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时代的战争在规模上可能不大,却很复杂,各路诸侯大夫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又难免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后院失火,导致功亏一篑。儒家用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天下乱局,即所谓的“华夷之辨”。“华”指的是当时中原地区那些服从周朝秩序的诸侯,“夷”就是周边各路少数民族势力。这是比较尖锐的敌对双方,华要想生存,就要抱团取暖,打击少数民族的势力,天下的秩序才能走向和谐、稳定。然而,真正能够在春秋末年脱颖而出的大国,在文化上往往是互相杂糅。较为纯粹的华和夷就是那些中原小国和少数民族之国,它们的处境都比较艰难。随着大国势力的膨胀,领土扩张加剧,逐渐产生边际效应,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领土被纳入列国的管辖范围。原本在春秋时代默默无闻的巴、蜀两国,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巴国和蜀国都位于现在的四川盆地,四面的崇山峻岭将四川盆地与外界隔离开来,使这里有自己的一番特色。四川盆地的西侧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又有八条河流流经浇灌,方便发展农业。只要把几条河流驯服,凭借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养活当地人绝对没有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外出售。

四川盆地的东侧则山地众多,相比之下,农业和纺织业都发展不起来。既然农耕不行,巴国人靠什么来生存呢?所幸,他们掌握了一种当时看来非常高端的战略资源⸺_食盐。东边靠海的齐国、越国可以通过海水获得食盐,而长江流域的盐泉和盐井则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以及川东长江沿线,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在巴国的势力范围。巴国人虽然身处山地,却借此获得了屏障,再利用长江水路与外界联系,让他们的生活不像某些偏远山区的人那样窘迫。所谓“巴山蜀水”,就是对两国地理状况的一种简单概括。

(上图)巫溪宝源山盐泉(大宁盐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仍流淌不息

巴、蜀两国一个靠盐、一个靠粮,日子过得都不错,外部势力很难入侵,因此两国在对外战略上就显得比较平和。巴、蜀国之间也有山峦阻隔,加上经济基础不一样,双方在语言文化上有不少差异。如今成都大致对应蜀国,重庆大致对应巴国。能让两国大动干戈的地方,大概就是两国交界地区的丘陵地带,兼有肥沃土地和食盐产区,谁不想拥有这样的宝地呢?不过,考虑到两国的军事水平,如果打起来,到底应该被定性为战争还是械斗呢?

巴国由于靠近楚国一侧,难免会与楚国发生一系列冲突,但楚国势力强大,巴国无力抗衡。为了躲避楚国的追击,巴国甚至将自己的都城向西迁移,一直迁到现在的重庆江北区。巴国的君主来源不明,有的说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有的则说是一个叫巴务相的楚国人,此人原本居住在宜昌山区,后来通过争夺产盐区的控制权,成为几个部落共推的首领,号称“廪君”。这期间还传出了不少神话故事,其中有一则说道,那掌管盐区的盐水女神看上了廪君,但被廪君拒绝了。于是,女神用飞虫摆下阵法,困住了廪君的去路。廪君用计射中了盐水女神,逃出虫阵,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壮大。又传说廪君死后变成白虎,成为巴人的标志之一。巴人打造的柳叶铜剑上,也多有老虎图案作为装饰。

蜀国与楚国之间隔着巴国,因此,楚国对蜀国很难发挥影响,但蜀国一部分领土与秦国西南相接,因此与秦国的往来较早。蜀国与秦国之间隔着秦岭,从蜀国穿越秦岭进入秦国主要有五条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蓝武道。据说,性格平和的蜀人曾经有一次居然带兵杀入秦国,甚至打到了秦国都城雍邑。这多少让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不过这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比较罕见。后世从四川进军陕西,带兵者多有奇谋诡计,比如秦汉时期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国时期的“六出祁山”与子午谷奇谋。问题是,蜀国这样小富即安的国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跟秦国死磕呢?

