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今天来说说: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东西部落差近来年为什么又转变为南北方差距。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造成主要大江大河顺势而下流向东部形成广阔的平原沃土,能够养育更多人口,形成大河农业文明,并且大河口连接大海,有利于航运,发展远洋贸易,进入海洋工商业社会,于是形成东西部发展差距。有没有发现,尽管广西是沿海,但西江无情地千里奔赴珠三角地区入海,成为珠江的主流,于是广西也被划归为西部地区。

南北方差距主要也是地理气候原因,北方冬季寒冷,尤其东北地区太冷,影响经济活力,也因为冷不但难以吸引外部投资,就是东北人去了南方都不想回家。有人会说北欧纬度更高,为什么令世人向往?其实北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并不算太冷,并且北欧人的祖先经历了上万年的进化,拥有细长的高鼻梁有利于把进入体内的空气温暖。

还有,北欧地多人少,资源丰富,港口又多,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先发优势,拥有制定标准话语权,专利费可不少。就好比日韩也算发达国家,但日韩老年人要不停地工作,而北欧老年人却躺在地中海沙滩上度假。

还有,北欧是纯种白人的故乡,也是圣诞老人和维京海盗文明的故乡,具有根祖文化。而大部分东北人都是山东等华北平原的农民闯关东的后代,由于东北太冷,先辈们带去的上千年的农耕技术很难得到发挥,也过得不太适应。远不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属于纬向移民,于是人丁兴旺,反超江西。

东方文明主要源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属于大河农耕文明,位于华北大平原。农业社会令人口暴涨,于是华北平原过度开发,加上气候原因,令物产过于单一和贫乏,过年基本上只能以吃上饺子为乐,而越往南方物产越丰富,不乏山珍海味,于是就有吃在广州之说。

过度开发也令地貌过于单一,唐代及以前,华北平原出现过无数古圣先贤,比如老子、孔子等等,自唐代开始就越来越不如南方,比如山西人王勃一到江西就能写下千古名篇,说明地理环境很重要,老庄孔孟时代华北地区肯定到处原野森林,花鸟虫鱼,再加上出生在此地的人们从小就要应对四季变化所带来的温饱问题,于是更能调动人体大脑储备功能,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近四季分明,地貌丰富,显然更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历史上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于是大量中原人南迁,古时候有能力南迁的很多都是官员和商人,再加上南迁远离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于是智力上具有基因优势,比如华人在东南亚具有绝对的经商优势,比如犹太人,再比如杭州为什么盛产中国首富,或许是北宋灭亡后大量商人从开封迁往杭州有关,杭州也一下变为了移民城市。

华北平原到处都是产粮区,物产单一,可交换的东西太少,商业很难兴盛,又深受农耕文明基因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闯劲不足,官本位思想严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反而育孕过强大的晋商。主导当今世界的工商业文明本来就发端于土地贫瘠多山地的地中海东北沿岸的古希腊,以前的徽商和当代的温商、闽商和潮商均有类似情形。尤其现代农业产值远不如南方高新产业,况而天气太冷生活和生产成本也更高,也不如珠三角的国际性气候,并且珠三角地处亚太地理中心和扼守国际黄金航道。

华北平原不但缺水,并且比南方更易发生雪灾、冻灾,旱灾,涝灾,蝗灾,地震,由于几乎成了农业用地,导致人口稠密,食品来源单一,受灾时往往带来大片的饥荒,于是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几乎都发生在黄淮海平原。战乱不断也导致大量中原文明人南迁,南方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和正统文化中心,越往南方根祖文化越兴盛,家族、家庭观念也越强,离婚率也越低,越喜欢生孩子,也越追求光宗耀祖和叶落归根。

近二三十年以来,大量西部人由于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强大的外延力,然后回馈或投资自己的家乡,比如四川、贵州,再加上有山有水和民族风情,气候也不错,于是旅游业发达,形成内生力。也就是说,北方缺乏内生力和外延力才是关键,尤其东北和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