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最终,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而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出航的“玛丽女王”号,他并不知道日德兰海战将成为他最终的归宿

“玛丽女王”号的悲剧

在16 时28 分“狮”号Q 炮塔燃起大火之前,该舰就已经冒出大量浓烟。由于该舰后方的“皇家公主”号被浓烟遮挡,此前向后者射击的“塞德利兹”号将射击目标转向了“玛丽女王”号。“德芙林格”号则在16 时16 分对“狮”号射击后,于16 时17 分20 秒也将目标转向了“玛丽女王”号。16 时21 分“玛丽女王”号的Q 炮塔被命中,该炮塔的右炮彻底损毁。16 时26 分该舰再次中了两枚弹,其中一枚造成了该舰前部弹药库的殉爆,直接将舰船折成了两截。

殉爆造成的浓烟冲天而起,高度达2000 英尺(610 米), 完全挡住了跟进的“虎”号和“新西兰”号。当时“德芙林格”号的射击距离为14400 码(13167·36 米),“塞德利兹”号的射击距离约为14750 码(13487·4 米)。“德芙林格”号在16 时23 分45 秒至26 分10 秒期间,共向“玛丽女王”号进行了6 轮齐射,一般认为其中最后一次齐射造成了“玛丽女王”号的殉爆。“玛丽女王”号的1286 名乘员中仅有20 人生还,其中17人和1 人分别被己方驱逐舰“月桂树”号(Laurel)和“爆竹”号(Petard)救起,其余2 人被德国驱逐舰G8 号救起。

(上图)“玛丽王后”号发生大爆炸时产生的滚滚浓烟

与“不倦”号相比,“玛丽女王”号的数据更丰富一些。幸存者之一的斯托里(Storey)任军官候补生,当时他的战位位于该舰Q 炮塔内部。他回忆称,从殉爆前10 分钟起,他就听到了若干次该舰中弹的声音。16 时21 分,一枚大口径炮弹命中Q 炮塔顶部倾斜装甲右炮右侧部分,导致Q 炮塔的回转和俯仰结构被毁,且右炮彻底损毁。截至中弹时,该炮塔的2 门主炮各自发射了17 枚炮弹,左炮此后继续进行了3 次射击,直至该舰前部发生了剧烈的殉爆。

据估计,殉爆的地点位于B 炮塔弹药库。爆炸引发的强烈冲击波撼动了Q 炮塔,并导致该炮塔左炮在炮室外的部分折为两截,炮尾部分坠入操作室中,冲击波还导致炮塔的右炮从耳轴上脱落。斯托里试图从炮塔中逃出时,该炮的炮尾部分正向操作室坠落。在操作室内,部分柯达无烟发射药起火燃烧,引发的烟气导致了炮室内多人死亡。当斯托里成功逃出炮塔并站在炮塔顶端时,他看到该舰从前桅部分断为两截,其船尾部分正迅速冒出水面。此后X 炮塔弹药库也发生了殉爆,引发的冲击波将Q 炮塔的幸存者们推进了水里。

从技术角度来看,Q 炮塔的左炮不太可能被殉爆产生的冲击波折断。不过有证据显示,当B 炮塔弹药库殉爆时,另一发炮弹恰好命中了Q 炮塔附近部分,这可能是导致Q 炮塔左炮折断的原因。

另一名军官候补生劳埃德·欧文(Lloyd- Owen)则幸运地从X 炮塔逃生,不过他的回忆没有枪炮军士弗朗西斯(Francis)的回忆完整。最初弗朗西斯并未听到任何关于中弹的声音,但此后他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他注意到大量的灰尘和碎片在X 炮塔顶部附近的空中飞舞,认为这次震动来自该舰的后侧4 英寸(101·6 毫米) 炮组。此后, 一名爬上X 炮塔顶端清理该炮塔潜望镜镜头附近杂物的水兵重伤或阵亡了,欧文据此推论似乎X 炮塔附近位置也被命中。这次命中发生之后不久,他又感到了一次震动,不过这次震动并未对X炮塔产生影响——这可能是16 时21 分Q 炮塔中弹引起的震动。之后不久, 一次大爆炸撼动了X 炮塔,导致该炮塔的液压机构失灵。

随即又发生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爆炸,使得X 炮塔的地板隆起,该炮塔的两炮都无法运作。弗朗西斯声称,炮塔的左炮从耳轴上脱落,劳埃德-欧文则声称该炮塔的两炮都从滑套上脱落。弗朗西斯从炮塔顶部的洞中向外望去,看到该舰的后侧4 英寸(101·6 毫米)炮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识,舰船已发生了严重左倾。收到从X 炮塔内撤离的命令后,炮塔内的幸存者急忙跑了出来,但是由于海水已经经由扬弹通道漫上了操作室,操作室内的乘员无一逃生。逃出X 炮塔后,弗朗西斯抵达该舰右侧跳进水里,幸运地死里逃生了。当他从“皇家公主”号游出一段距离后,又一次大爆炸发生了, 周围空间中瞬间充满了飞舞的破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玛丽女王”号的 X 炮塔,摄于 1913 年

