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小红书一直陷入在“网红滤镜”的质疑声中。

微博热搜话题#小红书的滤镜有多强#阅读次数超4亿,不少网友表示都被小红书的“滤镜景点”欺骗过,现实与网图之间可以说是毫无相关性——“少女心粉红色沙滩”,图片唯美动人,网友实地探访后发现就是砖红色的沙砾和碎石;所谓“三亚秘境蓝房子”,只不过是海边一个破旧掉漆的小屋;街边非常普通的咖啡店,在天气和滤镜氛围的衬托下,成了时尚大片的打卡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网友的吐槽一语中的,“全世界62个小镰仓,61个在中国”,而这61个“中国镰仓”,都在小红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滤镜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滤镜真实情况

不止风景景点被覆盖上了厚重的滤镜,探店、美食、酒店、人像等也被多次爆出与实物不符的“翻车”经历。为此,小红书官方在10月17日发文向用户道歉,表示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的确存在美化多度笔记的情况,并且称“避坑”类笔记应当通过更好的产品机制充分展示给用户,为大家的决策提供更多元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官方声明

小红书的最初定位就是分享,后来衍生出“种草”“拔草”等网络概念,不禁疑问:难道不使用滤镜,就没办法分享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滤镜只是一种表达手段

作为普通的分享者,大家无非是想通过吸引人的图片和文案获得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小红书这样的视觉平台上,图片成为第一眼价值,精修的图片的确会比随手拍的图片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反馈。倘若略微懂一点摄影,加上后期美化的辅助,现实和网图必然会存在差距。

拍摄国贸咖啡馆的小红书博主专门发了一篇笔记,“解密刷爆微博的café门头是这么p出来的”,他强调的是图片使用修图软件调整了亮度和对比度,并通过裁剪、去除杂物的方式“巧妙”地将周边破坏氛围的店铺隐藏,并且晒出了消费记录,表示自己并非店家雇佣的卖家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拍摄三亚蓝房子的博主@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公开发布声明回应称照片并非商业营销,三亚蓝房子为当地免费景点,图片没有过度滤镜,并贴出了照片原片对比参数。她表示因为构图、色彩、光线、焦距、快门、曝光补偿等每一个参数都会直接影响照片的质感。“我们只是在一个免费的公共场所、免费的小众景点,凭借自己的审美,拍摄和调整了自己喜爱的相片,在免费的平台上,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兴趣相投的网友。”吕小娜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

吕小娜发布的声明

这样的解释或许并不难理解。

在虚拟的社交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滤镜”展现美好的一面——从早期的大头贴,后来的美图秀秀,再到如今的自拍滤镜、AI换脸……这种美化是人的一种社交“需求”。人们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正向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分享者的自我评价、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会激起分享者的再次分享的欲望。

因此,在网络上的拟态环境中,或许我们不必苛求百分百的真实和还原——更何况这本身也很难达到。也许我们应当适当的放平心态,学会与滤镜共处。网友们反感“滤镜景点”,并非是对滤镜感到不满,关键在于滤镜后的风景是否会严重失真。

真实是一种美,精修也是一种美,我们要适当拓宽美的边界,提高对美的包容力,在真实的界限内给予美更多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一张图去一个地方

目前,小红书已然成为年轻女性的“百度百科”,外出旅游、吃饭探店、网上购物前都要打开小红书做一番功课,看看别人的经验和分享进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尤其在旅游攻略上,帮助你安排出最优的路线仅仅是基本操作,高端段位甚至能准确地告知你打卡拍照的时间、位置和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网红城市”、“网红景点”的诞生离不开自媒体上的分享者,像长沙橘子洲头、重庆李子坝、成都IFS在一众网友的推荐下,要是不亲自打卡这些地方,仿佛就白去了。

分享平台上的从众心理也造就了“媒介朝觐”的奇观。库尔德认为媒介朝觐特指到媒介叙事中重要的的地点去旅行,旅游的人们可以感受到“在地性体验”,这是一种媒介环境与现实实体的相遇重逢、是想象的地理与真实的地理邂逅交互的心理感觉。

这样的潮流让很多人发现了“财富密码”——利用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发布与现实严重不符的文案、图片或视频,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流量以促成消费。这也是开头提到的为什么“滤镜景点”遭到大量网友的不满,其实根本原因不在滤镜,而是严重失真的背后可能存在营销手段让网友直呼上当受骗。

分享变了味,小红书成了商家们的打着分享的幌子、赚取流量平台,这是无论普通用户还是官方平台都不愿看到的情况。真实分享是小红书“种草”的起源,也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厘清“适当使用滤镜”与“欺骗”之间的边界[1],不要让让扭曲的“滤镜”辜负了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招募写手的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乱象治理久久为功

自媒体平台从不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章或视频,只不过小红书基于图文形式更容易“视觉造假”。用户被充斥着视觉美感的图片吸引种草,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场“娱乐至死”的消费狂欢,小红书平台的乱象又怎止于“乱象”。

“乱像”背后的直接原因,是用户人设标榜的需求驱动,也是博主们对流量和关注的极度渴求。不止风景,小红书上最多的是“励志”的女性形象,用户们对“人均年薪百万,人均身高170cm,人均学历斯坦福”的是设定已经麻木。在小红书的“美丽新世界”里,几乎一边倒的片面审美使得平凡、普通的生活不值得被分享,在这样的媒介文化茧房中,扼杀了属于大众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平台的角度考虑,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对塑造品牌格调和品牌形象确实大有裨益,但是大众的真实生活若是被算法和羞耻心屏蔽,那么普通用户将越发失语,最终则成了一小部分人炫耀的舞台,小红书原本“标记我的生活”的主张也会坠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这次的管理行动或许只是个开始,其他平台应当引以为戒、久久为功,给予过度虚假宣传以惩戒,并且赋予多元生活体验更多的权重。

人们将生活精彩的过程简约成照片定格的瞬间,因此图片的美感变得日益重要,甚至成了一个人品味、态度和审美的象征。

回到最初的问题:难道不使用滤镜,就没办法分享了吗?答案当然是可以分享,毕竟追求真实是不变的标准,但更要理解部分人使用滤镜的初心——分享ta眼中更美的事物。关键在于,不能利用滤镜进行宣传欺骗和诱导消费,让普通人透过滤镜依然能感知真实的世界。

参考资料

[1]公众号文章《名噪一时的小红书滤镜为什么翻车了?》https://mp.weixin.qq.com/s/Dawzp3YbAa4gCrmJSl0s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