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十二年前这个时候,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上,有八十万国民党军队,六十万共产党军队以及五百万民工,投入了一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

这是一场决定两党命运的终极决战,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完胜,一举拿下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此后十个月时间,狂飙般席卷整个中国,一个新的国家横空出世。

这是一场震古烁今的大战,其战役规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堪称奇迹的经典战例。

中国共产党通过二十七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问鼎中原的梦想。

这场位列三大战役之首的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

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最终解放军以少胜多,人少的还动不动就包围了这人多的。当然,这种共产党军队独特而擅长的运动战,在这场战役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极具传奇色彩的是,战役之初,国、共两党的领袖都没有想到,这场战役会打到这么大规模,会打出这样的结果。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这场大战的主要提出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一个没有上过任何军校、士兵出身的将军,他的名字叫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场战役的展开,是从粟裕的“抗命”开始的。

因为毛泽东所构想胜利之路,原本是另外一条。

一,粟裕“抗命” :

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调集六十五万大军进攻陕北和山东,毛泽东被迫放弃延安。内战打到这个时候,共产党的根据地被压缩到了极限。

如何扭转严峻的不利局面,是转战中的毛泽东一直在思的考问题。

国民党当时的精锐作战部队,拥有两倍于中共的优势兵力,装备上的差距也是天壤之别。蒋介石的意图是以强势的军事实力速战速决。

“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面对严峻的局面,毛泽东自然不会按对手的节奏出牌。以他看来,国民党每占一个大城市,就相当于背上了一个包袱。共产党则占据广大的农村,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国民党军队势在必得的高压进攻,毛泽东反手一剑,刺向国民党要害部位。他一边转战陕北,一边电令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和陈赓的太岳兵团配合,把战场引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

此举非同小可,极大改变了全国的战场形势。国民党措手不及,急于调动大军对中原野战军围追堵截。而这次战略跃进,成为中国共产党由守转攻战略转折的开始。

虽然刘邓大军在挺进、建立新的根据地时,腹背受敌,付出了巨大代价,12万大军锐减至5万。但其战略地位居功至伟,国民党军队再也不能全力进攻,而不得不处于局部防守的态势。

一年过去,这个战略行动显示出了丰硕而具有决定性的效果。

全国的解放军已经相继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战争节奏大大加快。中原地区已经成了前沿阵地,国民党部署了大量重兵集团,对共产党部署在中原地区的军事集团形成很大威胁。

1948年1月,随着四平的解放,东北根据地已经逐渐连成了一片,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兵力已达百万之众。而国民党军队已经被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大城市,兵力对比和战场态势以及经济方面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局面。

东北的完全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的思维放在了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占领锦州、唐山一线,“关门打狗”,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构想。

在中原方面,已经东渡黄河,进入河北的毛泽东计划派华东野战军南渡长江,进一步把战场引入长江以南的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

“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恰在此时,刘、邓也致电毛泽东,希望以友军的行动,调动中原野战军当面之敌,以大范围机动作战,吸引中原之敌回援,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通过军委常委会研究,和与华野电报沟通后形成决议。军委开始计划从华野现有的七个纵队中,分出三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并相继制定了编制序列及干部组成名单。

东南野战军的番号,军委计划在南下渡江成功后即行公布,并且专门为之印制了新的印章,和“东南流通券”,下拨了大批银元,以备这次战略行动使用。

这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因参加中央十二月会议恰巧正在杨家沟中共中央驻地。毛泽东找他过来,谈了华野“第二次战略跃进”、渡江南下的考虑。

陈毅表示完全同意军委战略计划。经过商议,定下了以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率三个纵队南下渡江的战略方案。

1月27日,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接到电报,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等人进行了认真研究。

他们认为,渡江南下作战是个大的战略行动,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比如大量调配干部、有关地图和宣传品、筹措粮草、建立新根据地的有关准备等等,仓促之间很难做好。

粟裕向军委发电,就目前部队状况而言,最好是暂缓过江。军委很快复电表示同意,但明确渡江南下方针没有改变。按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抓紧展开了各项准备工作。

2月份,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艰苦卓绝的刘邓大军转出了大别山,与陈粟和陈谢三军协力,准备打歼灭战。大别山的困难局面已经过去。

