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变得更加时髦了,在大街小巷能看见戴着蛤蟆镜,穿着皮夹克和喇叭裤的时尚青年,他们提着一个录音机放着音乐走街串巷。

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一个叫张蔷的女生大概是大街上年轻人们最熟悉的女歌手之一,她的声音遍布各个角落,哪怕是连卖包子的商店都会在门口搁一个录音机,放张蔷的歌来吸引顾客。

有人评价这个时代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开端,而张蔷就是本土歌手当中的“开山鼻祖”。这个时候的流行音乐不再是靡靡之音,这个时代开始慢慢变得开放,变得宽容,整个社会对流行文化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8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刚刚起步,大部分年轻人其实还都是通过港台的流行音乐进行慰藉,当时那个年代,每年春晚的压轴节目还不是语言类节目,只有港台流行歌手的出场才是整个晚会的高潮阶段。

由于我们的文艺作品比较短缺,当时一首歌可以流行好几年,年轻人几乎人人都听,人人都会唱。由于中国社会对于流行音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整个社会上的文艺工作者稀缺,全国各地开始举办各种歌手大奖赛,意在于能够选拔出优秀的歌手。有人形容得好,他们说这才是中国内地最早的选秀节目,“超女”的鼻祖。

此时作为全国艺术文化中心的北京首当其冲,举办了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16岁的北京姑娘张蔷便是报名参加这项比赛的一位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舞台上这位小姑娘演唱了一首美国著名组合卡朋特的一首《Jambalaya》,在场的评委全部傻眼了,下边坐着的都是些什么人哪!全部是美声唱法的大家,古典音乐演奏家,戴着眼镜不苟言笑的老学究,看到张蔷在舞台上扭着腰唱着英文歌,他们连连摇头,在他们看来,即便我们再开放也没到这种程度,实在有伤风化,成何体统,典型的资本主义唱法。

有些老人的话更难听,嘲笑她发出的声音像“踩到了猫尾巴”。

下了舞台之后,张蔷的朋友都心灰意冷了,看到她的表演,他们知道,肯定完了,有人告诉张蔷,你不可能获奖的,但你的底子不错,声音好,见识多,不如到广州茶楼里去唱歌吧,也只有广州、深圳那些相对更开放的城市能够接受你这种音乐风格了。

张蔷有些不甘心,难道我就注定要做一个茶楼歌手了吗?正在她左右为难的时候,她收到了一封来信,大体是赞美张蔷美妙的歌声的,接下来的几天张蔷接到了一捆一捆的来信。

这时候年少的张蔷突然意识到,尽管评委们不青睐自己,但因为这场大奖赛是通过直播信号在电视上播放的,现场直播。除了舞台下面那些大叔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自己的演出,时髦青年们都对她的音乐没有任何抵抗力。她知道,流行音乐的春天来了,这个社会需要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在当时,中国的大众文化刚刚兴起,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量巨大,音像制品业在当时开始了野蛮的生长,光是太平洋影音一家公司一年就赚了一千万,眼看他大楼平地而起。用乐评人金兆钧的话讲:“当时中国的音像制品年代就是一个开动机器就能赚钱的年代”。

随着太平洋公司的一夜崛起,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上百家唱片公司,而那些龙头企业每个月都要录制几十张专辑,然后迅速投入到市场。最快的时候一天就能录制一张专辑,没办法,市场需求量大,广大老百姓都等着听呢,当时唱片产业俨然就是一个卖方市场,对于文化产品根本供不应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怎能放走这样一位潜力巨大的女生,评委们可以不喜欢,但拦不住市场对她的追捧,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特点。

于是,张蔷在1984年成功等到了这个机会,唱片公司找到她,成功录制了第一张专辑《东京之夜》,在当时那个时代,像张蔷这样的新人,唱片公司一开工直接就发行了60万盘磁带,可想而知当时的流行音乐专辑有多好卖。