蜀国也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巨型青铜器,其中的青铜人像造型奇异,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根据黄金权杖上的图案推测,三星堆文明可能就是古书所说的鱼凫氏政权。后来,蜀国帮助周人灭商,但其内部政权发生了两轮更迭,先是杜宇夺取了鱼凫氏的政权,随后杜宇又把位子禅让给大臣鳌灵,鳌灵便开创了蜀国开明氏政权。据说,此时称王已经满足不了蜀国君主的野心,他们直接称帝。更有意思的是,中原地区喜欢用谥号给去世的君王盖棺定论,而蜀国用了五色帝的称号,黄帝、赤帝、青帝、白帝、黑帝都成了蜀国君主。虽然没有楚国、秦国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蜀国人喜欢摆龙门阵的特点倒是在那时候就已经形成。

巴、蜀两国原本可以延续春秋时代的生活方式,简简单单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历史的巨大车轮再次启动,他们也要被迫卷入天下纷争。不只是巴、蜀两国,整个天下都在酝酿着前人无法想象的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国和巴国都位于四川盆地,一个靠地、一个靠盐带动经济,但两国偶尔会在交界地区大打出手。蜀王为了控制中间地带,于是在现在的四川广元地区分封了自己的诸侯国⸺苴国,首任苴侯是蜀王的弟弟。但是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苴侯却背叛蜀国,投靠了巴国,这让蜀王大为恼怒,于是多次派兵打算武力撤销苴国。苴侯慌了,于是逃到巴国避难,同时向秦国求救。这件事传到秦国后引起了大臣们的争议。蜀国地处偏僻,为了苴侯去蹚这趟浑水到底值不值?恰好张仪回归朝廷,他便主持群臣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

张仪长期在魏国活动,而秦军已经击败了以韩国为首的反秦联盟。按照张仪的意思,秦国应该乘着势头,在稳住魏国和楚国的情况下,一举拿下韩国的核心⸺三川地区,将魏国和楚国的联系切断,同时将东西二周控制在秦国手里,挟天子以令天下,这才是成就天下霸业的终极目标。

但朝中另有一批人从蜀国的形势中看到了新的机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错。司马错指出,秦国的国策是开垦新的农田,招徕四方民众,将秦国的国力做大做强。但问题在于,秦国的可用耕地面积不多,老百姓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再看蜀国,虽然地处偏僻,但产粮能力不容小觑。秦国攻打蜀国最大的困难其实是不好穿越秦岭,只要过了秦岭这道关,对付蜀军就非常容易了。蜀国这个大粮仓,对秦国的发展壮大非常有利。但如果秦国攻打韩国,结果就将大不相同,因为威胁周天子的安全,可能会刺激反秦势力再度集结,群起攻之,秦国不但会背负恶名,还会陷入苦战,得不偿失。

其实,无论是伐蜀还是伐韩,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那就是楚国。蜀国虽然与楚国不接壤,但秦国对蜀国的军事行动,必然会影响蜀国的邻国⸺巴国。而巴国如果受到秦国攻击,楚国就不能坐视不管。秦惠文王对楚怀王早就恨之入骨,不管做出什么决策,都免不了跟楚国发生对立。经过再三权衡,秦惠文王最终决定先下大力气把蜀国彻底搞定,再继续推进中原霸业。

公元前316年秋天,司马错组织秦军,浩浩荡荡开赴秦国和蜀国边界的秦岭山区,沿着山间通道杀入蜀国。秦军所走的路线,被称为石牛道(又名金牛道),狭窄之处,一次只能有一人一马通行。传说秦国为了骗蜀国开辟道路,特意凿刻了五头石牛,说它们的大便是黄金。蜀王于是特意开辟道路,把五头笨重的石牛生拉硬拽带到蜀国,给自己开辟了一条死路。当然,这只是传说。蜀国为了与秦国交往,在秦岭之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路线,但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向导领路才能通行。司马错一行成功穿过秦岭的山道前往苴国,向当地蜀军发起进攻。蜀王亲自带兵抵抗秦军,一交手才发现蜀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蜀国君臣先后阵亡,开明氏政权就此灭亡。

秦军攻占蜀国后,打算乘机将巴国一块灭亡,一举统一四川盆地。楚国人能容忍这样的行为吗?楚怀王得到消息后,便派遣大司马悼滑出兵援助巴国。由于巴国多山,再加上楚军的到来,秦军攻灭巴国的计划受到了影响,这使得巴国又存在了一段时间。

(上图)宁割头不割地,巴曼子将军在

这期间又发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作为这场战争的一个注脚。据说,楚国在援助巴国时提出了领土要求,巴国大将巴蔓子表示不答应,但可以用自己的人头作为报答。也就是说,要我的脑袋可以,要城池坚决不给!这位传说中的楚王大概就是楚怀王,他对这位硬气的汉子或许曾经表示过赞叹,但巴国依然免不了沦为楚国的附庸国。这一回合,秦国拿下了蜀国,楚国控制了巴国。在四川盆地,楚怀王与秦惠文王打成了平手,两个大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

本文摘自《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