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相比与伟大人物的豁达,我们国人谈起死亡,却始终讳莫如深,更不要说“死亡教育”了。

如果说生活在农村里,孩子们还能通过大操大办的葬礼意识,模模糊糊对死亡有所了解。但是城市化的今天,亲人的消亡与故去,更像是小家庭的私人话题,如石子落深潭,倏地一下就没了踪影。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死亡是晦气的。就连“死”或者同音字,都最好不要提及,只能用“XX走了”来代替。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也许你会说,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和孩子谈这些?根本没必要啊!

但是我要说,因为有意无意忽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他们会缺乏对生命、对当下的尊重,更不要说学会对自己负责了。

极端一点,对没有敬畏心的人而言,亲情、友情、爱情等,更像是游戏人生的调味剂,也许一辈子也学不会承担责任。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是我见到很喜欢的国内原创“死亡教育”绘本,故事很简单,却充满了童年、死亡、谎言、愧疚等多个孩子成长中,不能避免的人生课题。一个娓娓道来的亲情故事,是基于作者刘毛宁的亲身经历演绎而成,所以格外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其实情节其实很简单。小男孩家住农村,外婆年龄大了,在2个舅舅家和妈妈家轮流住。

为了方便腿脚不好的外婆,妈妈找了家具师傅,用蓝色铁皮柜做了一个轮椅,方便出入。

外婆年龄大了,急性也不好。妈妈让“我”每天给她送饭,但是贪玩的我,总是敷衍了事。

一次偶然之下,小男孩为了买吃的,偷拿了外婆的钱……

至于结果如何,我暂时卖个关子不说。但是主人公小男孩,最终在外婆的慈爱和宽容中,得到了成长。斯人已逝,但是自己和妈妈对外婆的爱,不会消逝。

03

除了蓝色铁皮柜轮椅,绘本中还有一个亲情象征物——梳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80、90后人的祖母辈,其实很爱用木梳子,梳理头发。作者刘毛宁出生在河南乡村,而我虽然生在北方,但我的姥姥,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一把通体乌黑的大木梳子。

家人工作忙,当时也不上啥补课班,寒假时我就常住姥姥家。

北方的冬天真是冷啊,每天清晨,我都会被姥姥梳头的桂花香味“叫醒”。我趴在热乎乎的被窝里,看她梳头发,然后忙进忙出,是我童年深刻的冬日一幕。

在书中,小男孩在帮外婆找梳子的过程中,发现了那卷用手帕包着的钱……

而在故事的末尾,小男孩幡然悔悟之后,把外婆的梳子,钻了个洞,挂在老人的脖子上。那一刻,我能明白,那个懵懂男孩长大了,学会了体贴、尊重和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在绘本的扉页上,有这样一行话:

“献给我的外婆吴凤英”

相信作者在写下这句话时,心中一定是充满温情和思念的

而在绘本末尾,有一整篇的大横页,是作者手绘的外婆留下的遗物。除了那把带挂绳的梳子, 还有针线盒、发箍、手表、大蒲扇等等。

相信每一个有过祖辈的人,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继而产生深深的共鸣。

写在最后:

记得之前读当代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书,他曾经说,对于逝者最好的纪念,是整理遗物,试着写出一份逝者的传记。

“祖辈的经历在父母的记忆力,随着父母的离世被带走了;父母的经历,在那些遗物之中,那些照片、各种证件、文件等,静静地诉说着被听到的故事。”

人如微尘。

这个世界每一分、每一秒有无数生命诞生,也有无数生命消逝。

都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的时候,也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这是社会性的死亡;第三次是被最后一个人忘记的时候,这是真正的死亡。

对祖辈的缅怀,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清明节的纸叶飘飞,更应该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是谁塑造了我?我又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对父辈的纪念,不仅仅是我们和前人血缘、情感的羁绊,更是帮助我们找寻自己的关键环节。

就像欧文·亚隆所说的,死亡是骄阳,与其活在阴影之中,不如直面骄阳

死亡不会让爱消失,遗忘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