然而这60万张磁带很快就售罄了,唱片公司快马加鞭,工人24小时三班倒,机器连续数天工作。在公司的经销部,各路供货商提着一袋子一袋子钱等着提货,把大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最终这张处女作《东京之夜》以252万的销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令人叹为观止。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云南音像制品公司一夜之间赚得盆满钵满,马上又投入到张蔷第二张专辑的制作。在张蔷最火的这段时间里,她一年出了六张专辑,一时间整个唱片市场洛阳纸贵。

而实际上那个年代中国其实原创歌曲非常少,好的创作人寥寥无几,大家都是“拿来主义”,用外国已经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拿到中国来填词,当时那个时代大家的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也根本不需要付版权费用。

像张蔷的歌曲基本就是这种情况,德国的Modern Talking,瑞典的ABBA,美国的Carpenters都是她重要的旋律来源,其中她最广为传唱的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也是翻唱自了外国歌手Bobby Vee。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张蔷身上,在港台歌手身上更为普遍,像刘文正,迪克牛仔其实都靠别人的歌成名,甚至张学友,刘若英,王菲,包括后来的范玮琪等等,无不如此。

但对于大部分中国听众来说,这都是梦幻的,因为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所谓的世界旋律,以及红遍全球的迪斯科舞曲,那些传统的音乐早已经无法打动他们了。

成名之后的张蔷曾接到过一个中国著名作曲家的邀请,他喜欢张蔷的声音,希望她能够唱自己的歌,并承诺一切都给张蔷最好的条件,乐队,设备,酬劳全方位都是顶尖配置。而当张蔷听完了这位作曲家的小样之后,她笑了:“你就没有更好听的歌了吗?”。

这话放在当时实在有些大不敬,但确实也是那个时代的现状,人们厌倦了那些没有新意的旋律,他们喜欢刺激的,动感的,迪斯科的音乐旋律,可以让人站起来跟着音乐跳舞的旋律。

1986年,张蔷的名字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国时代周刊登载了她的故事,这也让她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内地女歌手,此时的张蔷根本不在乎所谓的什么外国的杂志,因为她早已经用几百万唱片销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单纯从专辑销量上来看,她甚至可以让邓丽君望其项背。

关于张蔷动地走红,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来自于内地听众多年来文化趣味压抑许久的一种释放,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于外国旋律对中国听众的审美冲击,还有人认为就是单纯的“性感”造就的。

惊天地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张蔷的歌迷数量男性远远大于女性,原因就是在听张蔷的歌曲时,你会有一种真正恋爱的感觉,张蔷的声音完美诠释了女性的性感,这在当时还是非常罕见的,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女性大多都是中性和内敛的,我们的文化不提倡女性过分展露她们的性别特征,那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堕落。

我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你主动跟人家男孩子说话,真不要脸呀你”。

而张蔷却打破了这种繁文缛节,她在歌词当中大胆表达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自己酥到骨子里的声线传达出去,这让大部分年轻男孩都难以招架,台湾的邓丽君能够征服内地的歌迷,同样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在每一张专辑的封面,那个长着一双小小眼睛,大大嘴巴,圆圆脸蛋,烫着爆炸头,化着烟熏妆,性格热辣,奔放的姑娘也给年轻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这就是那个年代中国最反叛的女青年形象。

这个时候的张蔷如日中天,任何艺术形式的启蒙阶段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毫无疑问,但文化要想一直发展下去,在本土生根发芽,最终想要发展下去,必须经过自己的原创。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原创音乐占据了高地,出国一年回来的张蔷早已失去了她原有的阵地,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此后的张蔷离音乐越来越远了,但她还是会被那一代人们记起,成立于1998年的乐队的新裤子乐队,作为张蔷的一群迷弟,他们专门为张蔷打造了一张专辑,带着她走上了年轻人的舞台,当张蔷那具有辨识度的声音再起,那一刻,“迪斯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