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书,

浪潮之巅,上次我们说到了,

科技行业的几大定律,

摩尔定律是说性能,

在18个月后要提升一倍,

但谷歌的CEO施密特,

在一次采访中,

他还提到了另一个定律,

跟摩尔定律刚好相反,

那就是一个IT公司,

如果和十八个月前卖的东西一样,

或者卖了同样多的产品,

他的营业额就要下降一半,

这就悲剧了,

这也就是说如果,

一年半你要没有进步,

收入就会下降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也就意味着,

你只要进入了这个行业,

就要没日没夜拼命的奔跑,

没有任何机会吃老本,

如果稍有放松就很快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看到,

无论是马云马化腾,

还是库克,佩奇,

扎克伯格这些人,

永远都是如坐针毡,

不管他们曾经多么风光,

但离破产依然很近,

雅虎,诺基亚,柯达,

摩托罗拉一个一个例子,

就摆在眼前,

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在传统行业,

格局基本都是写死的,

一个新公司是无法挑战行业老大的,

但在科技行业不同,

一个小公司可能几年,

就能膨胀为庞然大物,

比如拼多多,这才3年时间,

市值就接近300亿美元,

已经是四川长虹,

这个30年的老牌企业,

市值的12倍,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几年的独角兽层出不穷,

随便一个不起眼的科技企业,

几年后都是上百亿市值,

这让行业大佬们很不淡定,

所以才四处出击收购,

不为进攻只为防守,

他们害怕黑暗森林的攻击,

不知道哪里出现神秘的力量,

最后把自己掀翻在地,

但这种不断的投资并购,

反而增加了风险投资,

给了这些初创企业更多的资金,

让他们的成长更快。

反摩尔定律让整个的科技行业,

不断发生裂变,

没有人敢放松下来,

所以身处这个行业的人,

都会感受到,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

已经让自己快要窒息,

而不在这个行业的人,

则完全感觉不到世界的变化,

但当他们推开窗看世界的时候,

发现自己已经被淘汰了。

下面我们看第五章,

奔腾的心,大家都知道,

这就是著名的英特尔公司,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硅谷在哪,

他指的是美国西海岸,

旧金山到圣荷西市之间,

有一个几十公里长,

几公里宽的峡谷,这就是硅谷。

如果用我们这的情况来类比,

他就相当于一个,

主要城市之间的一个产业园区,

只是这个园区是自发形成的,

很多使用硅这种材料的半导体公司,

在这里聚集,形成了半导体一条街,

而最大的一个半导体公司,

就是英特尔,

全世界一大半的计算机处理器,

都是他们家生产的。

英特尔由戈登摩尔,

和罗伯特诺伊斯,

创办于1968年,

地点就在硅谷,

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创业了,

早在1956年他们还创办了,

一家公司叫做仙童,

也是做半导体的。

英特尔在创办之后,

很长一段时间,

都只能算个婴儿公司,

他生产的低性能微型处理器,

根本就没人用,

那会甚至就没有低端机市场。

英特尔80年代的处理器性能,

甚至比不上IBM70年的产品,

但他就在这条路上坚持,

励志要做大家买的起的微型处理器,

直到他的8086处理器出现,

虽然性能依然不高,

但是性价比很高,

之前我们也说了,

IBM的外部小组看中了,

英特尔的处理器,

这完全是因为IBM很懒,

他们不看好个人PC市场,

所以懒得自己去搞一款处理器了,

这才给了英特尔机会,

1982年英特尔借机推出了,

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

用在了IBM机器上,

后来康柏等厂商开始制造兼容机,

这就让英特尔的80286越来越畅销,

甚至变成了不可替代的一环。

之后英特尔做出了,

一个伟大的决定,

那就是停掉了他的内存业务,

全部让给了日本,

当时日本已经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国,

60%的PC芯片都在日本制造,

但他们的技术却只能生产低端内存,

而高端处理器却依然在美国生产,

当日本人得知英特尔,

放弃内存市场后,一片欢呼,

认为厉害了日本国,自嗨过度,

认为已经战胜了美国,

迎来了日本的科技时代,

但殊不知,

英特尔这是一次战略转移,

集中优势兵力,

打了一场处理器芯片的歼灭战,

豪赌上了3亿美元研发费用,

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

32位处理器80386,

自此之后英特尔,

在兼容机市场再无对手,

已经一统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他还推出了奔腾处理器,

