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1月7日,北京气温—4℃,初雪如期而至。

这天晚上,吴先生准备去朋友家观看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对于已经是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专员的他来说,英雄联盟早已停留在了学生时代;但是和大学时期的朋友们重新相聚,约火锅、喝啤酒、看比赛,一直是兄弟间一种自然的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此刻,有成千上万的人同吴先生一样,从虎牙、斗鱼、b站等直播平台共同关注这场赛事。

北京时间11月7日凌晨,中国战队EDG(Edward Gaming)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3:2击败韩国战队DK,获得S1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声声“EDG牛逼!”的口号,让夺冠的狂欢达到了高潮,午夜的“庆典”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如同吴先生一般因为情怀而沸腾的呐喊,还是令人感到不适的FLAG兑现百态,这两种表现如同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一列驶向集体记忆下的情怀与感动,另一列则奔向了极端的狂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体记忆:我的少年时代

曾经和吴先生一起打游戏的室友现在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身份:互联网员工、公务员、体育教练……S11让奔向不同人生方向的大家重新相聚。

“这与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聚餐还不太一样,在那个场合或许我们会暗自比较工作和收入,但是电竞很纯粹,我们聚在一起,只是因为我们怀念同一段时光,热爱过同一件事。”

在和室友们一起看比赛的过程中,他们从原有的社会结构中脱离,不再有身份、地位等现实社会结构的差距,而只是电子竞技玩家、电子竞技赛事的参与者。[1]

仪式学者涂尔干认为,仪式中的共同回忆创造了一种凝聚感,这种凝聚感进而形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朋友线下相聚共同关注S11赛事营造了身体的在场,大家聚在一起时,会关注彼此的情绪和行为,进而产生仪式的开端。

而网络上对于S11的话题互动推动了在线仪式的形成——1.5亿次官方直播观看数、#EDG夺冠flag#占据持续热搜榜第一、80个热搜榜词条……粉丝们的兴奋情绪达成了线上与线下的联动配合,产生了意义共通与集体兴奋。

上下滑动 查看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晨两点钟,吴先生从朋友家离开,回家的路上发了一条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过朋友圈后,沉寂很久的宿舍群里弹出了一条消息:来两局?

几乎同一时间,其他人迅速回复:上号!

这个午夜,对于如吴先生一般脱离游戏许久的打工人来说,仿佛得到了一把时光回溯机器的钥匙,在不断充斥着“内卷“话语生活的裹挟下,可以停下脚步回过头来,重温属于少年时代纯粹的集体记忆与感动。

然而,如果欢呼与庆祝不加克制、没有底线,将会丧失庆典的初衷,走向一种极端的原始狂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2]

占据热搜榜第一的话题#EDG夺冠flag#,是粉丝们对EDG面对卫冕冠军DK时的期待。面对强劲的对手、中韩两国荣誉之争、热血与情怀,粉丝们立下各式各样的FLAG,为希望渺茫的夺冠送上自己的“元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愈演愈烈的FLAG表演成为一场猎奇心理的橱窗,陈列着人类行为奇观——裸奔、跳楼、吃排泄物、给孩子剃光头、“求婚”宿管阿姨……这些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正在给身边的人带来重重困扰与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粉丝的疯狂“庆祝”行为)

勒庞认为,精神统一性的倾向会造成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这一现象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呈现出‘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的行为,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非常低下的生物。”[2]

EDG夺冠后,狂欢的人群通过个人社交网络传递着兴奋与喜悦。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之下,这种少数人的共识逐渐突破圈层壁垒,形成一种“全民狂欢”的虚假意见气候,弥散在公共场合。最终,身处其中的当事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他者”的意见,沉浸在少数狂欢的回音壁之中。换言之,在群体意识的裹挟之下,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被原始的冲动控制,从而作出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

英雄联盟赛事官方微博在凌晨两点钟发博,提醒粉丝们理性庆祝,遵守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体之思:归属还是旋涡?

霍尔特·伦斯特等学者曾指出,人类天生的归属感需求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增加了我们过得更长、更快乐的可能性。互联网的出现延伸了人的感官,也消弭了地缘性区隔,使得大规模的群体聚集成为可能。个体处在此类以某个共同目的为纽带结成的群体之中,心理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共通的语义空间也为线上共识转为线下关系搭建了桥梁。

但另一方面,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可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个体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特别是在无纪律的群体中,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更容易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对个体施加影响,促成乌合之众的诞生。

随着晨曦的降临,这场群氓的闹剧也渐渐落下帷幕。一地鸡毛过后,下次狂欢又会出现在何时何地?

或许没人能够给出答案。

然而,厘清狂欢背后的诱因与规律,或许能为今后的预防和规制指明方向。愿每一次狂欢背后,永远有睿智与理性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