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22日,因为作战不力导致溃败,苏联西方面军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大将连同手下几名高级将领被判处死刑。此事在当时引发了巨大轰动,包括铁木辛哥元帅在内,一大批高官试图为巴甫洛夫求情,奈何最高领导人心意欲绝。即便是在今天,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枪毙巴甫洛夫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没错,斯大林就是想杀鸡给猴看,在最困难之际杀人立威。

然而,倘若充分了解了巴甫洛夫在明斯克一役前后的表现,咱们就会发现,这老哥死得是一点儿都不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相比于骑兵出身的朱可夫,坦克兵出身的巴甫洛夫更受高层领导青睐。虽然二人升迁的速度大抵相当,但巴甫洛夫显然是获得了许多前者未曾拥有的机会。例如,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巴甫洛夫就被派到西班牙镀金,回国后便获得了金星勋章并被任命为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另外,相比与朱可夫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左右逢源的的巴甫洛夫更受同僚们喜欢,口碑也比前者好得多。

然而咱不能被假象骗了,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巴甫洛夫就已经表现得十分“小人”了。咱们先讲两个小插曲。

别看二战中苏军坦克部队大展神威,战后也成了苏联手中的一张王牌,苏军在建立装甲部队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险恶的“阵痛”期。老一辈将领,如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这些人无法预见坦克这种新型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更无法接受让坦克取代传统部队成为战场主角的主张。两伙人曾因是否要建立装甲军团展开过尖锐的对立,彼此彻底撕破了脸皮。好在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斯大林,在最高领袖的支持下,苏军终于建立了两个坦克团。

可以说,没有图哈等人的努力,巴甫洛夫也不会获得如此快速的升迁。然而,当20世纪30年代那场政治灾难来临之际,巴甫洛夫却坚定地同“老师”划清界限,甚至故意摒弃“集中使用坦克部队”的主张,直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要“分散试用坦克部队”。为此,他还狡辩道:你咋知道敌人就一定会按照你的想法去打呢?

巴甫洛夫这样做,仅仅是害怕铁拳砸在图哈切夫斯基身上可能会拖累自己。由此可见,他的人品很值得商榷。但话说回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接下来这件事就足以看出他根本就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

1941年,苏军的那场坦克兵大演习可谓是非常有名。这场演习中,朱可夫指挥的蓝军轻松击溃了巴甫洛夫的红军。按照前者一贯的脾气,演习结束后,朱可夫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巴甫洛夫在部署上明显而致命的缺点。事实上,巴甫洛夫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曾担任总参谋长的战术大师梅列茨科夫也曾提点过他。然而,巴甫洛夫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不服,他非但丝毫不想去改正错误以亡羊补牢,反而事后打小报告,将朱可夫在演习中的出奇制胜污蔑为“破坏演习纪律”。

有意思的是,暴怒的朱可夫曾撂了句狠话,大概是这么讲的:假若打来的是那些德军名将,你巴甫洛夫死都不知道咋死的。乍听是句气话,谁料日后竟一语成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人品,咱再说重点:巴甫洛夫的业务能力,究竟是啥水平?

如今有种看法是这样的:巴甫洛夫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不堪,至少他在明斯克战役中做了自己所有能做的,无奈敌人太强。要知道,德军为这场战役悄悄准备了一年多,光是刺探军情就多达数百次,甚至比苏军将领还要了解明斯克周边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不靠谱,或者可以这样说:把巴甫洛夫随便换成苏军其他一位上将或是大将,明斯克一役绝不可能输得那么惨;即便德军吃下这场战役,最少也要掉几颗牙。而之所以明斯克战役变成了一边倒的歼灭战,主要原因就在于巴甫洛夫的军事才华简直是场噩梦。

事实证明,这位苏军大将在建设方面几乎毫无长处,却在糟蹋好东西上颇有建树。

巴甫洛夫为人出奇地固执,在参加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他曾看到少量轻型坦克轻易地被击毁,因此人为坦克根本无力单独作战。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居然被他奉为圭臬并伴随了其终生,以至于升任坦克兵总监后,他将苏军颇具规模的装甲军化整为零,亲手摧毁了苏军一代杰出军事家努力的成果。

