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山川河流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孕育着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世代传承。

在广袤的平原上,水患首当其冲。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古往今来,国人对于江河的治理和改善从未止步。

随着思想的觉醒,科技的进步,国人对于水利工程也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是以三峡工程顺势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提出理论到准备施工历经数年,三峡大坝的修建称得上命途多舛。这并不是一项功过立鉴的工程,所以直到举国讨论的最后一刻,依旧有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

时光一晃而过,时至今日三峡大坝在供电、防洪、抗旱等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有目共睹。

那9位拒绝签字的专家,是否后悔过曾经的决定呢?

一、于国振兴工业,于民防洪抗旱,千秋工程的前身

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因其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阳国志》里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的兴建过程如何艰辛,是否顺遂我们不得而知,但时隔两千年,都江堰仍在投入使用,古人的智慧,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从其受利,这也不得令人不感慨:宏伟工程,造福千秋。

和千年前的李冰父子如出一辙,国人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更好治理江河的步伐。

1918年,孙中山先生公开发表了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其中提到:“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三峡大坝由此进入大众眼帘,惊雷一般平地炸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孙中山震惊实业界的论著,当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在多次讨论后,拟定在长江上游筹建水电厂,并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终于,相关部门花费两年的时间规划出此项计划的基础,也估算出完成工程所用的预算。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个时候的中国,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无法承载这样一个称得上宏伟的工程。为了工程能够顺利建成,我国只能寻求别的国家的援助。而最后与之搭上线的,是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独占中国利益,顺势推行出“金元外交”政策。根据美国与中国签订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将对中国提供9亿美元的贷款和水电设备,以援助中国在三峡拟修水电站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必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将对美国进行化肥出口,直至还清欠款。

这次的合作被称为“潘绥报告”,也是中美合作的起点

计划商谈签订后,三峡工程正式启动。美国的水利专家组按时到任,马不停蹄地投入勘察。短短几年,“三峡大坝”这四个字,从孙中山先生报告书上的短短几行,变成有迹可循的工程。

在专家组和水利委员会的努力下,早期的预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几年间,相关工作人员不仅完成了三峡工程的选址和设计方案,位于四川长寿的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和宜昌的三峡勘测处也修建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项工程在战火连天的年代里,更像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旖梦。国家动乱,外有强敌内有乱政,局势明暗不定。历年的战争让此时的中国连民生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发展更长远的经济。

1947年,国内经济日益恶劣。随着美国专家组的离开,国内科研人员的撤回,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停滞期。是否继续,何时继续,谁都不知道。

二、重启工程,利弊同在,同意书上空白的9个名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值百废待兴,民族崛起的时候。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电能。要想持续稳定地崛起,保障电力供应成为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发电形式无非是水力和火力。

如果是兴建火电厂,每年将要消耗数以亿计的煤炭。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无论是开采还是进口,在经济上都是难以长久的一笔巨大开支。况且单一依赖火力发电,它造成的空气污染后期依然需要治理。这无疑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不理智做法。

于是,水力发电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众望所归。水资源取之不尽,干净无污染。用它发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对此,很多人都想到了民国时期半路夭折的“三峡工程”。

因为“三峡工程”在停滞之前,关于它的初期方案上就明明白白地写着,三峡水电站一经建起,于国于民都有用之不竭的益处。除了向全国运输源源不断的电力以外,它还兼具防洪、航运、灌溉的益处,是一项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

就这样,利用原基础的方案,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三峡工程如火如荼地再次启动。

这样举世闻名的工程自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几乎中国的每位决策者都深入视察过三峡大坝。仅仅毛主席就前后6次亲自垂询,力求三峡工程面面俱到。

而后更是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以寄托对三峡工程的厚望。

不仅是毛主席,三峡工程同样也牵动着每一位国民的心。

从1932年开始,十年全面考察选址。1945~1991年,四十年事无巨细的筹划。过了将近半个世纪,1992年,修建三峡水利工程的决议书终于正式通过,举国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沸腾的背后,不尽然是支持。对于这项事关国运的工程,反对声,质疑声依然纷纷扰扰,接踵而来。

1993年,国家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教授,高校师生,人民代表,进行三峡大坝决议书最后的签署。

