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底捞出现这个情况,并不是火锅这个品类出了问题,而是海底捞的基因决定了它必然会出问题,我们也应该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海底捞。

我是生活在成都,我经常打趣的和朋友说,如果有你不喜欢的外地朋友来成都,那么就带他去吃海底捞,因为带外地朋友在成都吃海底捞,可能是一种最不走心的待客之道了。

为什么?

因为海底捞太标准化了,以至于在上海吃,在深圳吃,在成都吃,几乎都是一样的,而成都有那么多地道火锅口味,你却偏带别人吃他吃的最多的火锅口味...

进入正题。

从企业的角度讲,把火锅做标准化这代表了海底捞的成功,因为他成功的把火锅这种餐饮形式做到了可复制,同样的底料配方,同样的菜品标准,同样的门店装潢,同样的顶级服务,这样的标准化,让海底捞有能力将门店进行全国甚至全球拓展,这对于资本和市场来说,是极其喜欢的。

如果说两夫妇靠服务和口味完成了在一个小县城的从0到1,那么标准化这件事情,让海底捞能够完成从1到100。

说到海底捞服务,我不得不岔开讲一个故事,有一次去吃海底捞,中途去上厕所,转角到厕所门口的时候,一位海底捞女服务员站在男厕所门口突然说,您好,需要帮助吗。。。我真的吓了一跳,也对海底捞有了新的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海底捞的口味标准化到了一个每一次吃都很难有差别的地步,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吃海底捞?

答案是,吃海底捞吃的不是火锅,而是氛围。海底捞卖的不是火锅,而是服务

说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特斯拉说自己不是汽车公司,而是科技公司一样。

你会发现,火锅这个品类本来就很特殊。

所有的餐饮业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食(米,面),第二类是零食(章鱼小丸子),第三类是场景食(生日蛋糕)

那么火锅算什么?火锅更多的算场景食。

在场景食上,大家最关心的并非是口味,而是我每一次有特别需要到你这个地方去的时候,你能够保证我的预期。

比如我过生日请朋友吃饭,到海底捞永远不会出错;比如我们部门庆祝拿单,到海底捞聚餐永远不会出错;比如我们同学聚餐,到海底捞永远不会出错。

在吃火锅这件事情上,海底捞从本质上讲,我认为是占领了在消费者心中吃火锅永远不会出错的这个优势。

不管是菜品的标准化,到围桌式所营造出的团聚欢乐感,到高客单价和热情服务所带给消费者“消费价值得以体现”的面子感。

即使海底捞再贵,当我想请6-10人亲友聚餐的时候,海底捞都是极佳的选择。

所以海底捞的食客,很大部分是这样一群人。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在疫情之下,团食减少,海底捞必然线下经营受阻。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一人食,主食类会更旺盛,比如米、面等等,最近半年像是遇见小面,兰州拉面受到资本追捧的背后,除了其他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认为也有这样的趋势存在。

而海底捞可以选择的其他路径,我认为是将门店团食火锅的优势,转变为小家庭,或者一人食的方便火锅,或者预包装火锅。

最近有一个叫做锅圈食汇的项目很火,也是主要解决在家吃火锅这件事,这个项目主打的就是火锅食材超市的定位

所以为什么我在最开头就讲,海底捞出问题,并不是大家不喜欢吃火锅了,而是大家都开始愿意在家吃火锅了,并且也可以一个人吃火锅了。

海底捞的基因,和大家的想法,是违背的。在疫情之下,海底捞的基因缺陷,暴露更加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