3月,华野的陈士榘、唐亮会合陈赓、谢富治的太岳兵团,拿下三省要冲、中原重镇洛阳,全歼邱行湘的青年军206师。

4月初,陈毅回到华野司令部所在地濮阳,听到粟裕对南下渡江的看法后,却让他大吃一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良崮战役后,粟裕就一直钟情于集中优势兵力,打大的歼灭战。

此次经过近三个月的仔细考虑,他认为南下渡江属于无依托作战,没有根据地,且面临层层截杀,整个过程中势必会损失一半以上部队。况且分兵后,江北的兵力也会大大削弱而面临巨大危险。分兵后两个战场的歼敌困难会无限放大,与其这样,不如集中优势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的歼灭战。

陈毅陷入沉思,目前,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重兵云集,而在此之前,全国战场的解放军还没有举行过大规模歼灭战的先例,一般都控制在中等规模状态。

在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定下以前,我们是可以提出自己意见的。但如今已经形成决议,华野司令部已经接受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拒绝执行无异于抗命。

但一向光明磊落、没有私心的陈毅,在听取了华东局其他同志意见后,也鼓励粟裕坚持自己的见解,大胆向中央军委陈述自己的意见。

4月18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去了电报,陈述自己的意见。在此之前,他已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军委提出过暂不过江的提议,虽然已经形成决议,但中央军委依然进行了复议,复议结果:维持不变。

4月22日,中央军委接到了粟裕再一次发出内容更加详尽的电报,看到电报中用了“斗胆直陈”的字样。此举一方面说明了粟裕的自信和决心,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粟裕对自己“抗命”的压力和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报发出后,粟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再三要求改变毛泽东以及中央军委的决议,无疑是一次以下犯上的挑战。以至于接到中央军委回电时,双手竟有些微微颤抖。

二,城南庄 :

军委电报内容并没有责怪和驳斥之意,让陈毅、粟裕二人于4月25日至31日之间,到河北平山县中央工作委员会驻地,开会商议粟裕提出的个人意见及战略构想。

陈、粟二人正在就走后工作做周密安排,中央军委发来电报,就会议地点改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4月27日晚上,陈、粟二人离开濮阳,30日到达阜平县城南庄。

当时的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正在从陕北往西柏坡行进当中,于4月13日与朱德、刘少奇会合于河北平山县,后转往阜平县,准备去苏联会见斯大林,后由于战事吃紧等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因东北问题,毛泽东当时正在生气,对周恩来说:“林彪现在壮得很,手上有一百万军队,经济也超过了对方,胆子却是越来越小,2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宁线,两个月了他还是这个态度,要不然请他来军委,我去东北算了。”

原来,尽管毛泽东的指示很明确,坚持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夺取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虽然一开始电报口气是协商性的,但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而处在一线的林彪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锦州城防工事坚固,又有15万重兵把守。1947年夏季打四平久攻不下,敌人援兵到来造成被动,林彪刻骨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大军南下,如果沈阳的二十多万敌精锐部队从侧后出击,华北傅作义再东进出关联合夹击,就会重蹈四平覆辙,甚至有毁灭性危险。

林彪指挥打仗,从来就是把谨慎作为第一信条,除非万不得已,他是轻易不会违背这个原则的。因此,他建议先打长春。

周恩来对南下北宁线有个形象的比喻,打长春是揪尾巴的战法,打不到要害,只能伤其局部。而取锦州是卡脖子的战法,能封住东北大门,从全局看,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林彪关注的是东北,毛泽东看到的则是整个中国战场。

拿下锦州,不光是考虑东北战局。如今共产党在东北从兵力到经济,已经全面占有巨大优势。

毛泽东担心一旦打下长春,也就等于打掉了蒋介石一个包袱,会促使东北国民党军队全盘退到华北。如果影响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是毛泽东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来来往往十数份电报,林彪一直强调南下北宁线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东总名义还不够,林彪还联名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谭政、刘亚楼几个东北局成员致电中央军委。

周恩来劝道:“既然是东北局的集体意见,我看只能原则上同意他们的意见,但还是要再次强调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思忖良久,点头同意。