签署决策书的会堂里黑压压地坐满人,人人都面容肃穆。他们知道此时他们手里的笔,落下去的名字,将会永远地刻在历史上。功过是非,无法更改。

那一天,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三峡决议书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还有25位代表退出会场的结果顺利通过。这意味着,三峡工程从漫长的筹备期,即将进入建设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露喜色的人们一个个离开会场。谁都没有注意到,同意书上少了9个人的名字: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黄元镇。

这9个人,无一不是自身领域的泰山北斗。面对结果,他们没有多言。对他们来说,即便逆流而上,他们拒绝的理由,一直都在。

三、宏伟工程的隐患,衡量利弊后的不安

谁都无法否认三峡工程的有目共睹的益处。对于正处于飞速发展,力求在世界一展实力的新中国,它不仅仅是一项将优势落在实处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面昭示新中国强大基建实力的旗帜。它将让世界看见中国,也将树立起每一位国民对新兴祖国的强大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利工程向来与国家的命运相辅相成,每一件事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两面性,三峡工程亦是如此。抛开方案上的优势和益处,那9位专家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三峡工程还在侦查考核时期,清华大学的教授,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专家黄万里在同类型的三门峡工程里,就已经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三门峡工程是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出于对黄河的了解,黄万里提出三门峡水电站的兴建,会在水坝处对上游河沙造成拦截,时间越久,河床淤积越严重。等到河沙填平三门峡,河水倒流,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黄万里教授的担忧不是危言耸听。多年后三门峡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正如他所言,短短几年,河沙淤积,水位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黄万里教授如出一辙,这9位专家对于三峡工程技术复杂,影响面大,表达出各自的担忧。综其所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仍然是河道淤积问题。专家认为,在防洪效益无法评估的情况下,水库淤积会成为防洪效益的矛盾点。如何解决三峡水库库尾淤积对上游防洪的阻碍?如何解决淤积对后期航行的阻碍?这些都是决策书里没有提到的。

其二,原住民搬迁带来的巨大隐患。三峡工程势必会影响规划内的居民。113万移民的流动搬迁会给民政资源带来长久的压力。而且随着人员的搬迁,人地矛盾原本就严重的三峡地区在水土流失方面会更为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工程对于水域内濒危生物是灭顶之灾。譬如长江流域被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的鱼种,近年来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已经濒临灭绝。而正是大坝的兴建,阻断了中华鲟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的通道,加速了这类鱼种的灭亡。

其四,是源于对理想科技的担心。方案上只写了要使用超大型发电机组,超世界水平的五级船闸和万吨级升船机,而当时却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成熟技术。三峡工程单单考核就占据四十年,如何令人信服这项耗资巨大,举国闻名的工程不会烂尾?

最后的理由是它们与将来未知的战争有关。和平年代,三峡工程会在生产生活上为人民带来巨大便利,一旦遇上战争,谁能保证这个工程不会变成敌人的目标,变成战争里被动的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9位专家也在质疑,利弊俱在的工程,仅仅看见其巨大效益,而对负面效应和采取预防对策避而不谈,这样的工程,如何让人信服?

四、千秋工程,坦荡于心,无畏无悔

虽然9位专家的质疑和担忧犹在,但三峡工程还是按照计划逐步展开建设。

从1992年开始,三峡工程汇聚了无数人的血汗,直到2009年三期工程逐个竣工,这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历经17年,终于顺利建成,投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峡工程的建成,利弊犹在。如今,旱涝洪灾减少,电能源充足,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即便如此,那9位专家依然没有后悔他们曾经留下的空白。即便没有在同意书上签字,他们却和每个决策者一样,怀揣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正如9位专家的之一的郭来喜说,“无论是过去的论证,还是新的后续工作规划,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要用模糊的概念掩盖问题,给不明真相者造成虚幻或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研究者,他们对自身领域的敏锐度,让他们更为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提出的问题和隐患,无一不是目前无法验证,却应该被重视,被思考的。

文人风骨,逆流而上。千秋业绩,谁也无法在当下看出利弊的比例。同样地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期待,他们的留下的无言空白,不会让他们后悔。那几个空白,是他们的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