劳埃德·欧文声称从X 炮塔逃出时,他估计该舰后半部正在起火燃烧,其倾侧已达45°,舰艉部分也已经露出了水面;至于前半部则不知去向,且该舰的侧船板均已脱落。此后伴随着前部的爆炸声又发生了一次剧烈而突然的倾斜,导致欧文直接落入水中。入水的同时,他又听到了头顶上方传来了另一次爆炸声。

在“德弗林格”号的枪炮长哈斯少校笔下, “玛丽女王”号沉没的过程:“与我方舰只相比,‘玛丽女王’号的射击速度略慢,但它几乎一直在进行全舷齐射。我能看到炮弹飞来,不得不承认它的射术相当不错,该舰每次齐射的8 枚炮弹几乎总是一齐落下,但不是偏近就是偏远……可怜的‘玛丽女王’号于16 时26 分迎来了终结:首先是一束耀眼的火苗从该舰前部喷出,继而首先在前部发生了爆炸,随后又在舰舯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黑色的残片飞入空中,随之该舰又发生了极为猛烈的爆炸。该舰的桅杆向内坍塌,巨大而浓密的黑色烟团从它所在的位置升起,笼罩了一切,然后越升越高,最终在海面上只留下了一团浓密的黑烟。烟柱底端面积并不大,但随着高度的上升烟柱也随之扩张,宛如一株巨大的松树。”

“虎”号的舰长佩利(Pelly)报告称他目击了一次齐射命中了“玛丽女王”号Q 炮塔旁位置——这也是他第一次目击到该舰中弹。中弹立即引发了可怕的隆起并继之以浓密的烟幕。在“虎”号的舰桥上,一位军官回忆称目睹了“玛丽女王”号被击中的情景:“(‘玛丽女王’号)被夹中了:来自敌舰某次齐射的4 枚炮弹中,有3 枚命中了该舰……敌舰的下一轮齐射又获得了夹中, 这一次又有2 枚炮弹命中。当这次命中发生时,我观察到该舰舯部腾起了暗红色的火焰,随后就如同被挤压的蘑菇一般炸开了。我注意到该舰前部还有另一团暗红色的火焰,整舰似乎在向内坍塌。该舰的烟囱和桅杆向舰舯倒伏,各炮塔顶部装甲被炸上了数百英尺高空。”

由于当时“虎”号与“玛丽女王”号的距离仅有2 链(约360 米),因此尽管“虎”号进行了急转弯,但仍无法完全规避后者附近可怕的烟幕。当“虎”号从烟幕中穿过时, 其甲板上落满了各种残片,而烟幕中完全没有“玛丽女王”号存在的迹象。

第1 战巡中队指挥官布罗克少将(其旗舰为“皇家公主”号)也报告称,他目击到一次以很陡的角度下落的齐射命中了“玛丽女王”号Q 炮塔平行位置,这次齐射显然击穿了该舰的装甲甲板并引爆了弹药库。命中发生后,该舰燃起了耀眼的火光,随即便被起火的柯达无烟发射药所散发的烟雾笼罩。不过应注意的是,到报告本身可能会将“虎”号的状况与“玛丽女王”号的状况混为一谈, 且从技术上说炮弹也不太可能击穿装甲甲板进而抵达弹药库。

(上图)“玛丽女王”号的A、B 炮塔,摄于1914 年7 月14 日

“新西兰”号的航海长克雷顿中校声称他目击到一轮齐射命中了“玛丽女王”号的左舷,命中部位腾起了一些看起来像是煤烟的烟雾,但此后一段时间内该舰并无异样。随即该舰腾起了可怕的黄色火焰,船身前部位置冒出了非常厚重的黑烟,将“玛丽女王”号笼罩其中。紧跟其后的“虎”号紧急左转, 但还是冲进了浓烟中一时失去了踪迹,“新西兰”号则向右急转,其左舷正横部分在不足50 码(46 米)的距离上擦过了“玛丽女王”号的残骸,当时浓烟已经消散了一些,可以看见“玛丽女王”号的船尾。“玛丽女王”后烟囱之后的舰体部分依然浮在水面上,可以看见其螺旋桨仍在旋转,但舰船的前半部已经彻底消失了。

克雷顿中校并没有目击到火光或柯达无烟发射药的火焰,但是看到了幸存者们从X 炮塔和后舱口中爬出。当“新西兰”号与“玛丽女王”号的残骸平行时, 两者之间的距离仅为150 码(137·16 米)。此时伴随着翻滚,“玛丽女王”号的后半部残骸再次发生了爆炸。大量的纸张和其他物体被爆炸吹向空中,还没等“新西兰”号完全经过残骸,“玛丽女王”号就已经彻底从水面消失了。

本文摘自《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