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是婴幼儿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需求得到满足后即会停止哭闹。那如果婴儿出现长时间的哭闹,难以安抚,家长就应该警惕是不是肠绞痛了。

肠绞痛,也叫婴儿肠痉挛,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率约为5%-20%[1]。它多发生在出生后2-4周,宝宝因疼痛会突然哭闹,难以安抚,直至停止,在哭声停止前常常会伴有排气或排便;哭闹时间通常会超过3小时,且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每周至少发作3天,并会持续3周以上。大多数婴儿肠绞痛会在3个月后开始自行消退,少部分会持续到半岁龄左右[2]。

哭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宝宝的哭闹不止,不少妈妈表示心力交瘁,那如何缓解宝宝的肠绞痛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导致了婴儿肠绞痛的发生。

为什么婴儿容易发生肠绞痛?

1、胃肠道因素

①肠道菌群失调

有研究表明,绞痛患儿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明显减少[3],变形菌门(大肠杆菌)水平则明显增加,这使得肠道内发酵气体增加,导致肠胀气疼痛的发生[4]。

②食物不耐受

婴儿乳糖酶相对缺乏,对食物中的乳糖不能充分分解。当婴儿对配方奶不适应,有牛奶过敏的情况,消化不了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球蛋白,就会产生肠胀气。另外,当婴儿对母亲饮食中的某些物质如低聚糖、多元醇等不耐受时,也会引起绞痛[6]。这一类食物有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卷心菜、紫甘蓝)、洋葱、大蒜、豆类等。

③肠道发育不成熟

婴儿的肠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肠道运动失调和感觉异常,导致肠蠕动不协调,引发肠绞痛。这也是早产儿和胎龄较小的婴儿肠绞痛风险更高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按需哺乳,避免过饱食和过度饥饿,减轻婴儿的消化负担。

2、神经发育

婴儿的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且难以自行调节平衡,而哭闹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的行为信号。偏头痛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疾病,有偏头痛基因的儿童在大脑发育的早期以绞痛的方式表达,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偏头痛的形式表达[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激素改变

①肠道内存在多种调节肠蠕动的激素,包括胃动素、胃饥饿素等。绞痛婴儿与健康婴儿相比血清胃动素,饥饿素水平更高。

机体皮质醇和褪黑激素的昼夜节律形成,大约是婴儿出生3个月的时候,这也正是大多数婴儿肠绞痛症状减轻的时间。其中,褪黑素参与睡眠、情绪调节和免疫反应调节,有助于缓解婴儿肠绞痛。

4、心理社会因素

情绪不良与胃肠不适息息相关。母亲的焦虑抑郁,会增加婴儿哭闹的发生,而良好的亲子互动,高水平的母子依恋对婴儿发育及绞痛哭闹的缓解有促进作用[2]。

如何缓解婴儿肠绞痛?

目前婴儿肠绞痛的病因尚未明确,所以当婴儿出现哭闹不止,难以安抚时,应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疾病,同时进行下列调整,观察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1、坚持母乳喂养

针对婴儿肠绞痛哭闹,哺乳妈妈应关注和调整膳食,减少刺激性食物(如咖啡)、产气食物(如豆类)的进食,并观察宝宝的反应。人工喂养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特殊配方奶,减轻患儿的消化负担。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以添加乳糖酶或调整为去乳糖配方奶;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调整为水解蛋白配方奶。

但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坚持母乳喂养,原因有:①可以增进母婴间的互动,减少婴儿哭闹;②母乳丰富的免疫物质可以帮助肠道免疫屏障的建立,促进肠道菌群平衡;③按需喂养,可以避免过饱食,减轻婴儿的消化负担;同时注意及时响应宝宝的喂奶需求,避免喂奶前哭闹厉害;吸收较多空气,导致肠胀气;④避免牛奶过敏的情况。⑤婴儿出生前几个月自身不分泌褪黑激素,而母乳含褪黑激素,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婴儿睡眠并对胃肠道有放松作用,减少婴儿绞痛[8]。

2、理疗辅助

①按摩。家长将手焐热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的小肚子,帮助其排出肠道的气体。

②拍背。让宝宝趴在手臂上,头枕臂弯(飞机抱),或者让宝宝趴在大人膝盖上,另一只手从上至下,轻拍宝宝后背。

③白噪音安抚。适当听一些白噪音,可以安抚宝宝的情绪,白噪音可以在音乐平台查找播放。

④洗个热水澡。抱着宝宝室内走动走动,轻轻晃动(切记不要用力摇晃宝宝);及时给宝宝安排一个热水澡,也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侧躺,用包被把宝宝包裹起来,让宝宝更有安全感,也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3、药物干预

①益生菌。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减少,来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进而改善上皮屏障功能,与肠道致病菌竞生并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少炎症反应,改善婴儿肠胀气[5]。

②西药(如西甲硅氧烷、西托溴铵)。如宝宝哭闹厉害,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可以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西药缓解婴儿肠绞痛。注意切勿自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小芹. 说说婴儿肠绞痛那些事[J]. 江苏卫生保健,2021,(01):10-11.

[2]陈霞,刘芳丽,王莹,李蕊. 婴儿肠绞痛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9):973-977.

[3]Nancy E. Dubois and Katherine E. Gregory. Characteriz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Infantile Colic[J]. 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 2016, 18(3) : 307-315.

[4]Zeevenhooven Judith etal. Infant colic: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J].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8, 15(8) : 479-496.

[5]Meng Di et al. Indole-3-lactic acid, a metabolite of tryptophan, secreted by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ecies infantis is anti-inflammatory in the immature intestine.[J]. Pediatric research, 2020, 88(2) : 209-217.

[6]Iacovou Marina et al.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reducing the intake of dietary FODMAPs of breastfeeding mothers i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of infantile colic than for a typical diet.[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8, 48(10) : 1061-1073.

[7]Amy A. Gelfand. Infant Colic[J]. Seminars in Pediatric Neurology, 2016, 23(1) : 79-82.

[8]İnce Tolga et al. The role of melatonin and cortisol circadian rhythm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antile colic.[J].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 WJP, 2018, 14(4) : 39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