要东北局理解中央全局战略,需要时间。毛泽东选择了妥协与等待,但在长篇电报中始终传递着一个信息,同意先打长春,但不等于放弃他原来南下北宁线的构想。

同意的前提,是鉴于当时蒋介石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东北全线撤退的迹象,还有时间可以等待。

在东北问题上,从本年2月起到锦州之战的展开,毛泽东至始至终没有动摇过让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的决心。他与林彪这个“大略之争”一波三折,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电报你来我往,争论了八个月之久。以后的电报态度越来越坚决,口气也越来越严厉。

为一个战略构想,来往电报之密集、战略部署的摇摆不定而反复调整,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是极为罕见的。

最终在罗荣桓的努力劝说之下,林彪下定决心听命军委决定,排除万难,部署展开锦州攻坚战。(详情见本文作者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解读毛泽东盘活解放战争全局的战略性胜负手】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陈、粟二人来到了阜平县城南庄。

当时周恩来和任弼时已经先到了西柏坡,由于在此次召开书记处会议上,要听取粟裕关于中原地区军事战略构想的重要性,二人又赶回了城南庄。

1948年4月30日,面对两大战区的“抗命”,毛泽东将在这个临时驻脚的阜平县城南庄做出不同的抉择。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一时也承载了东北、中原两大战区的战略决策的选择。

毛泽东站在全国战局的高度,要求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攻击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锦州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拿下锦州,连接关内外的大门就此关闭,意味着国民党在东北全境的大势成了一盘死棋。

更加重要的是,也避免了以后华北和中原战场上,战略走向的复杂化。

毛泽东对中原战区的战略构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正确而合适的。

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重兵云集,可以说,聚集了国民党全国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而解放军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先例,此前一般都控制在中型规模。

派一支军事集团插到敌人后方核心地区,建立根据地,把敌人战线拉长,将敌人重兵集团分散开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陆续加以歼灭,是共产党最独特而拿手的战略战术。

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依次层层往敌占区推进,各个击破,直至全国解放。这是毛泽东解放战争战略思路的主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瓦解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将战场引到了敌人后方,是敌我攻防转换的成功战略,才有了现在的大好局面。

如果华野暂不过江,在敌人重兵云集的黄淮地区打大仗,可以说,这个决心影响深远,就粟裕的提议,很可能将毛泽东准备各个击破的胜利之路,提前演化为战略决战。

与毛泽东强调对林彪南下北宁线,从始至终坚决的态度不同,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在粟裕对自己的战略构想方面,做了全面汇报和分析之后,毛泽东坚定华野三个纵队南渡长江的意图,开始发生了动摇。

三,战神粟裕 :

毛泽东说过:“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决不可进入战略决战。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想不到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全压上去。”

现在单从敌我力量对比上看,显然不是发动战略决战的时机。

但毛泽东还曾经说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险无疑很大,但提前进入战略决战,可以大大加快解放战争的速度。尤其对于陈、粟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解放战争初期,歼敌最多,战功最为突出,往往能创造奇迹。

从士兵到将军的粟裕,虽然没有上过任何军校,但磊落的陈毅用人不疑,把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了他。

军中盛传“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豪爽而威望巨大,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粟裕谨慎而才盖三军,军事上如鱼得水。正是二人的相得益彰,才打出了华野的威名。

从资料上讲,二人悬殊巨大。陈毅资历深厚,在红四军时任政治部主任,地位仅次于朱、毛,当时的小陈毅六岁的粟裕才是个班长,二人的合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慧眼识珠,放手重用。

据说在组建华东野战军时,正是陈毅向中央建议,说军事上,由粟裕多下决心。

“七月分兵”后,华野一度吃了败仗。粟裕致电中央,请求处分。又是陈毅向中央建议道:“我党我军自己培养的军事家并不多,粟裕、陈赓脱颖而出,他们将可能与林彪、刘伯承并肩齐驱,成为我党我军伟大的收获。”

陈毅信任放手粟裕的同时,也给粟裕扫清各种障碍,可以说没有陈毅,粟裕很难放射出他惊世骇俗的军事指挥才华上之巨大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使粟裕真正开始进入毛泽东视线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当时国民党十二万大军进攻苏中,粟裕率三万人迎敌,连打七仗,仗仗连胜,七战七捷。面对四倍于己的敌人,居然打出歼敌六万的惊人战绩。

