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罗伯特·M.奇蒂诺
译:胡毅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格拉季昂行动”这样的大规模作战是不会随着发令员的一声枪响而开始的,事实上,对于苏军攻势的准确开始日期,不同史料都说法不一。大部分德方史料认为这个日期是1944 年6 月22 日,并明确将它与“巴巴罗萨行动”三周年联系起来。但是西方研究苏联红军的首席权威却不同意这一说法,而是支持一系列错开的日期。

(上图)“巴格拉季昂行动”(1944年6月)

首先是德军后方的一波游击队攻击,始于6 月19 日夜至20 日晨。在东线战争开局阶段只能起到一点骚扰作用的游击战此时已经发展为严重的威胁,根据德方估计,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地域活动的非正规军战斗人员有143000 人,包括150 个游击旅和49个独立游击营。这些非正规军战斗人员攻击了各种常见目标:铁路枢纽、桥梁、修理站、仓库和通信设施等。在第一个夜晚,他们用简易爆炸装置实施了至少9600 次攻击,瘫痪了从前线到明斯克和其他西方地点的整片铁路网,破坏了1000 多个交通节点。根据报告,在第二个夜晚他们又以2500 次爆破扩大了战果。大多数爆破造成的损失有限,而且德军的修理小组很快就赶赴现场。但是工程人员不可能同时赶到所有地点,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交通还是被切断了24 小时以上,这在经常有很大争议的游击战历史上是一个真正的战役性成就。

第二阶段进攻开始于6 月21 日夜至22 日晨,苏军航空兵对德军后方目标实施猛烈轰炸,重点还是其交通和后勤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同时苏军各侦察营也在精心协调下发起攻击。苏军指挥员们最担心的就是布施对希特勒提出的建议—德军赶在苏军发起攻势前后撤—另一方面也担心对前沿阵地的炮火准备落在无人的战壕上,造成惊人的弹药浪费。以营级规模实施大胆的试探性攻击似乎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如果德军已经放弃他们的阵地,那么好得很,可以立即开始主要作战。如果侦察兵发现德军还在阵地上,那么苏军炮兵就可以开火把他们轰成碎片。结果这些最初只有试探性质的攻击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侦察行动之一。在极为短暂的炮火准备—例如在第1 波罗的海方面军地段,只持续了16 分钟—过后,侦察兵们几乎在所有地点都成功渗透,在德军防御地带中攻击前进的距离远达4.8 千米。

战斗在天亮后也没有停歇,因为前线的德军各团开始意识到所发生的情况并试图恢复与其侧翼或后方的联系,各地的德军预备队也匆忙发动了反击。当夜幕降临时,苏军指挥员又投入经过特别训练的夜战部队持续施加压力,“扼住德国人的喉咙”。由于苏军投入了这些精英部队,再加上战斗颇为激烈,德国守军就认为这标志着苏军总攻的开始。因此在传统上,德方史料和几乎所有依据德方叙事建构的英语史书都把6 月22 日定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开端。

实际上苏军的正式进攻要到6 月23 日早晨才开始,因为直到此时,苏军的主力部队才加入战团。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对一场涉及如此广大的地理尺度、规模也如此庞大的战役进行总结依然是对人类理解力极限的挑战。从表面上看来,两军的对阵形势似乎相当对称。简单列举参战部队就可以得到下列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把“巴格拉季昂行动”总结为一系列一对一的对决是简化得过头了,而且也不能公正反映苏军计划的复杂程度。这个战役的设想实在是太过宏大了,因此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动用两名“协调员”——朱可夫元帅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Marshal A. M. Vasilevsky),前者负责协调南面的第1 和第2 白俄罗斯方面军,后者负责协调北面的第3 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 波罗的海方面军。协调员的存在使苏军能够对策划实施先前作战中缺失的精细调整。“巴格拉季昂行动”将不再是一系列互不相干的正面进攻,而是集中多个方面军攻取特定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北面,巴格拉米扬(第1 波罗的海方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第3 白俄罗斯方面军)将针对德国第3 装甲集团军合作展开向心攻击,同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扎哈罗夫(第2 白俄罗斯方面军)也将对德国第4 集团军如法炮制。另一方面,在最南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他可能是苏联军官团中最有才华的作战专家)将承担多项任务。首先,他要用两个军牵制住德国第2 集团军,然后在他的第1 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集中力量打击德国第9 集团军,最后还要让他的左翼做好准备,以便向东加里西亚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动第二阶段的突击〔在苏军的档案中称为利沃夫—桑多梅日(Sandomierz)战役〕。一心多用并非易事,但罗科索夫斯基将会尝试一次。所以,“巴格拉季昂行动”更准确的作战大纲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苏联红军在尽力为不同的指挥员和部队分配合适的目标,国防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其部队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截至1944 年6 月,中央集团军群中的所有集团军都是可以互换的,其阵中充斥着严重超负荷运转的步兵师、二流的空军野战师、轻装的保安部队,以及平庸的领导者。在成为苏军进攻目标的地段,也就是第3 装甲集团军、第4 集团军和第9 集团军的联合战线上,国防军的38 个师分散于966 千米长的正面上,平均每个师的防守正面都超过27 千米。战线拉得过长的问题已经够严重了,而雪上加霜的是,战役预备队也是聊胜于无。例如,约尔丹的第9 集团军只有一个师(第707 保安师)作为预备队。

同样,第3 装甲集团军在紧急时也只能调动一个师(第95 步兵师)。蒂佩尔斯基希的第4 集团军完全没有预备队,而魏斯的第2 集团军(负责守卫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面)也只有第4 骑兵旅和匈牙利第1 骑兵师作为预备队。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协防这一整片广大区域的预备队只包括一个在先前的春季作战中损失惨重、尚在休整的第20 装甲师,一个第14 步兵师,以及在苏军发动进攻时还未完成组建的第60 装甲掷弹兵师“统帅堂”。布施已经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合理部署这些部队了:他把第2装甲师部署在第9 集团军防区中的博布鲁伊斯克后方,将第14 步兵师和尚未完成备战的第60 装甲掷弹兵师分配给第4 集团军,部署在第聂伯河对岸暴露的阵地中。但是他的预备队实在太少,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当四个方面军发起突击时,苏军的各个指挥员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是按原定计划实施强大的炮火准备并冒险放慢部队已经实现的推进速度,还是省略炮火准备并冒险冲击尚未遭到打击的德军阵地。各地指挥员的决定各不相同。例如,巴格拉米扬将军采取了折中做法,仅对侦察兵在试探时遭遇抵抗的地点实施炮击,而取消了其他地点的炮击—虽然我们至今仍习惯于讥讽苏军是只会依靠蛮力打仗的军事组织,但这个战例中体现出的灵活性确实令人赞叹。

无论指挥员们是否动用了他们的炮兵,苏军的对地攻击飞机都以空前的出击架次提供了支援。数以百计的“斯图莫维克”强击机在战役打响后的最初几天就出动了数千个架次,它们都是配备了厚重装甲的飞机,在承受了惊人的损伤之后依然能在空中翱翔。由于击落“斯图莫维克”的难度实在太大,只能无力地看着炸弹如雨点般投下的德军步兵甚至将它称作“水泥轰炸机”(Zementbomber)或“飞行坦克”(Fliegender Panzer)。这种动作笨拙的飞机将德军的前沿阵地、地堡和据点逐一炸碎,甚至深入后方打击德军指挥部、通信设施和后勤设施。“斯图莫维克”在发起攻击时基本上没有对手—德军的高射炮数量稀少,而德军飞机在大部分战场上空也完全不见踪影。

本文节选自《国防军》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