而担任西方面军司令时,巴甫洛夫的愚蠢更上一层楼。

首先,西方面军麾下拥有6个机械化军,其中第6机械化军账面实力强悍,拥有各式坦克1131辆,坦克满编率达到了一般机械化军的2~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坦克中的1/5左右是先进的T-34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不仅如此,该机械化军还装备各种辅助车辆超过6000辆,已经严重超编。拥有如此强悍的作战实力,巴甫洛夫却以“减少装备磨损”为由,将“钢铁洪流”关进车库里。

第6机械化军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几个机械化军多少有点营养不良。以最惨的第17机械化军为例:该军仅拥有坦克63辆,还基本都是老旧的淘汰货,满编率仅为12.2%;全军仅拥有火炮12门,账面实力还不如一个坦克团。哪有脑袋正常的高级将领会这样安排?可以说,苏联高层碰上这样一位“卧龙凤雏”,还把他安放在军队建设的要害位置上,绝对是倒了八辈子霉。

1941年6月20日,巴甫洛夫照例参加了一场电话会议。电话里,时任国防人民委员的铁木辛哥元帅向下属表达了自己对德军的担忧,因为许多情报显示,德军正在苏德边境大量集结,还在拆除边境的路障,似乎要搞一些“大动作”。虽然上头不让苏军先动手,但铁木辛哥特意叮嘱,一定要紧紧观察情况,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汇报。随后,伏罗希洛夫元帅也亲自来电,给巴甫洛夫打了剂“加强针”。

会议结束后,巴甫洛夫也召集下属开了个会,各部领导提供的消息不等,但从诸多情报来看,边境局势确实很不乐观。然而,会上有人给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德军集结这些部队,是为了在6月22日将他们调往法国,以参加随后登陆英国的战役。听到这儿,巴甫洛夫松了口气,他下令以连为单位,每个单位多配给3卡车子弹,同时多安排人手在边境巡逻——面对一场随时有可能爆发的、牵扯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大战役,巴甫洛夫所做的准备只有这些。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周末的各种娱乐活动正式举行,自己还在6月21日跑到明斯克剧院看了场歌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凌晨1时15分,巴甫洛夫接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紧急指令,要求他立刻做好战斗准备。结果,当打开库门时,他才发现自己精心打造的第6机械化军,因为缺乏养护,一大批坦克直接趴窝——仗还没打,西方面军的实力就大大缩水。讽刺的是,巴甫洛夫估计德军会先在两翼展开佯攻,吸引苏军注意,再集中兵力从中路突破。然而,正如他自己亲口所说:“你咋知道敌人就一定会按照你的想法去打?”德军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祭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钳形攻势之一,将战争的艺术彰显到了极致。

莫斯科说别先动手,巴甫洛夫确实没打;莫斯科说赶紧还击,巴甫洛夫就打了。倘若这就是所谓“遵守命令”,那么这个方面军总司令未免也太好当了。巴甫洛夫由于固执和自大,导致西方面军作战实力严重后退,以至于德军打来后几乎无抵抗之力。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因为自己的虚荣和顽固,置数十万苏军将士的生命于不顾,这才是他最大的罪行。如此来看,军事法庭在1941年7月22日给出的判决中,根本没有一点夸大其词。假若他虚心听取同僚的指导,搞好军队建设,积极备战,在德军打来后哪怕依旧无法改写败局,但在做了充分抵抗后有序地撤离,让敌人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拿下惨胜,这样的结果也堪比一场胜利了。

历史给了巴甫洛夫平步青云的机会,也给了他足以改写人类历史走向的契机,然而他却亲手把自己的名字钉在了耻辱柱上。所以说,名垂千古绝非易事,巴甫洛夫被“献祭”,这波实属不冤。