此战过后,毛泽东多次让粟裕独当一面,粟裕均谦虚推辞。

林彪曾这么评价他与粟裕:“我们两个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

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

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每逢粟裕的作战案例,林彪必是仔细整理研究,赞叹道:“尽打神仙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抗日战争时期初露锋芒,逐渐爆发出惊人的军事才华,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巅峰。四个野战军之中,他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歼敌最多,战功卓著。

关于华东野战军,在蒋介石的日记中,用了四个“最”字评价:“共军五部中,就我的观察,以陈毅一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

早在东北战局尚未明朗时,陈、粟大军以就一系列的胜利,成为整个中国共产党军队中的最大的亮点。

在林彪发起辽沈战役之前,全国解放军的战绩,华东野战军独占鳌头。而粟裕的军事才能,从决战黄桥、苏中七战七捷、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后来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到席卷东南沿海、兵临台湾海峡,仗仗都风格不同,规模越打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此次的淮海战役,是决定两党命运的一次生死大战,从构想到指挥,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一起,将中原三路大军整合起来,完成了六十万胜八十万的战争奇迹。毛泽东赞许:“淮海战役,粟裕第一功!”

投靠蒋介石的冈村宁次曾经在南京一个军事小组,专门探讨粟裕的作战特点和规律,得到的结论是:“此人打仗经常是破常规、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无规律可寻。”

粟裕敢与“抗命”的自信,来自于此前“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的一战。国共战史上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是粟裕在山东指挥的一场“挖眼珠子”的战役。

华东野战军面对两倍于己的敌军,竟在强敌环伺之下,全歼了拥“三万虎贲”的国民党最为精锐的王牌、“五大主力”排名第一的整编第74师。

这一仗让粟裕意识到,解放军完全有能力与国民党进行大兵团作战。这也是粟裕敢于“抗命”,三番五次“斗胆直陈”,以图改变中央军委决议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粟裕打的就是你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赢的险仗。就以往卓越的战绩,让本来认为决战时机尚不成熟的毛泽东动了心。这才叫陈、粟二人前来城南庄,在书记处扩大会议上,阐述他们的战略构想和具体实施方案。

四,军令状 :

我们所经历的历史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或者地方,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经常能站到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关节点上。

解放战争期间,河北阜平县小小的城南庄,在关键时刻,成了扭转历史的地方。

斗胆直陈”的粟裕,在这里改变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

会议一直开到5月7日,粟裕就与中央军委的异议方面,从形势分析、过不过江的利弊得失、自己的战略构想、而后作战的基本方针、战术计划安排等方面陈述了自己“抗命”的理由。

他的论述终于打动了中央军委、打动了不是能够轻易被说服的毛泽东。会议结果,毛泽东虽对自己的决定有所保留,但基本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在军队的高级将领中,极少有人敢于对毛泽东的决断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他一旦做出决定,特别是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战略决定,鲜有改变的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造过无数战略奇迹的毛泽东,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说服的人。

能改变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改变了中央军委一个已经形成决议的重大战略计划。正因为他是粟裕,也因为他过人的胆魄和方案实施的合理性。

同时,事后辉煌的结果也证明了毛泽东择善而从之的品格,和广阔的胸怀。

从他对东北战局南下北宁线的不容置疑,到听取粟裕对战略决议的改变,也恰恰证明了毛泽东对全国战局把握上的游刃有余,和他雄才大略的决策能力。

现在既然粟裕改变了军委决议,暂不过江,留着江北打大仗,那毛泽东理所当然地向粟裕提出歼敌十一二个旅,相当于十万人的歼敌目标。这与粟裕指挥华野的总兵力相当。

粟裕很感激,但压力也可想而知。

当时中原地区国民党军有25个整编师,共57个旅。当时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已经被粟裕全歼,新一军和新六军在东北,第五军和第十八军就在中原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共16个纵队。华东野战军7个、中原野战军6个、陈谢太岳兵团2个。

无论在兵力还是在装备上,粟裕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他说道:“我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军委立了军令状。我一定要把仗打好,用胜利来回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同时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战略构想,证明在中原黄淮地区,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是切实可行的。”

这次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由于中原野战军各方面尤其是干部上的缺乏,中央决定陈毅到中央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让粟裕全面接管华东野战军的军、政工作。

