儿。

看似美满的家庭生活,唯一不和谐的音符就是厌学叛逆的大女儿。她不听父母管教,甚至闹着要自杀!

这还得了!父母赶紧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是经过观察后发现,大女儿产生问题的实际原因,只是夫妻俩关系不睦的外在表现。

因为只有女儿成为家庭不幸福的“替罪羊”,夫妻俩才有话可说,“一致对外”。否则,家庭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更可怕的是,大女儿问题解决后,大儿子又成了下一只“替罪羊”。

经过治疗师抽丝剥茧的探寻,才发现夫妻俩在原生家庭中,又受到过父母或控制、或苛刻的养育方式。

而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受过的伤,又“完美复刻”到新家庭中,形成恶性循环。

就像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总结的,父母和孩子是一个系统。

当任何一个角色出了问题,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代表整个家庭关系出现裂痕。

03

有很多人,在童年遭遇了不幸和创伤,长大后也没能修复。他们并不会自然觉醒,反而会不断重复类似的“悲剧”,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强迫性重复”

比如自小被极端控制的孩子,长大也会对子女实施一样的“密不透风的控制”。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剧本”,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疗愈,只是用错了方法。

如何终止原生家庭的不幸?如何终止不幸的轮回?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发展,在《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专业学习、咨询经验,提出了很多可操作强的方法。

1.如何组建新家庭

那么你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自我,为自己和人生做主。

千万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去做组建家庭的决定。

如果你是替别人而活,那么此时你就是“假性自我”,为了满足他人而获得的快乐,是不持久的。

2.如何做好新手父母

在迎接新生命之前,要明白:

“孩子不是帮助你或者家族来完成某种愿望的工具,被物化的孩子一定是不快乐的,这样也就不会有快乐的家庭。”

从长辈的角度来说,是否生孩子,由子女的意愿决定。长辈可以表达意愿和建议,但是不能控制、强迫和威胁。

记住:现有的家庭矛盾,不可能通过生孩子来解决。

3.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孩子刚出生犹如白纸,如何成长与发展,与“早年父母的养育和家庭关系有很大影响”。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婴儿这个东西,只有母亲眼中的婴儿。也就是说,孩子如何成长与父母的态度有关。

健康的养育方式就是做足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很多孩子最怕的不是怪物和魔鬼,而是父母的不满意、不开心,怕父母分开。”

书中举了8岁男孩小杰的例子。孩子在学校总捣乱,妈妈就带他来心理咨询。作者发现,小杰是因为吸引父母的关注,让他俩不再争吵,才出此“下策”。

孩子用“牺牲自我”想换取父母关系和谐。可惜,他的付出反而让父母争吵更多,因为两人都指责是对方的责任……

想要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首先以及最关键的,就是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让家庭氛围和谐。

其次,学会欣赏和鼓励孩子。

最后,了解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意识到:比起昂贵的玩具和衣服,自己的孩子更喜欢父母眼中的爱和温暖。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