以及过度产品80486,

英特尔成功打败了,

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

登顶半导体行业的龙头老大,

1993年他更是推出了奔腾系列,

然后别人就再也追不上了。

英特尔甚至一举甩掉了,

低端处理器的帽子,

因为奔腾系列已经达到了,

工作站的水平

后来连太阳公司和IBM,

这种专攻工作站的公司,

都不得不向英特尔低头,

使用他的产品。

这一路走来,

唯一能算上对手的,

就是80年代的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甚至比因特尔,

更早推出了16位处理器,

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68000,

说的是他集成了68000个晶体管。

而8086的晶体管数量不到30000个,

所以当时摩托罗拉的产品更强大,

之后在英特尔推出286的时候,

摩托罗拉也拿出来了68010,

英特尔之所以没有用,

186而是直接用了286,

这就是一个营销心理战,

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认为,

英特尔要比摩托高一代,

但其实性能上还是摩托更强。

后来英特尔一统江湖的产品,

80386问世,

摩托罗拉也推出了68020,

从技术来看,

摩托罗拉还是占据上风,

甚至乔布斯的苹果2代,

麦金托什电脑,

比较了两个处理器的性能,

最后选择了摩托罗拉的68020。

但是在兼容机市场上,

大家更喜欢廉价的80386,

以至于后面的80486,

兼容机越强大,

英特尔的生意就越好,

而摩托罗拉显然压错宝了,

最后他虽然也退了,

堪比486的68030处理器,

但是他却只剩下了苹果一个客户,

10年后,就连苹果也转投了英特尔的阵营。

那么很多人都奇怪,

又有钱又有技术的摩托罗拉,

为什么会败给英特尔,

作者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微软,

微软率先导向了英特尔一方,

这让兼容机市场全面转向了英特尔,

而摩托罗拉死抱着苹果,

这次显然是赌错了方向。

另外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摩托罗拉是雇员制,

所以很少有期权,

而英特尔更像现代企业,

他给员工广泛的发售期权,

这样大家的干劲更足,

第二摩托罗拉是家族企业,

老子传儿子,再传孙子,

而英特尔此时却是进入了,

格鲁夫时代,

这是一个著名额管理学大师,

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CEO,

半导体只是摩托罗拉的一个部门,

但却是英特尔的全部,

所以一个是常规打法一个是背水一战,

自然投入力量完全不同。

就像当年微软用MSN,

跟QQ死磕一样,

对于腾讯来说,这是背水一战,

而MSN却失败了也无所谓,

所以斗志完全不同。

作者最后总结,

假如微软和IBM没有支持英特尔,

那么摩托罗拉赢的概率其实也不大,

因为他内部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所以效率不会有那么高。

英特尔干翻了摩托罗拉,

这个强大的对手后,

又跟另一家新贵AMD怼上了,

但作者的判断是,

这是因特尔的阴谋,

他故意留下了一个AMD公司,

来做给美国司法部看,

从而避免涉嫌垄断被分拆的悲剧,

否则英特尔很可能,

早就可以干掉AMD了。

AMD根本就没什么威胁,

因为他做的事,

都是英特尔做过的,

只是AMD做的更低端而已,

甚至AMD根本就是英特尔的小兄弟,

他是从仙童公司分出来的,

刚才也说了,

仙童跟英特尔是一个创始人。

AMD的创始人是搞销售的,

所以对技术这个东西,

没有那么偏执,

他所做的就是克隆英特尔芯片,

对于这点英特尔也无所谓,

反而有这么个对手出现,

更能够掩人耳目,

比如IBM的采购原则就是,

必须要有2家以上公司竞标,

如果没有AMD,

英特尔还真不好办了。

后来,英特尔也跟AMD发生了纠纷,

但法院支持了AMD,

于是AMD就开始,

名正言顺的克隆英特尔了,

之后的日子里,

这对兄弟就一直相爱相杀。

AMD在2000年以后,

也威胁过英特尔的地位,

一度成了学生游戏族的必备神器,

但最终英特尔推出了酷睿处理器,

从技术上拉开了和AMD的差距,

重新拿回了市场的绝对优势。

奇怪的是,优势拉开后,

英特尔反而放慢了脚步,

甚至有故意等待AMD的意思,

甚至在行业里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

英特尔的人见到AMD的同行,

很亲切地询问,

他们的处理器做的怎么样了,

说要等AMD追赶上来,

我们英特尔才有新的事情可做。

但是处于领跑地位的英特尔,

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

因为在电脑芯片以外的市场,

对他发生着巨大的威胁,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