政治上,中原局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军事上,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任第二副司令员。

在粟裕再三推让和要求下,中央决定,陈毅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在人事上这样安排,一方面,要在中原打大仗,就要加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再一方面,放手让粟裕在军事方面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陈毅曾多次向中央提出的建议。

5月30日回到濮阳后,陈毅和邓子恢带着大量干部前去中原军区。

陈毅走后,粟裕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第1、3、4、6、8、10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以及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发起了豫东战役。

他先派陈士榘、唐亮率第3、8纵队从许昌地区向东南方向的淮阳移动,诱使邱清泉的第五军往淮阳调动。自己率华野第1、4、6、10纵队、中野第11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趁机渡过黄河到达菏泽、巨鹿一线,正式进入中原战场。

至6月15日,国民党即刻快速调集包括第五军在内的十一个整编师,聚集于鲁西南,准备跟粟裕决战。

五,一战达标 :

在粟裕看来,留在中原的第一仗,不但要打,而且必须打好。如今强敌环伺,自己的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够,粟裕遂决定,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开封是省会,蒋介石不会坐视不管。粟裕打算国民党派兵来援时,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6日,粟裕对第3、8纵队下达了攻击开封的作战命令。其余部队分别阻击邱清泉、孙元良、胡琏兵团。

至22日,以一万多人的代价,拿下了开封,歼敌三万八千多的同时,也证实了自己的攻坚力量,为之后的济南战役提供了信心。

开封失守,南京震惊。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兵团和驻守菏泽的刘汝明兵团火速向开封推进。另外,命令第六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区寿年率整编七十五、七十二师迂回包围开封。

这正是粟裕期望看到的战场态势。

26日,他下令退出开封的同时,给刘、陈、邓部致电,请他们帮忙阻击侧翼的国民党第十八军。等引诱邱清泉兵团进入开封后,自己至外围围歼区寿年兵团。

等到29日区寿年率领的整编七十五师和新编二十一旅,被粟裕团团包围的时候。邱清泉才意识到,粟裕放弃开封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他立即命令部队向区寿年靠拢。

残酷的阻击战开始了,整编第五军是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主力,全机械化美式装备,营以上单位都配有重炮和坦克,再加上飞机配合轰炸,战况空前惨烈,呈阵地白天攻破,晚上再夺回来的拉锯战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清泉在前进了五公里后,就再也推不动了。最艰难的阻击战,发生在宋时轮的十纵阵地之上。十纵两天两夜没有吃饭睡觉,阵地上已经被炸成一片火海,伤亡数字触目惊心。

粟裕原本要求十纵在一线阵地阻击一天,二线阵地阻击一天。但十纵面对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全方面立体的炮火覆盖,和步兵全力进攻下,在一线阵地坚守整整十个昼夜,一步没退。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至此之后,十纵列入华东野战军第一序列的头等部队。

阻击战如火如荼,叶飞的突击兵团也在对区寿年部开展着艰难的围攻。六纵副司令员皮定均亲自上前线督战,激烈的战况让双方都打的精疲力尽,到了比拼意志的时刻。

7月1日,粟裕下达了总攻击命令。一纵从南面、四纵从西面、六纵从东面开始合围攻击。

战场外围南侧,中原野战军也在顽强地阻击着前来增援的胡琏第十八军。只有东侧黄百韬率整编第二十五师,以机械化行进快速杀来。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已经来不及阻援,情况十分危险。

粟裕急派中野11纵向东阻援,同时给攻击部队下达命令加快突击。晚上10点左右,三面合围的解放军逼近包围了区寿年兵团指挥部。区寿年突围不成,被解放军活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歼刚刚结束,还没等撤离战场,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突破中野11纵阵地快速推进,离这里不到20里地。如果让其靠近,安全撤离就会有问题,即使撤出,也会被追击而持续恶化。

7月3日,粟裕急令刚刚经过激烈战斗的华野第4、6纵队向东跑步迎击。第二天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赶到,配合叶飞兵团将黄百韬部反包围于帝丘店。

