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刻意避忌,即使谈起,世人也会给他裹上一层糖衣,诸如逝去的人化为了天上的一颗星,或是伴随在你左右隐隐保护你的一道神力。父母忌讳在孩子面前提及死亡和消逝之类的敏感话题,而孩子眼望着健壮的父母,也唯能感受到死亡是个遥远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而在意外发生时,也是有人能逆转结局。今年年初,因为疫情的扩散,全国各地有多少家庭被离别的阴影笼罩,暗藏其中的伤害是无法用数字去估算的。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来说,像山一样屹立不倒的父母和那个为他们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在病毒面前也变得不堪一击,父母离去,人生从此无归途。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死亡就如深渊,而他们就站在悬崖边上。

自打有记忆起,父母就好似横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将伞翼下的孩童庇护起来。我们全然不知墙那边将会面临着怎样的景象,却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自幻想。可我们不曾预料的是,在毫无防备某一天,这面保护着我们象牙塔世界的围墙轰然崩塌,曾一度好奇却又远离的世界突然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刻,我们离死亡也就越来越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所以在那一天不期而来时,跟随袭来的是恐惧与悲伤,甚至还有不能承受之人,会选择跟着墙一起倒下。

有一位朋友,她的母亲在她高考前被查出癌症晚期,但母亲害怕影响她高考,嘱咐全家人瞒着她,而在考完试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崩溃了。在她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却被通知她的母亲拿到了死亡通知书,那一刻,她是万念俱灰的。母亲对她来说,是她高考路上的支持者,每天晚上她都会收到母亲的加油短信,上面从没对她有过任何要求,只是希望她在学校好好照顾自己,不要有太大压力。但回想起来,那时候,母亲也许更需要她的鼓励和陪伴,朋友说,比起要失去母亲的恐惧,那时候,她更多是被对母亲的愧疚和无法陪伴的遗憾击溃了。

春夏秋冬,万物轮回,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父母给我们制造的没有死亡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万物生长的模样。但父母也会老病死,他们也不是无坚不摧的,比起骤然让孩子面对死亡的深渊,也许先在墙上开一扇窗,会让孩子在面临死亡时更从容。

死亡教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忌讳的领域。小时候我跟着大人回老家奔丧,看着堂屋里黑乎乎的棺木我只觉得恐怖,然后爸爸安慰我说,这是老人家在里面睡觉呢。我也曾奇怪以前那么爱笑又和蔼的祖祖为什么要跑到棺材里面睡觉,但至少了去了一份恐惧。小时候的我,便一直以为,死亡就是睡了一个长长的觉。

但睡觉总是有醒的那一天,死亡可不会。因此当我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那天,我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空洞和恐慌。死亡教育首先要让孩子真正认识什么是死亡,并且只是我们生命进程的最后一环。从宏观上来讲,若是有父母足够耐心地去陪伴孩子,从多个维度解释对死亡的正确认识,让孩子能够将死亡作为一个必经历程去坦然接受,那么死亡一定没有那么可怕。

而从微观上来看,父母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除了比较专业的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看一些涉及离别的动画片,比如《寻梦环游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对消逝和离别的看法,通过文化渗透引发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散孩子对死亡的独特认知,以自己的方式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进而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敬畏生命,思考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成年人觉得对孩子来说是过于消极和遥远的话题,放下手头所谓的忙碌,环视当下人类所处的环境,疫情爆发、气候变化,灾难是毫无预兆的降临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以备不期然的意外。

在意外发生之前,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认知,是父母最值得去做的事。

孩子总要成长,透彻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让他们更好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在那一天到来时,将死亡的阴影拦在父母之外。

我是黎阳,祝你幸福。

作者 | 黎阳

图片来源 | 网络

图文编辑 | 闫八筒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