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能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可见书法创作不可能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即使贵为书圣的王羲之也不能免俗,王献之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繇的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夫人的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的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安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安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的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导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献之草书

一眼望去,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的楷书,谢安、王羲之的行书,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他们的气息风格的相似度极高,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写得质朴、潇洒、自然,人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魏晋风度”。也许有人会说,他们的有师承关系,书法风格相近的必然的。

是的,正是由于他们大体是同时代的人,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书风相互影响,无意中形成了相近的书风;即使没有师承关系,在法帖匮乏、书札相互往來的古代,在书信酬答的时代,书风通过手札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由于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书风(或者说是时风),所以,在书画鉴定中,风格才成了断代的基本依据之一。

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在细节上尽管千差万别,但还是跳不出魏晋书风。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 元明尚“态”就是后人对古人书风(时风)的总结。

智永楷书与张黑女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黑女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永千字文

智永的楷书和稍早于它的《张黑女墓志》虽然一为墨迹,一为碑刻,但在结字和风格极为相近。但《张黑女墓志》属于魏碑系列,智永书法属于二王正脉,难道是智永和尚师法《张黑女墓志》的作者吗?肯定没有这回事,只能说是时风使然,南北书风相互影响所致,这恰恰说明书风(时风)存在的客观性。

王羲之也好,智永也罢,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从钟繇到王羲之到智永,我们只能说:他们的书法是既具有时代风范,又传承了古人书法精华的出类拔萃者,这就是孙过庭总结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铎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元璐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道周书法

明代的王铎一生吃着二王的饭,把二王的尺牍小品拓展成了丈二巨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既不乖古,又不乖时,既顺时风,又保持了古意。王铎、傅山、张瑞图、倪元璐,都擅书巨幅立轴,他们用笔纵横跳荡,都追求巨幅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都夸张了用笔的动感,减弱了手札小品的文雅性,这也是时风。

明清读书人大多擅长一笔馆阁体,这还是时风。

怎么一论到今人书法,时风就成了贬义词呢?

当然,一味的沉溺于时风不能自拔,书法格调就会庸俗不堪。所以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为了尽量摆脱时风,都拼命的师法古人(忌讳取法时人);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既一辈子带着时风书写,又一辈子在想方设法的以求摆脱时风;这就是学书法古与今的辩证法。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时风”二字否定他人的书法,也不能沉溺于时风不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