5日发起总攻时,由于部队太过于疲劳,除1纵外,4纵、6纵、8纵都没有到达指定战斗目标。

到6日上午,黄百韬眼看邱清泉部无法快速增援到位,自己部队的粮食和水都发生了危机,空投的药品根本不够近万名伤员使用,处于了绝望状态。

他下令开始焚烧文件,枪杀俘虏,给前沿阵地打电话,要求官兵跟他一起“成仁”,要求解放军突入时,死拼到底,临死前要求向天大喊“领袖万岁!”死而后已。

但是,黄昏后,绝望的黄百韬突然发现攻击减弱了。

粟裕已经不具备歼灭黄百韬的条件了,因为部队的疲劳程度已达极限,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第十八军、刘汝明兵团已经越来越近,再不脱离战场,就有自己被合围的巨大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6日下午6点,粟裕下达了向陇海路以北转移的命令。

黄百韬在最后一刻得以死里逃生,他获得了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济南战役前后,以他的整编二十五师为骨干,扩充了大量军队,组成了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任兵团司令长官,即将加入徐蚌会战。

邱清泉被斥责救援不利,一气之下回浙江老家休养去了。之后,以自己第五军为骨干的国民党第二兵团组建,与以第十八军为骨干组成的第十二兵团一起,先后加入了徐蚌会战(我方称淮海战役)。

持续二十昼夜的豫东战役结束。

这场被粟裕称之为“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以伤亡三万三千人的代价,全歼了区寿年兵团,打击了黄百韬部,削弱了邱清泉部,歼敌九万四千人。

粟裕仅此一战,便已完成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给他下达的、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歼敌数字。

豫东战役硝烟未落,刘伯承、邓小平下达了襄樊战役的作战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16日黄昏,经过十四个昼夜的激战,中原野战军以伤亡三千七百人的代价拿下襄阳,歼敌两万一千人,活捉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长官康泽,副司令长官郭勋祺。

此战使解放军控制了汉水中游,威胁了国民党军的总后方,有力牵制了武汉白崇禧集团。这一战役的重要性,在即将开展的淮海大决战中真正显示出来。

后记 :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刚刚打了两年,国共两党历经多次交手,力量消长终于发生了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变化。

1946年6月时,国民党总兵力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而解放军总兵力只有127万,正规军不过67万。

到了1948年8月,国民党总兵力下降为365万,正规军198万;而解放军总兵力上升为280万,正规军已发展到149万,占领城市568座,控制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武器装备也进一步缩短了与国民党主力兵团的差距。工兵、炮兵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大兵团协同作战、运动战、攻坚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1948年9月8日至13日,抗战胜利后参加人数最多、也是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西柏坡召开。史称“九月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提出的口号:“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作战。

任务为建军500万,歼敌正规军500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第一年具体分配:东北野战军和华北第2、3兵团负责歼敌36个旅;华东野战军负责歼敌40个旅;中原野战军包括陈赓、谢富治兵团负责歼敌14个旅;西北野战军负责歼敌12个旅;华北第一兵团负责歼敌14个旅(7月份歼灭国民党8个旅包括在内)。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华东野战军的出众之处。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歼敌10.4万,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此役切断了国民党军南北两线战略联系和呼应,周恩来评价:“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10月15日,林彪南下北宁线,攻克了锦州。连接关内外的大门就此关闭,意味着国民党在东北全境的大势成了一盘死棋。

随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复夺开封。

毛泽东愉快地宣布,原来预计五年打倒国民党,现在只需一年,就可以将国民党统治连根拔起了!

粟裕攻克济南后,致电中央军委,正式建议发起淮海战役。

国民党国防部也出台了“徐蚌会战”的作战方案。

在豫东战役后,毛泽东就由此看到了集中主力在长江以北与国民党主力决战的前景。10月10日,他正式起草了中央军委的通知: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这个决定来自于粟裕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入木三分的“深思熟虑”,以及他的“抗命”和“斗胆直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连毛泽东都没有想到,随着中原战场的战役越打越大,粟裕的这次“抗命”,竟然成为一场改变两党命运的一次巨大战役最初的蓝图。

从古到今,徐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大小征战五十余次。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如今,“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即将再次上演。不同的是,此次随着交战双方的不断加码,逐渐演变为一场旷古未有的巨大战争。

随着这场巨大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时,目标不再是建立根据地,而是席卷整个南中国……。

(后续请待本文作者文章《鏖战碾庄圩—黄百韬临死也解不开的三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